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在二维材料缺陷工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9-13
  • 东南大学物理学院倪振华教授和王金兰教授课题组利用缺陷工程提升二维光电探测器件的性能,相关研究成果以 “ Defect Engineering for Modulating the Trap States in 2D Photoconductor” 为题发表在材料学领域重要刊物 Advanced Materials 上。

    光电探测器是一种将光转变为电信号的器件,已经成为影响日常生活和科技、国防等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诸如视频成像、光通信、生物医学成像、传感、夜视、安保、军事侦察等等。半导体材料中的缺陷态可以作为束缚中心 (Trapping center) 有效延长载流子寿命,引入光电导增益,从而大幅提高光电探测器的灵敏度。但是,束缚中心,特别是深能级束缚态 (Deep trap) 的引入,也同时会带来器件响应时间的急剧增加。这主要来源于载流子脱离缺陷态的束缚所额外需要的时间,取决于缺陷态能级的深浅(图一)。如何通过缺陷态以及束缚中心的控制,在保证器件高灵敏度的同时获得快速响应,是该领域一直以来所面临的难题 。相比于传统半导体材料,二维材料的能带结构可以通过表面和缺陷工程进行更加有效的调控,为上述难题的解决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对象。

    二维材料中包含种类丰富的缺陷,并对其电学、光学、磁学、机械等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2018 年初,倪振华教授与新加坡国立大学陈伟教授课题组合作,在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上发表了题为 “Two-dimensional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 interface and defect engineering” 的综述论文,详细分析了缺陷和界面态对二维硫属化合物电学和光电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缺陷和界面工程调控二维电子 / 光电子器件的性能。

    在本工作中,倪振华教授和王金兰教授课题组分别从实验和计算模拟入手,以二硫化铼( ReS 2 )为例,提出利用缺陷工程控制二维光电导器件中载流子的束缚态。研究结果显示,原卟啉( H 2 PP )分子中的氧原子会在 ReS 2 的硫空位处与周围的铼原子成键,并起到调控能带结构和缺陷能级的作用。相对于原始样品中深能级束缚态所主导的光电响应,改性后器件的光响应由浅能级束缚态以及复合中心所主导,响应速度提高了 3-4 个量级(图二)。此外, H 2 PP 分子与 ReS 2 之间存在较强的电荷转移,可以抽取 ReS 2 中的富余电子,进而大幅降低器件的暗电流和噪声,使得改性后器件的光探测率达到了 1.89x10^13 Jones 。本工作提供了一种通过缺陷工程调控半导体中光致载流子束缚态的研究思路,有利于同时实现光探测器中高灵敏度和快速响应这两个关键指标。

