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水材料设计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2-24
  •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理论催化创新特区研究组研究员肖建平团队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教授中村龙平团队,在电解水材料设计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制备了尖晶石构型的Co2MnO4材料,实现了超高效安培级电流密度电解水活性,并实现酸性环境中超长的电解稳定性。

    制备高活性且在酸性环境中具备超长的电解稳定性非贵金属电解水(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催化剂是清洁能源利用领域中的研发重点。本研究中,中村龙平团队在金属氧化物Co3O4中掺入Mn元素,制备出尖晶石构型的Co2MnO4材料,实现了高效且在酸性环境中高稳定性的电解水过程;肖建平团队运用“反应相图+微观动力学模拟”的研究方法,首次建立了OER过程的反常截顶活性火山型曲线,证明了该材料在各种构型环境下皆可体现高效电解水活性。同时,肖建平团队提出“双通道溶解模型”,进一步解释了其在酸性环境中体现超长的电解稳定性的主要原因。

    肖建平团队基于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从分子/原子的角度探讨了OER催化过程,其中,建立催化活性趋势来剖析不同材料或特定材料的不同构型(表面、活性位点等)的催化活性是理论研究的最新范式。理论催化活性趋势的建立往往基于表面重要中间物种之间的相互线性关联,由此可以将催化活性通过描述符的方式表达,从而建立活性趋势。

    本工作中,在针对尖晶石金属氧化物表面的OER过程建立的二维“反应相图”中,肖建平团队发现了其活性趋势呈现出反常截顶的活性火山型曲线,即随着中间物质吸附强度的改变,材料活性保持不变。基于实验中发现的Co2MnO4材料的各种局域构型(包括Co/Mn的流失、缺陷、富集等),肖建平团队进一步发现其所有构型皆处于反常截顶的活性火山型曲线的顶点平台上。这揭示了该材料能够体现超高电催化活性的原因,解释了其在部分表面溶解重构的过程中仍能维持高电催化活性的根本原因。不同材料体现的理论活性与实验的拟合也进一步证明了该观点。此外,在理论活性研究中,肖建平团队通过电荷外插值法,计算了OER过程中每个电化学过程在不同工作电压下的反应能垒,通过微观动力学模拟得到理论速率,发现其与实验结果拟合,证实了理论计算结果可靠性。

    另外,肖建平团队通过建立双通道溶解模型进一步探究材料在特定电催化环境下的稳定性,即同时研究金属位点和晶格氧在特定工作电压下的溶解且考虑其先后顺序。研究表明,Co2MnO4材料的溶解过程包括金属(Co/Mn)的溶解,H2O的去质子化并结合晶格O形成OOH*,以及氧空位的形成。该过程整体是热力学放热过程,而晶格氧溶解的基元过程体现出较大的热力学势垒,是该过程的速控步骤。因此,晶格氧的溶解被用作理论稳定性描述符,用于探索材料的稳定性,其与实验结果的拟合证明了该研究的可靠性。此外,科研团队对bader电荷分析发现,在掺入Mn后,Mn-O中存在更多的电荷转移,体现出更强的Mn-O键能,证明了晶格O稳定性的提升。该成果在今后的理论催化剂设计中,可以预测活性趋势,并可准确把握催化稳定性。

