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基因在灵长类脑区的空间表达和调控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7-22
  • 6月13日,国际期刊Genome Research 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院马普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Philipp Khaitovich研究组和日本国立自然科学研究所认知基因组学Yasuhiro Go研究组合作发表的论文Human-specific features of spatial gene expression and regulation in eight brain regions。

    长期以来,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一直都被认为是表型特征(包括人类认知)快速进化的分子基础。迄今为止,此方向的研究着重于将人类大脑与其他物种的大脑进行比较,并已揭示了不少人脑表达特异性的基因。如果将人类与关系较远的物种进行大脑的转录组比较,由于存在基因表达水平的迭代式变化,因此很可能导致差异表达的基因的种系分配出现不合理甚至不准确的情况。因此,在此项研究中,使用两种十分接近人类和黑猩猩的猿类,即大猩猩和长臂猿,来代替常用的灵长类模式生物如恒河猴和食蟹猴,可以得到更为可靠的大脑种间变化差异的种系分配。

    鉴于此,Philipp Khaitovich研究组的许川、李倩等研究人员分析了从人类、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和恒河猴的八个脑区收集的基因表达和H3K27ac染色质修饰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综合分析,研究人员揭示了1,851个人类转录组特异性基因及240个黑猩猩转录组特异性基因的存在。其中,一半以上的人类特异性基因在海马区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中显着上调,而其他人类特异性基因则影响了额叶皮层和小脑的小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随后,通过研究驱动这些差异的调控元素,研究人员揭示了转录因子在物种特异性基因表达变化中的作用,而与之相反,表观遗传修饰则与物种间保守的空间表达有关。

    综上所述,此研究通过将人类大脑与近缘灵长类比较,更可靠地揭示了比较学意义上的大脑特征,且提供了关于大脑在种间进化的分子图谱的新见解,并进一步探索了构成人类大脑独特性的分子特性。该研究的原始及处理数据存储于GEO Accession no. GSE100796。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外籍相关人才计划和科技部等经费支持。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25073.html
相关报告
  • 《甘蔗耐盐基因调控网络机制获揭示》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3-27
    • 近日,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研究员王勤南团队与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高三基合作,在甘蔗野生种质资源割手密AP85-441中鉴定到24个液泡H+-焦磷酸酶(H+-PPases,VPP)基因,而ScVPP1过表达的拟南芥转基因植株具有显著的耐盐性。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植物细胞报告》(Plant Cell Reports)。 甘蔗是一种重要的糖料作物,蔗糖占我国食用糖的90%以上。我国甘蔗种植优势区如广东、云南、广西等区域的耕地盐碱化趋势日益严重。利用现代分子育种技术筛选关键基因,提升植株的离子稳态调控能力对培育耐盐碱甘蔗新品种至关重要,但对甘蔗耐盐关键基因调控机制的缺乏限制了基因编辑的精准性。 因此,深入挖掘耐盐相关关键基因位点,揭示甘蔗耐盐基因调控网络机制,对甘蔗产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研究揭示了甘蔗耐盐基因调控网络机制。 该研究表明,VPP基因参与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但其在甘蔗中的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筛选鉴定并从甘蔗品种新台糖22中克隆出了ScVPP1基因的全长cDNA,该序列氨基酸与AP85-441的同源基因SsaVPP21同源性高达99.48%。在新台糖22中,NaCl和ABA处理显著上调了ScVPP1基因在叶片、根和茎组织中的表达,但仅在NaCl胁迫处理下,转染ScVPP1质粒的酵母细胞生长速率明显高于对照。与野生型相比,在过表达ScVPP1的转基因拟南芥品系中,NaCl处理提高了种子的萌发率和成活率,但ABA胁迫并不影响种子活力。 该研究结果表明,ScVPP1基因的过表达显著地提高了植物的耐盐性,该基因可作为甘蔗耐盐基因关键位点,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培育高耐盐性甘蔗新品种提供重要的基因资源。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21203/rs.3.rs-5260129/v1
  • 《研究揭示基因表达调控核心复合物LDB1/SSBP2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1-10
    • 近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题为Crystal structure of human LDB1 in complex with SSBP2 的论文,该项工作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许文青/梁栋材课题组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Ann Dean课题组合作完成。 增强子是一种控制基因表达与否的开关,它们往往远离其控制的基因,坐落于编码框之外。因此,距离基因很远的增强子和基因之间的DNA成环是基因转录激活非常关键的一步。在哺乳动物红细胞中,LDB1蛋白虽然自身不结合DNA,但是分别结合在远距离增强子和红细胞生成相关基因上的LDB1转录复合物,可通过LDB1的二聚体化实现远距离增强子和启动子之间的互作。LDB1-SSBP复合物是多种重要蛋白复合物如Wnt增强子复合物和LDB1转录复合物的核心复合物,对发育至关重要。SSBP蛋白阻止LDB1蛋白在26S蛋白酶体中被降解,维持LDB1复合物的稳定性,进而促进转录复合物的装配,调控基因的表达。但是LDB1与SSBP如何相互作用和LDB1如何形成同源二聚体的分子机制尚未被揭示。 该论文首次报道了LDB1/SSBP2复合物的晶体结构。作者发现LDB1二聚体结构域(DD)包含一个N端核转运因子2(NTF2)样子结构域和一个由α螺旋4和α螺旋5组成的子结构域,它们共同构成了LDB1二聚体作用面。LDB1二聚体的两个LDB/Chip保守结构域(LCCD)位于核心DDs的侧面,每个LCCD与SSBP2二聚体形成广泛的相互作用。LDB1 DD和LCCD之间的保守linker覆盖了LDB1 NTF2-like子结构域的潜在的配体结合口袋,这可能成为LDB1结构和功能的调控位点。此外,该文中的结构和生物化学数据为理解LDB1和LDB1/SSBP2相互作用如何成为调控细胞选择决定和长距离增强子-启动子相互作用的不同复合物的结构核心,提供了结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