    图 H 2 PP 分子改性前 / 后的 ReS 2 光探测器的响应时间曲线。

    本文第一作者为东南大学物理学院博士生蒋杰和凌崇益,倪振华教授和王金兰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276140
相关报告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二维材料范德华界面力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万勇
    • 发布时间:2021-11-26
    •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张忠研究员、刘璐琪研究员团队在范德华界面力学行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Elastocapillary cleaning of twisted bilayer graphene interfaces”在线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12, 5069,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5302-2)。 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材料具有优异的力、电、光、热等物性。通过逐层堆垛组装构筑的范德华同质/异质结体系可进一步拓展其性能,如特定角度堆叠的双层转角石墨烯表现出超导、超滑等物理力学行为。由于二维材料的大比表面积特性,在构筑范德华同质/异质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夹杂空气中水分子等杂质并聚集形成微纳米尺度鼓泡。一方面受到污染的范德华界面预期会显著降低微纳米器件的性能。另一方面,这种微纳米尺度鼓泡具有高压、限域、大变形等特征,为二维材料应变工程、高压化学、限域催化、电镜下液体池等多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契机。因此,如何克服鼓泡污染实现范德华界面原子级洁净、鼓泡应变大小及分布、压差等因素是二维材料制备、转移、物性测量及应用中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 针对同质/异质范德华材料界面力学行为难于测量与表征这一难题。研究团队提出角度可控范德华同质/异质结构筑新策略,实现了转角双层石墨烯制备(ACS Appl. Mater. & Interfaces, 2020; 12(36): 40958-67)。该工作中,研究团队借助侧向力显微镜技术表征转角石墨烯莫尔云纹,实现了对范德华界面洁净度的可视化表征。借助毛细力辅助转移技术引入水、乙醇等介质构筑了纳米级液泡。在弹性能和界面能竞争机制下纳米液泡呈现几何自相似性,具有特定弹性毛细参数。在探针力的激励下石墨烯范德华界面表现出自清洁现象;得益于液泡的边缘失稳,相邻液泡间发生“长程”作用诱导纳米液泡发生自发融合。研究揭示了不同于传统奥斯特瓦尔德熟化机制下二维材料弹性能对融合过程的影响和贡献。通过理论分析结合微孔鼓泡实验技术,进一步研究了预张力对弹性毛细参数和液泡间“长程”相互作用影响及调控,相关机制得到分子动力学模拟支持和验证。 张忠研究员课题组长期致力于低维微纳米材料及结构力学行为研究,在该领域有着深厚的研究经验积累。通过自主搭建的微纳米尺度鼓泡技术-原子力显微术-显微拉曼光谱联用测试表征技术平台,近5年先后实现了双层石墨烯层间范德华界面可控剪切变形与界面剪切应力测量(Phys. Rev. Lett. 2017);揭示界面强弱差异对微纳米尺度鼓泡应变分布及大小的影响,提出预测纳米尺度不同形状鼓泡应变大小和分布的理论解(Phys. Rev. Lett. 2018,封面);实现了纳米级厚度二维材料弯曲刚度实验测量。由于层间范德华界面剪切变形和滑移影响,材料本征力学参数弯曲刚度和杨氏模量表现为独立力学参量,传统薄板理论中弯曲刚度与厚度关系不再适用(Phys. Rev. Lett. 2019, 封面);并对以上研究成果在应变工程、纳米复合材料等领域的影响进行了评述,揭示微纳米尺度界面力学在多学科领域研究中的重要影响(Adv. Mater. 2019, Compos. A 202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国家纳米中心联合培养侯渊博士、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戴兆贺博士、清华大学张帅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分子动力学模拟由清华大学冯诗喆博士完成。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刘璐琪研究员、张忠研究员,清华大学李群仰教授、徐志平教授为该工作的通讯作者。该系列工作先后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重大和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项目的共同资助。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5302-2。
  • 《电解水材料设计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2-24
    •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理论催化创新特区研究组研究员肖建平团队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教授中村龙平团队,在电解水材料设计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制备了尖晶石构型的Co2MnO4材料,实现了超高效安培级电流密度电解水活性,并实现酸性环境中超长的电解稳定性。 制备高活性且在酸性环境中具备超长的电解稳定性非贵金属电解水(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催化剂是清洁能源利用领域中的研发重点。本研究中,中村龙平团队在金属氧化物Co3O4中掺入Mn元素,制备出尖晶石构型的Co2MnO4材料,实现了高效且在酸性环境中高稳定性的电解水过程;肖建平团队运用“反应相图+微观动力学模拟”的研究方法,首次建立了OER过程的反常截顶活性火山型曲线,证明了该材料在各种构型环境下皆可体现高效电解水活性。同时,肖建平团队提出“双通道溶解模型”,进一步解释了其在酸性环境中体现超长的电解稳定性的主要原因。 肖建平团队基于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从分子/原子的角度探讨了OER催化过程,其中,建立催化活性趋势来剖析不同材料或特定材料的不同构型(表面、活性位点等)的催化活性是理论研究的最新范式。理论催化活性趋势的建立往往基于表面重要中间物种之间的相互线性关联,由此可以将催化活性通过描述符的方式表达,从而建立活性趋势。 本工作中,在针对尖晶石金属氧化物表面的OER过程建立的二维“反应相图”中,肖建平团队发现了其活性趋势呈现出反常截顶的活性火山型曲线,即随着中间物质吸附强度的改变,材料活性保持不变。基于实验中发现的Co2MnO4材料的各种局域构型(包括Co/Mn的流失、缺陷、富集等),肖建平团队进一步发现其所有构型皆处于反常截顶的活性火山型曲线的顶点平台上。这揭示了该材料能够体现超高电催化活性的原因,解释了其在部分表面溶解重构的过程中仍能维持高电催化活性的根本原因。不同材料体现的理论活性与实验的拟合也进一步证明了该观点。此外,在理论活性研究中,肖建平团队通过电荷外插值法,计算了OER过程中每个电化学过程在不同工作电压下的反应能垒,通过微观动力学模拟得到理论速率,发现其与实验结果拟合,证实了理论计算结果可靠性。 另外,肖建平团队通过建立双通道溶解模型进一步探究材料在特定电催化环境下的稳定性,即同时研究金属位点和晶格氧在特定工作电压下的溶解且考虑其先后顺序。研究表明,Co2MnO4材料的溶解过程包括金属(Co/Mn)的溶解,H2O的去质子化并结合晶格O形成OOH*,以及氧空位的形成。该过程整体是热力学放热过程,而晶格氧溶解的基元过程体现出较大的热力学势垒,是该过程的速控步骤。因此,晶格氧的溶解被用作理论稳定性描述符,用于探索材料的稳定性,其与实验结果的拟合证明了该研究的可靠性。此外,科研团队对bader电荷分析发现,在掺入Mn后,Mn-O中存在更多的电荷转移,体现出更强的Mn-O键能,证明了晶格O稳定性的提升。该成果在今后的理论催化剂设计中,可以预测活性趋势,并可准确把握催化稳定性。 相关研究成果以Enhancing the Stability of Cobalt Spinel Oxide towards Sustainable Oxygen Evolution in Acid为题,发表在《自然-催化》(Nature Catalysi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基金、国家自然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功能纳米系统的精准构筑原理与测量”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