    相关研究成果以Enhancing the Stability of Cobalt Spinel Oxide towards Sustainable Oxygen Evolution in Acid为题,发表在《自然-催化》(Nature Catalysi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基金、国家自然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功能纳米系统的精准构筑原理与测量”等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
相关报告
  • 《电解水制氢催化剂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6-27
    • 氢能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无碳排放等特性,被认为是化石燃料的可持续替代品。由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驱动电解水制氢,被学界视为具有前景且可持续制备清洁氢燃料的方法。电化学水分解包含阳极析氧反应(OER)与阴极析氢反应(HER)两个核心反应。其中,铂基催化剂在酸性介质中展现出最高的内在活性,但其在质子交换膜电解槽中的广泛应用受到稀缺性和高成本的限制。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在常温电解水催化剂研究领域取得进展。研究人员开发了具有优异析氢活性的Ca?CoRuO?(CCRO)催化剂,并结合多种原位表征和理论计算,探讨了该催化剂在析氢反应中的反应机理,揭示了其优异活性的根源。 研究发现,Ru-H结合强度与Pt-H结合强度相近,这表明 Ru基材料有望应用于设计高效的HER催化剂。在过去十年间,钌的价格大约为铂价格的30%,显示出其作为替代材料的经济优势。研究人员通过在钙钛矿B位引入Co元素,合成出CCRO催化剂,降低了催化剂中贵金属含量,并显著增强了Co-Ru之间的协同效应,表现出优异的HER性能。 同时,活化后的CCRO催化剂在1?A cm?2的高电流密度下表现出较低的过电位和塔菲尔斜率,且CCRO催化剂在组装的质子交换膜电解槽中,可在 1 A cm?2 的电流密度下保持超1500小时稳定运行。进一步,原位 X 射线吸收光谱、拉曼光谱及 X 射线衍射光谱揭示了CCRO在反应过程中两步原位转变过程,即在HER过程下,原始CCRO在最初几个小时内从Ru5+/Co3+被还原为Ru3+/Co2+。随后,催化剂逐渐发生自组装过程,在CCRO基底上形成钴钌金属纳米结构(Co-Ru/CCRO)。理论计算表明,Co-Ru结构内部的协同效应与氢溢流机制是其具有优异HER活性的根本原因。 这一研究提出了具有优异HER活性的新型高效催化剂,并揭示了其独特的原位重构机制。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能源与环境科学》(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
  • 《我国学者在低成本电解水析氢催化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2-25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071083、52401292、22172003、12074016、12274009)等项目资助下,复旦大学孙大林、方方等人联合北京工业大学卢岳、北京大学周继寒和天津大学刘辉等人在低成本电解水析氢催化剂开发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电还原衍生的畸变纳米孪晶激活纯铜电催化析氢性能(Electroreduction-Driven Distorted Nanotwins Activate Pure Cu for Efficient Hydrogen Evolution)”为题发表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期刊上。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24-02098-2。   电解水析氢具有制氢纯度高、与可再生能源适配性好等优点,是一种高效清洁的制氢方式。在电解析氢过程中,催化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降低电解反应的活化能,从而提高析氢反应速率和效率。一般认为,Pt和Ir等铂系金属是最有效的析氢反应催化剂,但其高成本和低储量严重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与铂系金属相比,铜(Cu)具有低成本、高储量和优异的导电性,是一种潜在的理想析氢催化剂。然而Cu对析氢反应的氢中间体吸附过弱导致其析氢催化活性极差,一般被用作集流体而不是催化剂。理论计算表明,引入拉伸应变和降低配位数可以有效地增强Cu对氢中间体的吸附作用。因此,如何通过局域结构调控在降低配位数的同时引入强且稳定的拉伸应变是激活纯Cu析氢催化活性的核心难点。   近日,研究团队受到电化学充放氢反应中大反应驱动力的启发,创新地提出了激光烧蚀和电化学还原耦合的两步法合成策略,首次制备出富含畸变纳米孪晶的纯Cu析氢催化剂(DNTs-Cu)。该方法首先利用激光液相烧蚀的非平衡条件制备出富含晶界的Cu2O多晶纳米颗粒,然后再利用电还原将Cu2O还原成Cu。在电还原过程中,电化学反应的强驱动力使得细小的Cu2O晶粒被快速还原,从而导致晶界诱发的晶格失配得以保留,在还原后的纳米Cu中形成了大量畸变的多重孪晶结构。局域结构分析表明,DNTs-Cu中畸变的多重孪晶结构互锁,形成了强且稳定的拉伸应变,并在表面形成了大量原子台阶,使得Cu-Cu键长由铜箔的2.158 ?增长至2.255 ?,配位数由铜箔的12降低至9.5。DNTs-Cu的强拉伸应变以及表面原子台阶所产生的低配位提升了Cu催化位点的d带中心,显著地增强了Cu对氢中间体的吸附。在酸性电解液中,最优性能的DNTs-Cu在10 mA cm?2电流密度下的过电位仅为61 mV,与商用Pt/C催化剂相当;当电流密度超过100 mA cm?2时,其催化活性全面超越商用Pt/C。得益于多重孪晶互锁的稳定结构,DNTs-Cu表现出十分优异的催化稳定性。在500 mA cm?2高电流密度下连续运行125小时,催化性能仅衰减2%。与已报道的以Cu作为活性位点的Cu基析氢催化剂材料相比,DNTs-Cu具有更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该研究表明,与其他传统的金属材料制备方法相比,电化学方法可以产生更强的驱动力来产生强且稳定的晶格应变,为金属功能材料的开发与制备提供了新合成思路。同时,通过改变原子配位数和晶格应变来调节反应中间体的吸附能进而激活非活性金属催化性能,为高效电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