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电池储存的资本阶段》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pengh
  • 发布时间:2017-11-04
  • 德国可再生能源投资公司Capital Stage正在筹备首次电池存储业务,但他们强调,在商业模式成熟之前,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今天早些时候,该公司透露,它已经与英国太阳能开发商Solarcentury达成了一项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一合作将使双方在欧洲和墨西哥的太阳能公园的融资、开发和运营方面进行合作。

    然而,两家公司也暗示可能会在能源储存方面进行活动,并在今天的电话会议上发表讲话,资本级首席执行官Dierk Paskert表示,这项技术可能不会远远落后。

    “电池存储是未来的一个选择,我们将在未来的几个月和几年里进行评估。我们作为一个光伏资产的投资者,意识到存储将在未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他补充道。

    Paskert接着说,虽然能源储存不在当前框架协议之内,但与solar世纪讨论能源储存的讨论将会到来。

    然而,任何进入这一新兴技术的举措都可能会有一段路要走,Paskert认为商业模式“还没有成熟”,这意味着与能源存储项目相关的风险配置文件与其他可再生能源技术,如PV或风能,还没有同等的意义。

    Paskert说:“但这是非常迅速的变化,因此我们将进行这些讨论,希望我们能很快看到我们的第一个能源储存项目,或者是其他的政党。”

    Paskert在谈到具体的市场时表示,目前还没有资本阶段的优先名单,但他特别提到了英国作为一个有吸引力的市场。

    “对于存储资产,所有没有或没有上网电价的市场都有资格进行存储。”因此,无论何时,当你暴露于商业风险的时候,储存就开始了,而这可能是第一个需要关注的市场。在市场上,你有一个非常可靠的上网电价,或多或少地阻碍了存储的发展,”他补充说。

    今年年初,英国主要太阳能投资者组成的一个小组仍然对电池储存的商业模式不太相信,但从那时起,他们的胃口就越来越大了。远见获得了两种公用事业规模的存储资产,尽管得到了增强的频率响应投标的支持,商业模式也在寻求进展。

