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长江保护与发展论坛上,治水专家分享东湖生态治理经验》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lifs
  • 发布时间:2020-11-05
  • 11月3日,以“聚焦绿色转型和发展”为主题的2020·长江保护与发展论坛在安徽合肥闭幕。论坛研讨会上,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修复专家康玉辉分享了东湖生态治理经验,向全国介绍东湖“水岸同治、湖塘齐治、流域共治”的生态治水之路。 2020·长江保护与发展论坛现场。康玉辉 摄 “城市湖泊生态环境的保护,应该纳入长江大保护的工作中来。”康玉辉提出,“城市湖泊在保留调蓄城市雨洪、改善城市环境等自然湖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同时,增加了生态文化教育、旅游休闲娱乐等社会服务功能,更重要的是,这些城市湖泊或直接或间接与长江相通,城市湖泊生态环境的质量直接或间接影响长江生态环境。” 通过港渠连通长江的东湖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之一,近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等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东湖探索出一条“水岸同治、湖塘齐治、流域共治”的“大湖、名湖、城中湖”生态治水之路。 水清岸绿的东湖湖边塘。记者宁秀梅 摄 “通过建设百公里绿道永久终结‘侵湖占湖’问题,全面排查东湖流域入湖排口,严控违法排污,湖塘共治拦截入湖污染物等水岸同治措施,有效消减外源污染;同时通过布设生态围隔、退渔还湖、整治小游船,控制内源污染。”康玉辉在分享东湖生态治理经验时提到,“东湖在外源污染有效消减、内源污染有效控制的基础上,‘点线面结合’逐步分区实施以沉水植被构建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系统重建,恢复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重建湖泊健康生态。” 点是湖湾,线是重要的岸线,面是东湖的子湖。东湖“点线面结合”的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19年11月,水利部在全国开展示范河湖建设,遴选出首批17个示范河湖建设名单,武汉东湖入选,是入选河湖中唯一一座城中湖。一年多来,“最美城中湖”东湖继续走“水岸同治、湖塘齐治、流域共治”的生态治水之路,水质环境持续改善。今年1-6月,东湖整体水质持续保持Ⅲ类,为近40年来最好水平。 清澈明净,尽显生态之美的“碧潭观鱼”景点。董宇杉 摄 记者走访东湖发现,听涛景区碧潭观鱼、华侨城湿地公园等景点处的湖塘清澈明净,水草丰盛如水下森林,成群的鱼儿穿行其中;在东湖最大子湖郭郑湖鹅咀处,一片新长出的“水下森林”吸引许多市民游客驻足观看,阳光直透湖底,碧波荡漾之下,水草丰茂摇曳,鱼儿在“水下森林”穿行,水鸟在湖面翩跹嬉戏,尽显生态之美。 “武汉东湖的生态保护实践表明,水岸同治、湖塘齐治、流域共治,多措并举,是有效修复城市湖泊生态环境,促进长江大保护的生态治水之路。”康玉辉说道。

相关报告
  • 《35家校地携手成立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联盟》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12-03
    • 光明网重庆12月1日电 11月30日,由西南大学主办和发起的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高峰论坛暨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联盟签约仪式在重庆北碚举行。向仲怀、王光谦、陈剑平、李天来、宋宝安、康振生、张福锁等七位院士参会,为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献智献力”、“把脉支招”。 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联盟多数由长江经济带沿线的11个省、市的涉农高校、科研机构、技术推广优势单位和地方政府组成,目的在于聚集优势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着力解决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在研究和应用中的重大战略和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绿色农业研究的科研协同创新与示范,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 重庆市副市长屈谦、西南大学党委书记李旭锋、民盟中央副主席、自然资源部原副部长曹卫星、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卢兵友处长、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体制改革处窦鹏辉处长出席签约仪式并致辞,来自长江流域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国内相关行业的专家及35家联盟单位参加会议。 签约仪式上,王光谦院士宣读联盟单位名单并宣布联盟成立,35家联盟单位签署了联盟协议书,探讨了联盟章程,签署了校地农业绿色发展合作框架协议。 重庆市副市长屈谦表示,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重庆视察指导,对重庆提出了“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坚定不移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联盟,在西南大学的成立和高峰论坛的举办,是我市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又一机遇行动,是落实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要求的具体举措,更是为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注入发展的动力。 西南大学党委书记李旭锋指出,2019年5月学校就率先成立了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中心,成为学校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起引领支撑作用的重要举措。我们愿和各联盟单位一道构建政府支持、任务牵引、资源共享、激励评价的协同创新机制,促进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成果转化创新,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张福锁院士介绍说,长江经济带涵盖9个省、2个直辖市,占全国国土总面积21.3%,占全国40%以上的GDP和人口,耕地面积占全国41.0%,人口密集、农业集约化程度高,但长江流域水体养分输入量大、面源污染严重,存在化肥用量高、养殖密度高、土壤侵蚀严重、生活废弃物排放量大、经济作物比例高等问题。当前,中国已经静茹了绿色发展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几乎在每个重要场合都会谈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而长江经济带是绿色发展的国家重中之重。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我们得到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对于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的重庆而言,更是大有可为,可以为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为全国的绿色发展,甚至为全球的绿色发展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 宋宝安院士认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长江经济带绿色农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在这样的背景下,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联盟的成立,将有利于长江经济带沿线的涉农高校、科研机构加强沟通与联系,发挥联盟在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上的作用,成为政策传递的窗口,经验交流的舞台,信息交流的枢纽,成果展示的桥梁。 