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时代”来临 专家齐聚长江湿地论坛共谋善策良方》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发布时间:2017-05-11
  • 2017年02月22日 16:19来源: 凤凰江苏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人参与 评论 .
    0 0
    高清图集
    2月22日,由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主办,南京扬子国资投资集团承办的第二届长江湿[详细]
    2月22日,由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主办,南京扬子国资投资集团承办的第二届长江湿地国际论坛在宁举办。论坛以“滨江湿地保护与城市生态安全”为主题,围绕湿地保护和城市生态安全等理论热点和实践难点进行研讨,交流和分享国内外湿地保护与城市生态安全方面的研究成果,共同探讨长江湿地保护与滨江城市绿色发展的善策良方。
    2月22日,由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主办,南京扬子国资投资集团承办的第二届长江湿地国际论坛在宁举办。论坛以“滨江湿地保护与城市生态安全”为主题,围绕湿地保护和城市生态安全等理论热点和实践难点进行研讨,交流和分享国内外湿地保护与城市生态安全方面的研究成果,共同探讨长江湿地保护与滨江城市绿色发展的善策良方。
    南京扬子国资投资集团董事长蔡龙、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杨桂山、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办张振山主任分别为论坛致辞。论坛还邀请了水文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薛禹群,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副院长,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杨桂山、墨尔本大学水文环境和水资源系研究员Giri Kattel、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薛建辉、国家林业局湿地研究中心主任崔丽娟、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副主任张小红等国内外多位专家作主题演讲。
    蔡龙:水之上善者乃为湿地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而我想说,‘水之上善者乃为湿地’。”蔡龙在致辞时表示,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和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水环境等诸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遗憾的是湿地的重要性直到二十世纪才为国际社会所共识,也正因为此,大量湿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遭到严重破坏。在我国部分地区,湿地退化的现象还在继续。
    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报告显示,2003年至2013年的十年,我国湿地面积减少了339.63万公顷,减少率达8.82%。快速的城市化和大规模的无序开发使许多湿地成为生态“孤岛”,湿地面积萎缩、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已成为我国最突出的生态问题之一。
    据蔡龙介绍,长江流域的湿地面积约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近五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保护好长江湿地将对整个国家和民族可持续发展构成重要支撑。“十八大以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首要战略,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已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优先选项。
    “南京的城市发展已从‘秦淮河时代’走向了‘长江时代’。”蔡龙在致辞中强调,扬子集团将深入贯彻“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把南京长江湿地保护暨江北滨江水环境整治项目作为江北新区开发建设的1号工程全力推进实施。
    此外,蔡龙还宣布,作为总投资约80亿元1号工程的重点项目,绿水湾湿地保护工程在今天全面启动。“我们期待通过今天论坛的研讨,听取专家们的真知灼见,以指导我们的实践,努力把以绿水湾湿地为代表的南京长江湿地保护工程建设成为江北新区的生态地标和我国湿地保护利用的示范区。”
    群贤毕至 共谋湿地保护与生态安全善策良方
    随后水文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薛禹群以《中国水资源与水环境》为题作了主题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全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占全球第六,人均占有量却只能排到全球第128位,此外还存在时空分布不均、地下水利用缺乏合理规划、海水入侵等等问题。中国水资源现状堪忧。
    “如何从根本改善现状,是我们急需要思考的问题。”薛禹群认为,此前因污水任意排放、过量开采地下水等行为,都造成了水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破坏。“只有加大节水和污水资源化力度,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将通过对污水的资源化处理,严格管理化工企业的废水排放,才能真正做到水资源的合力管理与保护。”
