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基因表达调控核心复合物LDB1/SSBP2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01-10
  • 近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题为Crystal structure of human LDB1 in complex with SSBP2 的论文,该项工作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许文青/梁栋材课题组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Ann Dean课题组合作完成。

    增强子是一种控制基因表达与否的开关,它们往往远离其控制的基因,坐落于编码框之外。因此,距离基因很远的增强子和基因之间的DNA成环是基因转录激活非常关键的一步。在哺乳动物红细胞中,LDB1蛋白虽然自身不结合DNA,但是分别结合在远距离增强子和红细胞生成相关基因上的LDB1转录复合物,可通过LDB1的二聚体化实现远距离增强子和启动子之间的互作。LDB1-SSBP复合物是多种重要蛋白复合物如Wnt增强子复合物和LDB1转录复合物的核心复合物,对发育至关重要。SSBP蛋白阻止LDB1蛋白在26S蛋白酶体中被降解,维持LDB1复合物的稳定性,进而促进转录复合物的装配,调控基因的表达。但是LDB1与SSBP如何相互作用和LDB1如何形成同源二聚体的分子机制尚未被揭示。

    该论文首次报道了LDB1/SSBP2复合物的晶体结构。作者发现LDB1二聚体结构域(DD)包含一个N端核转运因子2(NTF2)样子结构域和一个由α螺旋4和α螺旋5组成的子结构域,它们共同构成了LDB1二聚体作用面。LDB1二聚体的两个LDB/Chip保守结构域(LCCD)位于核心DDs的侧面,每个LCCD与SSBP2二聚体形成广泛的相互作用。LDB1 DD和LCCD之间的保守linker覆盖了LDB1 NTF2-like子结构域的潜在的配体结合口袋,这可能成为LDB1结构和功能的调控位点。此外,该文中的结构和生物化学数据为理解LDB1和LDB1/SSBP2相互作用如何成为调控细胞选择决定和长距离增强子-启动子相互作用的不同复合物的结构核心,提供了结构基础。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48811.html
相关报告
  • 《青岛能源所等揭示植物DNA损伤调控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2-07
    •   DNA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是正常生长、发育和繁衍所需的遗传模板,对于维持DNA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紫外线、辐射和环境污染等引起的DNA损伤影响人和动物的衰老,或导致疾病乃至癌症。对植物而言,外界环境因子,如土壤盐碱、重金属、电离辐射、紫外线、洪涝等胁迫,同样会导致DNA损伤,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甚至对作物生产造成危害。然而,DNA损伤响应及修复的机制在动物和植物中不完全相同,且在植物中的研究较为滞后。调控植物DNA损伤及其修复的机制的研究,对于增强作物抗性、提高生物产量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李胜军带领的能源植物改良与利用研究组,揭示了MAC5A和26S蛋白酶体协同调控植物DNA损伤响应(DDR)进而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及适应高硼胁迫的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生理》(Plant Physiology)上。   MOS4-associated complex(MAC)复合体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胁迫响应、pre-mRNA可变剪切和miRNA生物合成等生物学过程。MAC5是MAC复合体的一个附属亚基,其功能完全丧失后导致严重的发育缺陷和胚胎致死。此前,研究团队提出,MAC5通过调控pri-miRNA的稳定性影响miRNA的积累(Li et al., PNAS 2020),但MAC5在植物体内的其他生物学功能尚不完全清楚。         研究发现,MAC5A缺失突变体mac5a对甲基磺酸甲酯(MMS,一种DNA损伤诱导剂)的处理更加敏感,表现出主根生长抑制、真叶叶原基发育延缓等表型。RNA-seq分析发现,MAC5A缺失导致DDR相关基因的表达及pre-mRNA的可变剪切发生变化。进一步,研究通过IP-MS质谱分析鉴定到多个26S蛋白酶体亚基与MAC5A互作;通过生化和遗传分析进一步验证了MAC5A与26S蛋白酶体关键亚基RPN1A和RPT2A之间的互作关系。MAC5A调控26S蛋白酶体的活性,同时26S蛋白酶体也影响MAC5A蛋白的降解。此外,土壤中高浓度的硼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高硼胁迫导致植物DNA损伤。研究表明,MAC复合体的多个核心亚基和26S蛋白酶体均参与高硼诱导的DNA损伤响应过程。该研究揭示了MAC复合体和26S蛋白酶体协同调控植物DDR过程的分子机制。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能源研究院创新基金、山东省、中国科学院、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的支持。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河南大学、西南大学的科研人员参与研究。   植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适应能力受到RNA的转录及转录后调控,故揭示调控植物生长、抗逆的分子基础,有助于作物尤其是能源作物的遗传改良。截至目前,该团队在RNA转录后加工领域取得了系列进展,揭示了MAC复合体附属亚基MAC5(Li et al., PNAS 2020)、MAC复合体核心亚基MAC3(Li et al., Plant Cell 2018)、DEAD-box RNA螺旋酶SMA1(Li et al.,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8)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miRNA合成代谢的生物学机制。
  • 《甘蔗耐盐基因调控网络机制获揭示》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3-27
    • 近日,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研究员王勤南团队与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高三基合作,在甘蔗野生种质资源割手密AP85-441中鉴定到24个液泡H+-焦磷酸酶(H+-PPases,VPP)基因,而ScVPP1过表达的拟南芥转基因植株具有显著的耐盐性。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植物细胞报告》(Plant Cell Reports)。 甘蔗是一种重要的糖料作物,蔗糖占我国食用糖的90%以上。我国甘蔗种植优势区如广东、云南、广西等区域的耕地盐碱化趋势日益严重。利用现代分子育种技术筛选关键基因,提升植株的离子稳态调控能力对培育耐盐碱甘蔗新品种至关重要,但对甘蔗耐盐关键基因调控机制的缺乏限制了基因编辑的精准性。 因此,深入挖掘耐盐相关关键基因位点,揭示甘蔗耐盐基因调控网络机制,对甘蔗产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研究揭示了甘蔗耐盐基因调控网络机制。 该研究表明,VPP基因参与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但其在甘蔗中的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筛选鉴定并从甘蔗品种新台糖22中克隆出了ScVPP1基因的全长cDNA,该序列氨基酸与AP85-441的同源基因SsaVPP21同源性高达99.48%。在新台糖22中,NaCl和ABA处理显著上调了ScVPP1基因在叶片、根和茎组织中的表达,但仅在NaCl胁迫处理下,转染ScVPP1质粒的酵母细胞生长速率明显高于对照。与野生型相比,在过表达ScVPP1的转基因拟南芥品系中,NaCl处理提高了种子的萌发率和成活率,但ABA胁迫并不影响种子活力。 该研究结果表明,ScVPP1基因的过表达显著地提高了植物的耐盐性,该基因可作为甘蔗耐盐基因关键位点,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培育高耐盐性甘蔗新品种提供重要的基因资源。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21203/rs.3.rs-5260129/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