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卢兵友处长表示,现在农产品供求总量矛盾大为缓解,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条件具备、要求紧迫。由西南大学发起的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联盟,旨在集聚长江经济带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促进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的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成果转化创新,这对于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意义重大。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体质改革处窦鹏辉处长指出,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绿色发展科技创新联盟,是推动农业科研组织方式变革的必由之路。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联盟非常有号召力、有凝聚力、有吸引力,真正做到了顶天和立地相结合,也希望联盟能够聚焦目标、创新机制、发挥乡村振兴示范作用。相信在大家协同发力下,一定能够将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连忙打造成区域性联盟的标杆。 民盟中央副主席、自然资源部原副部长曹卫星指出,由西南大学牵头成立长江经济农业绿色发展联盟,非常及时,很有意义。期待联盟集聚长江经济带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对相关研究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关键瓶颈制约开展精准对标、突破攻关、举措落地的对策研究,为把长江经济带打造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贡献智慧和力量。希望联盟能够助力发挥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全国绿色发展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科学模式和成功经验。 联盟单位目前包括:沈阳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南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长江科学院、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西南大学、重庆三峡学院、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四川大学、西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贵州大学、贵州省农业科学研究院、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海大学等29所高校、科研院所和重庆合川、江津、梁平、武隆、石柱、忠县等6个区县政府。 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联盟是西南大学继2019年5月成立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之后,进一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重庆打造长江流域农业绿色发展创新高地,促进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的又一个大举措。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宏)
  • 《长江保护法是保护长江生态系统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专门法特别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7-02
    • 2020年6月30日上午10点,生态环境部召开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由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主持,法规与标准司司长别涛、生态环境部环境标准研究所副所长王海燕介绍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标准相关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时代周报: 去年年底,《长江保护法(草案)》已经提请全国人大审议,请问现在进展如何?作为一部流域立法,《长江保护法》如何防止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   别涛: 感谢对长江保护法立法工作的关注。     长江保护法已列入十三届人大立法计划一类项目,由全国人大环资委牵头起草,我部等相关部门配合。去年12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对长江保护法(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随后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2020年立法计划,长江保护法将于下半年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     2019年6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栗战书委员长在长江保护法立法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充分认识制定长江保护法的重要性、紧迫性,扎实做好立法工作。长江保护法是一部保护长江全流域生态系统,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专门法和特别法。在立法中要找准定位,突出重点。     目前的长江保护法草案确立了系统保护、统筹协调等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确定立法方向和定位。 长江保护法的起草工作原则包括:坚持系统保护,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着眼,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实施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加强统筹协调、坚持全流域合作,协同保护等。   二是建立统分结合、整体联动的长江流域管理体制。 打破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局面,整合干支流、左右岸和上中下游治理能力,通过国家建立长江流域协调机制,建立起统分结合、整体联动的长江流域管理体制。   三是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和统一信息发布。 建立健全长江流域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制度,建立更完善严格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健全流域内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生态环境风险预警、环境应急体系和监测信息共享和统一发布制度。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积极配合立法机关,做好长江保护法草案的修改完善,推动长江保护法早日出台和生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