    自2016以来,国家发改委同有关部门和沿江11省市,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而借助长江经济带建设,打造长江绿色生态廊道则位于六大任务之首。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的支撑保障。”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副院长,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杨桂山在报告《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策略》中介绍,全国有重要水源涵养生态服务功能区17个,二长江流域独占8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长江经济带存在灾害威胁大、环境污染重、大气环境堪忧、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多发等等问题。”杨桂山表示,根据数据显示,长江经济带2013年废水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的42%,同时长三角也是全国霾日数最多的地区之一,此外湖泊总体水质较差且富营养化等问题也日益显著。
    为此,杨桂山建议:“应加强水安全保障工程,切实保护和改善下游水环境,同时加强自然生态保护,不仅增加重要水源保护项目,更要强化大灾害防御以及环境生态风险防范等等工程的建设。”
    此外,墨尔本大学教授Giri Kattel、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薛建辉、国家林业局湿地研究中心主任崔丽娟、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副主任张小红等专家,分别以《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流域水资源创新管理研究-对中国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启示》《崇明东滩湿地景观变化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长江湿地保护与城市生态》《健康湿地与减灾》等为题作了主题报告。(华贤东)
    [责任编辑:华贤东]
    标签:湿地 生态 长江

相关报告
  • 《煤层气行业专家齐聚山西晋城 为中国煤层气发展开出良方》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7-30
    • 7月11日,2019年能源革命·煤层气论坛在山西晋城市隆重开幕。论坛围绕能源革命和煤层气产业发展深入展开,在煤层气分论坛上,六位来自国内煤层气行业的权威专家分别作专题演讲,他们从煤层气开发利用、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等方面为深化能源革命、加快煤层气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的煤层气资源十分丰富,受地质条件复杂和适应性技术不到位的影响,目前总体产量较低。从全国能源消费趋势来看,2018年天然气消费增速创5年来新高,占比7.8%,达到2808亿方(年增422亿方),国内产量1603亿方,净进口量达1205亿方,对外依存度大幅增加。煤层气产业需求和政策扶持短期内不会改变,煤层气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目前,经过持续的技术攻关和试验研究,煤层气富集和排采理论有了新认识,不同煤阶煤层气开发都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不同煤阶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体系,建成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两大产业基地,为推动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示范和引领作用。 “持续稳定投资、确保工作量投入是煤层气健康、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中石油煤层气公司副总经理徐凤银在演讲时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几个煤层气大国的开发经验给出了结论。 但是,由于目前中国9个大型聚煤盆地仅有沁水和鄂尔多斯盆地实现规模开发,而且截止2018年,沁水、鄂东两大基地已建产能规模约90亿方/年,产能到位率仅为59.4%,日产量低于500方的井数占总生产井数的56%,以及满足中国复杂地质条件的适应性技术不够等现状,徐凤银指出,与以上几个煤层气开发大国相比,中国煤层气开发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资源总体探明率低,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已开发区低产井占比大,产能到位率低;缺乏信心和动力,总体投资力度明显不够。 因此,徐凤银认为,下一步应持续加大投资力度,积极推进煤层气开发工作,加强以排采为核心的理论和关键技术攻关,达到提高单井产量和高效开发的目的。同时,加大新疆、内蒙、南方等外围区块的勘探开发力度,全力推动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 中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副总经理朱庆忠通过综合分析,指出要推进煤层气产业健康发展,必须要解决四个关键,那就是现有技术条件下开发储量的控制、经济产能建设的区域优选技术、适应地层特征的工程技术系列和开发方案的顶层设计技术。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在山西省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已经提炼了四项理论支撑,六项实用技术,商品气量突破10亿方大关,为煤层气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来自中联煤层气公司的副总经理吴建光则对中国煤层气领域“卡脖子”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他指出,中国煤层气产业面临的最大困扰就是煤层气资源量虽大,但是有效开采难度大。