相关报告
  • 《储能新力军:锌电池》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31
    • 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于12月18日开幕,以“博采科技精华 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共设创新赛、创业赛、海外(境外)赛和揭榜领题赛等四个组别,约1400个项目以路演和答辩为主要展示形式,线下现场赛和线上云参赛相结合,经过3天的激烈角逐,四个组别共产生57个金奖、91个银奖、125个铜奖。 其中,有几个课题引起了星空君的高度注意。 一个是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金奖项目:硅基负极—长续航锂电必然选择;一个是宁波材料所的高混燃料电池电堆产业化项目;一个是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锌基储能电池。 在高性能电池方面,目前锂电池具有强大不可超越的优势。 但是,随着双碳的进展,储能电池的需求量越来越高。风光水电的成本都已经接近甚至低于火电,但却缺乏一个火电最大的优势:火电可以做到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烧煤。 风光水电只要启动,就无法停下来,那怎么办?储能,存起来。储能需要电池,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是锂电,也有部分企业(比如宁德时代)生产钠电池做储能。 和动力电池不同的是,储能电池对体积的要求不是非常高,只要能够满足基本要求,稍微占地方也没有关系。除了钠电池,镁电池、锌电池都有了技术上的积累。 和锂电池相比,纳、镁、锌都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但却有一个最大的优势:资源充沛。 因此,不管锂电池发展多快,作为“备胎”,纳、镁、锌电池都会有持续不断的投入研发,尤其是应对储能。甚至,在能量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还可以应用在电动自行车等低速交通工具上。 今年上半年,由天津大学电化学储能团队研发的水系锌基电池光储充一体化项目在温州乐清湾港区海洋经济产业科技孵化园日前完成投运和验收。 投运的光储充一体化项目的核心——50千瓦/105千瓦时储能系统由2944节新型水系锌镍电池电芯组成,标志着水系锌镍电池在国内储能领域的首次应用。 该电池由于采用水系电解质,具有高安全性,适合规模储能领域中的应用,还具有低温性能优异、支持快速充放电等特点,可应用于电网侧储能,太阳能和风能的并网,以及通信、UPS等后备电源系统。 不过,由于尚未规模化产业化,锌电池相关的企业并不多,主要还处于科研和商用的交接阶段。将来各种储能电池有望爆发式成长,届时会有行业巨头成长起来。
  • 《动力电池储运难该如何破解》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12
    • 海外市场需求激增,让此前并不受重视的动力电池储运难浮出水面。日前有多家企业反映,锂离子动力电池储存运输难度加大,已经成为横在出口路上的“拦路虎”,吁请有关部门关注。 锂离子动力电池国际运输方式包括海运、公路、铁路和空运等。当前我国动力电池运输境内全部采用公路运输方式,出口有空运和海运两种,其中空运时效性最佳,但运力小,价格昂贵,适用于研发阶段用的样品运输。海运价格相对低廉,运力较大,但运输周期长,从中国运至欧洲需要约50天,且受台风等自然天气影响较大。尤其是近两年受疫情影响,海运价格大幅度上涨,企业难堪重负。 相比较而言,铁路运输时效性为海运的三倍以上,同时兼有运力大、成本适中的优势,是长距离、大宗出口锂电池的最佳运输方式。然而,由于国内现有的《铁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则》(铁运〔2008〕174号)对锂电池运输的具体规定仍然缺失,导致长期以来锂电池无法进行铁路运输。一个颇为尴尬的现实就是,目前中欧、中亚铁路均不接受锂电池产品运输。 与此同时,由于产品的特殊性,锂离子动力电池在生产包装、仓储物流环节也还存在着不少难题。比如,危包证办理繁琐、流程耗时长;专用存储仓库、危险品集装箱拖车、码头危险品堆位严重不足等。据报道,即使是在锂离子电池年出口额较高的广东深圳,以及整个出口贸易非常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动力电池专用存储仓库数量都非常有限,难以适应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 得益于国家战略布局,经过近些年奋力追赶,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产品与技术已跻身世界第一阵营,不仅成为全球锂电池生产大国,而且成为出口大国。据中国电池联盟测算,2021年前三季度,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出口量约为20GWh,超过去年全年水平。随着以欧洲为代表的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加速崛起,再考虑到美国也已开始大力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电池企业有望进入国际主流车企供应链,无疑这对于我国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的价值攀升具有重要意义。问题在于,当前储运难又在一定程度上拖累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出口。而要驱逐这一“拦路虎”,相关部门就必须转变观念,通过管理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 一方面,中欧、中亚铁路运输不接受锂离子动力电池运输的管理思路需要创新。虽说当前动力电池储存、运输环节的安全管理已有成熟的国际标准,我国也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并不需要创新,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国实行的铁路运输行业标准是基于数十年前的市场环境制定的,早已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需要指出的是,锂离子动力电池在欧美可广泛使用海陆空铁多式联运,其中铁路运输占比分别高达45%和60%,海运入境的集装箱锂电池货物,到港后100%可接驳铁路进行下一段运输。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与铁路部门研究协商,根据电动汽车的产品特性,对现有标准进行适应性修订,满足新能源汽车发展新阶段的市场需求,使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能够依法合规,通过铁路进行高效、安全、经济的运输,助力实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内发展与全球主流市场开拓。 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环节也要跟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的陡峭式增长,不仅带动了动力电池迅猛发展,而且由于电池成本下降较快,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大。可以说,动力电池已从过去的小宗商品,发展为与国民经济各方面联系密切的大宗产品。特别是在全球减碳行动的背景下,动力电池已开始广泛应用于储能等领域,而且未来增长空间巨大。对于这一趋势,有关部门应在坚持安全底线思维的同时,尽早做出规划,同步扩大动力电池储存运输所需的仓库、码头、运输车辆,科学优化管理流程,以适应产业的新变化。 当前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无论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还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创新都成为第一动力。不仅科研人员要注重创新,企业也要依靠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部门也应该加强创新。如果还抱着旧地图,是找不到新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