《Nature:深海海底暗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0-14
  • 深海海底生物体消耗氧气,其消耗率反映了有氧呼吸和厌氧腐烂产生的还原无机化合物氧化的总和,这些过程定义了沉积物群落氧气消耗(SCOC),可以通过原位底栖室实验来测量。测量SCOC对于估算海洋系统中主要元素循环的通量至关重要。

    英国苏格兰海洋科学协会(SAMS)领导的一项研究通过在太平洋克拉里翁-克利珀顿区(CCZ)的多金属结核覆盖的深海海底进行的原位底栖室实验。研究团队进行了多次海底腔室着陆器实验,实验包括添加死亡藻类生物质、溶解无机碳和氨(NH4+)或冷过滤表层海水等不同的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发现:室内氧气在两天内增加到背景浓度的三倍以上,这一暗氧现象(DOP)通过独立测量和Winkler方法得到验证。研究者将其归因于多金属结核。鉴于结核表面的高压电位(高达 0.95 V),研究人员提出海水电解可能是导致这种暗氧产生的原因之一。

    该研究表明暗氧(DOP)可能为底栖呼吸提供氧气,为人们提供了对深海生态系统中氧气循环的新认识。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黑氧生成的具体机制及其在全球海洋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张灿影 编译;熊萍 责编)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1-024-01480-8
相关报告
  • 《新的研究发现,深海海底的金属矿物会分裂水产生“暗氧”》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
    • 编译者: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4-07-26
    • 包括西北大学化学家在内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发现,深海海底的金属矿物在地表以下13,000英尺处产生氧气。这一令人惊讶的发现挑战了长期以来的假设,即只有光合生物,如植物和藻类,才能产生地球的氧气。但新的发现表明可能还有另一种方法。看来氧气也可以在海底产生 - 没有光线可以穿透 - 以支持生活在完全黑暗中的氧气呼吸(有氧)海洋生物。这项名为“深海海底暗氧产生的证据”的研究于7月22日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
  • 《Nature | 深海海底是海洋痕量金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驱动因素》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朱晓琳
    • 发布时间:2025-06-19
    • 发表机构:北京大学 作    者:杜江辉(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     海洋中看似微不足道的痕量金属,如铁、镍、铜、稀土元素等,不仅是维持海洋生态系统运转的营养元素,还是科学家解读海洋和地球系统演化历史的示踪剂,更是支撑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资源。长久以来,学界普遍认为海洋痕量金属的分布主要受“自上而下”的过程控制,即海洋中的元素主要来自于表层的河流和风尘输入,而有机质等生物颗粒就像无数微型的“快递员”,将吸附的金属自上而下运输到深海,并在有机质分解过程中释放这些金属。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种解释与许多金属元素在深海的分布规律存在矛盾。     该研究基于海水与沉积物观测,结合元素在水柱与沉积物中的循环模拟重新评估了不同来源颗粒对金属元素的吸附能力。研究团队在太平洋深海系统采集并分析了水柱-沉积物界面的海水、孔隙水和沉积物样品,并基于独立开发的SedTrace模拟系统,建立了金属元素的早期成岩模型,定量刻画了海底元素通量。团队进一步构建了三维海水元素循环模型,量化了水柱颗粒清扫与海底通量对海水中金属元素分布的影响。该研究通过观测与模型的深度融合,系统解析了金属元素从海洋表层到海底的完整循环过程。     研究发现,尽管以锰氧化物为主的深海颗粒在深海颗粒物总量中占比不足1%,但其贡献了50%以上的稀土元素吸附量,颠覆了生源颗粒主导水柱清扫过程的传统认知。孔隙水的地球化学分析和模拟表明,深海沉积物通过氧化性成岩作用向上覆水体释放金属元素。该过程受有机质分解驱动,孔隙水的pH降低、有机配体含量增加,促使锰氧化物释放其吸附的金属。研究提出的“自下而上”元素循环新框架显示,传统的可逆清扫机制实际造成海水溶解金属的净损失,必须依靠海底通量来维持深海金属元素质量平衡。钕同位素分析进一步表明,10%至30%的金属元素通量来自沉积物中火山硅酸盐物质的风化,而这一物质来源被传统研究所忽视。     综上,该研究发现了海洋元素循环中缺失的关键拼图,拓展了我们对痕量金属行为的理解,提出了深海元素循环的统一框架;新模型阐明了深海稀土富集机制,指出水体过程而非沉积后改造是控制海底金属矿藏形成的主因;本研究还突出了洋中脊热液来源锰氧化物在海洋元素循环中的核心角色,并揭示了海底硅酸盐风化的潜在碳汇效应,从地球系统科学的维度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发表日期:2025-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