还有应用基础研究程度低,共性关键技术尚待完全突破;煤层气发展趋于不均匀,技术不成熟;煤层气田自动化生产技术落后,开发效益有待提升;适应新形势的煤层气协调开发技术亟待优化。 “碎软煤层是制约中国煤层气产业化发展和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的重大难题。”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张群主要介绍了碎软高瓦斯突出煤层地面与井下以钻代巷高效开发技术。他提出了高效抽采模式,并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在淮北矿区芦岭煤矿顶板岩层水平井抽采示范工程运行时创造了煤层气井大排量、大液量、高砂比、高强度加砂的高效增产改造新记录。 吴建光认为,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发展应该围绕应用基础及关键共性技术、地质-工程一体化适配性技术及示范应用以及煤矿区煤层气抽采技术展开。 山西省赋藏有富集的煤层气资源,其勘探范围、勘探程度、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埋深2000米以浅的煤层气资源总量8.31万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探明地质储量约占全国的88%。是中国主要的煤层气赋藏地区。 在山西能源革命“去煤化”进程中,晋煤集团在国有煤炭企业中实现产业发展体系的革命性变化,形成了以燃气为主业,煤炭、煤化工、电力为辅业的“一主三辅”新格局。来自晋煤集团的副总经理王保玉表示,晋煤集团通过业务统筹、资源整合、产业创新,逐步构建煤层气(燃气)产业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形成“煤层气、天然气、焦炉煤气”多气元开发利用格局。通过不断扩大抽采规模、加强对外合作,全力将山西燃气集团打造成山西省能源体系支柱产业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山西省煤层气(燃气)旗舰企业。 两淮矿区煤及煤层气资源丰富,含煤地层分布面积17950km2,煤炭资源量900亿t,煤层气资源量9088亿m3。但是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直接抽采煤层气十分困难,必须通过卸压开采和强化增透,才能实现两淮矿区煤层气资源的高效抽采。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永介绍,两淮矿区高度重视瓦斯灾害防治与煤层气资源开发,开展了多组煤层群条件下的地面抽采、井下卸压抽采、井上下联合抽采试验研究,“十一五”主要解决矿区瓦斯灾害有效的控制难题,“十二五”着重解决煤层气资源安全高效开采难题,“十三五”着力实现煤层气资源的低成本、高效开采,进一步提高煤层气抽采率和利用率。 两淮矿区煤层气抽采量从2007年的3.83亿m3 ,提高到2015年的7.81亿m3;煤层气抽采率和利用率分别从2007年的47.1%和17.2% ,提高到2017年的71.1%和2016年的40.5%的历史最高水平。示范工程的成功实施实现了两淮矿区松软煤层群条件下瓦斯安全高效抽采,大幅提高了两淮矿区煤炭产量、瓦斯抽采量和瓦斯抽采率,为全国同类条件矿区安全高效抽采瓦斯提供了借鉴和技术保障,技术已推广至全国10多个矿区100多个矿井。
  • 《全国长江保护与发展论坛上,治水专家分享东湖生态治理经验》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11-05
    • 11月3日,以“聚焦绿色转型和发展”为主题的2020·长江保护与发展论坛在安徽合肥闭幕。论坛研讨会上,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修复专家康玉辉分享了东湖生态治理经验,向全国介绍东湖“水岸同治、湖塘齐治、流域共治”的生态治水之路。 2020·长江保护与发展论坛现场。康玉辉 摄 “城市湖泊生态环境的保护,应该纳入长江大保护的工作中来。”康玉辉提出,“城市湖泊在保留调蓄城市雨洪、改善城市环境等自然湖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同时,增加了生态文化教育、旅游休闲娱乐等社会服务功能,更重要的是,这些城市湖泊或直接或间接与长江相通,城市湖泊生态环境的质量直接或间接影响长江生态环境。” 通过港渠连通长江的东湖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之一,近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等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东湖探索出一条“水岸同治、湖塘齐治、流域共治”的“大湖、名湖、城中湖”生态治水之路。 水清岸绿的东湖湖边塘。记者宁秀梅 摄 “通过建设百公里绿道永久终结‘侵湖占湖’问题,全面排查东湖流域入湖排口,严控违法排污,湖塘共治拦截入湖污染物等水岸同治措施,有效消减外源污染;同时通过布设生态围隔、退渔还湖、整治小游船,控制内源污染。”康玉辉在分享东湖生态治理经验时提到,“东湖在外源污染有效消减、内源污染有效控制的基础上,‘点线面结合’逐步分区实施以沉水植被构建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系统重建,恢复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重建湖泊健康生态。” 点是湖湾,线是重要的岸线,面是东湖的子湖。东湖“点线面结合”的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19年11月,水利部在全国开展示范河湖建设,遴选出首批17个示范河湖建设名单,武汉东湖入选,是入选河湖中唯一一座城中湖。一年多来,“最美城中湖”东湖继续走“水岸同治、湖塘齐治、流域共治”的生态治水之路,水质环境持续改善。今年1-6月,东湖整体水质持续保持Ⅲ类,为近40年来最好水平。 清澈明净,尽显生态之美的“碧潭观鱼”景点。董宇杉 摄 记者走访东湖发现,听涛景区碧潭观鱼、华侨城湿地公园等景点处的湖塘清澈明净,水草丰盛如水下森林,成群的鱼儿穿行其中;在东湖最大子湖郭郑湖鹅咀处,一片新长出的“水下森林”吸引许多市民游客驻足观看,阳光直透湖底,碧波荡漾之下,水草丰茂摇曳,鱼儿在“水下森林”穿行,水鸟在湖面翩跹嬉戏,尽显生态之美。 “武汉东湖的生态保护实践表明,水岸同治、湖塘齐治、流域共治,多措并举,是有效修复城市湖泊生态环境,促进长江大保护的生态治水之路。”康玉辉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