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耐盐基因调控网络机制获揭示》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3-27
  • 近日,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研究员王勤南团队与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高三基合作,在甘蔗野生种质资源割手密AP85-441中鉴定到24个液泡H+-焦磷酸酶(H+-PPases,VPP)基因,而ScVPP1过表达的拟南芥转基因植株具有显著的耐盐性。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植物细胞报告》(Plant Cell Reports)。

    甘蔗是一种重要的糖料作物,蔗糖占我国食用糖的90%以上。我国甘蔗种植优势区如广东、云南、广西等区域的耕地盐碱化趋势日益严重。利用现代分子育种技术筛选关键基因,提升植株的离子稳态调控能力对培育耐盐碱甘蔗新品种至关重要,但对甘蔗耐盐关键基因调控机制的缺乏限制了基因编辑的精准性。

    因此,深入挖掘耐盐相关关键基因位点,揭示甘蔗耐盐基因调控网络机制,对甘蔗产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研究揭示了甘蔗耐盐基因调控网络机制。

    该研究表明,VPP基因参与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但其在甘蔗中的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筛选鉴定并从甘蔗品种新台糖22中克隆出了ScVPP1基因的全长cDNA,该序列氨基酸与AP85-441的同源基因SsaVPP21同源性高达99.48%。在新台糖22中,NaCl和ABA处理显著上调了ScVPP1基因在叶片、根和茎组织中的表达,但仅在NaCl胁迫处理下,转染ScVPP1质粒的酵母细胞生长速率明显高于对照。与野生型相比,在过表达ScVPP1的转基因拟南芥品系中,NaCl处理提高了种子的萌发率和成活率,但ABA胁迫并不影响种子活力。

    该研究结果表明,ScVPP1基因的过表达显著地提高了植物的耐盐性,该基因可作为甘蔗耐盐基因关键位点,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培育高耐盐性甘蔗新品种提供重要的基因资源。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21203/rs.3.rs-5260129/v1

  • 原文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3/540610.shtm
相关报告
  • 《植物所揭示穗发育的关键调控因子及网络》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11-21
    •     大麦(Hordeum vulgare L.)是重要的谷物,也是最古老的作物之一,属禾本科大麦属。大麦的花序为穗状花序,着生于茎秆顶部,由中央的花序轴和两侧的小穗所组成。大麦穗发育复杂,且不同位置的小穗发育不均等,中间部位发育较快,两端较慢。在穗发育过程中,单个穗子顶端和底部约30%-50%的小穗/小穗原基会发生退化,导致潜在籽粒数的损失。因此,研究大麦穗部的发育过程对于揭示花器官发育的生物学问题和提高大麦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郭自峰研究组利用六棱大麦测序品种Morex绘制了穗部发育的时空转录组图谱。该图谱覆盖大麦穗部发育的17个阶段。各阶段的小穗从上到下分为5个部位——顶部、中上部、中部、中下部和底部。每个部位设置3个重复,共255个样本。科研人员分析这些样本的转录组数据发现,在5个部位共同表达的基因9228个,且根据表达模式分为15个cluster。不同cluster的表达峰值分布在不同的发育时期,调控小穗不同的发育过程。同时,该研究对所有cluster中的转录因子、激素相关基因和已知功能基因的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了重要的节点基因,如编码海藻糖-6-磷酸磷酸酶(TPP)的HvTPP7基因、SHI家族转录因子VRS2及MADS家族转录因子HvAGL6基因等。这些基因可能在表达峰值时期参与重要的调控功能。研究对不同部位的差异表达分析发现,顶部位置的差异基因高达1043个,包含衰老相关蛋白、生长素和BR途径、植物特有的LOB转录因子家族等基因。     基于这一表达谱,科研人员鉴定到一个编码GDSL脂肪酶的HvGELP96基因。它在黄色花药期特异高表达,是大麦小穗育性和粒数的重要调控因子。转录图谱的发布,为研究大麦的穗部发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 《Nature | 转录-复制相互作用揭示了细菌基因组调控》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1-29
    • 2024年1月24日,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杂志Nature上发表了题为Transcription–replication interactions reveal bacterial genome regulation的文章。 生物体通过几种在整个基因组中重复出现的调控模式来确定数千个基因的转录率。在细菌中,基因的调控结构与其表达之间的关系对于单个模型基因回路是很清楚的。然而,在基因组尺度上缺乏对这些动态的更广泛视角,部分原因是细菌转录组学迄今为止只捕获了数百万个细胞平均表达的静态快照。因此,基因表达动力学的全部多样性及其与调控结构的关系仍然未知。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全基因组调节模式分类,该分类基于每个基因对其自身复制的转录反应,研究人员称之为转录-复制相互作用谱(TRIP)。通过分析单细菌RNA测序数据,研究人员发现对染色体复制普遍扰动的反应将生物调控因子与染色体上的生物物理分子事件相结合,揭示了基因的局部调控背景。虽然许多基因的 TRIP 符合基因剂量依赖性模式,但其他基因以不同的方式分化,这是由操纵子内位置和抑制状态等因素决定的。通过揭示基因表达异质性的潜在机制驱动因素,这项工作为模拟复制依赖性表达动力学提供了一个定量的生物物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