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材料所在推进石墨烯超级防腐涂层领域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6-20
  • 海洋腐蚀问题是导致海上设备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全球腐蚀的难题。二维材料,特别是石墨烯的发现为开发新型海洋设备重防腐涂层提供了新的思路。石墨烯具有单原子层结构及分子不可渗透性,被认为是最薄的防护材料。然而,人工制备的石墨烯容易再团聚,无法充分发挥石墨烯单片层的优异特性。此外,石墨烯是导电碳材料,它具有较强的腐蚀促进活性。团聚的石墨烯会加剧聚合物涂层的局部微电偶腐蚀导致涂层破损,而在破损处,石墨烯将极易诱发其自身的腐蚀促进活性,并以最快的速度释放电子,加速金属基体的腐蚀,这导致石墨稀在防腐领域的商业化和规模化应用进程极为艰难。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先进涂料与粘合剂余海斌团队针对石墨烯/聚合物复合防腐涂层在破损后加速金属基体腐蚀这一隐患,采用氮化硼纳米点(BNNDs)作为商业化石墨烯的分散剂,利用其原子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能实现其在聚合物中的均匀分散(图1)。通过化学方法获得的BNNDs通常含有丰富的亲水基团(如羧基和羟基)。这些亲水基团可以在水中进行电离,赋予BNNDs优异的溶解性。BNNDs被认为是单层或半层绝缘氮化硼纳米片,横向尺寸小于50nm。BNNDs通过强烈的π-π作用吸附于石墨烯表面,以增加其分散性。同时,BNNDs的存在屏蔽了石墨烯的导电特性,有效抑制了其阴极腐蚀促进活性(图2)。电化学测试表明,BNNDs改性的石墨烯材料具有优良的防护性能,复合涂层的腐蚀速率相对空白涂层下降了280倍,涂层电阻增加了2个数量级。鉴于BNNDs不会影响石墨烯的本征特性,因此,BNNDs分散石墨烯有望快速推进商业化石墨烯在防腐领域的应用。

      相关工作发表在ACS Sustain. Chem. Eng. 2019. DOI: 10.1021/acssuschemeng.9b01796 (Super-anticorrosive graphene nanosheets through π deposition of boron nitride nanodots),并获得宁波市石墨烯重大专项项目(2016S1003)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nimte.ac.cn/news/progress/201906/t20190619_5325752.html
相关报告
  • 《宁波材料所在揭示石墨烯防腐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3-28
    • 石墨烯,一种由碳原子以sp2杂化连接形成六角型呈蜂巢晶格的平面2D材料,不仅是最坚硬的材料,同时还是防腐涂层领域已知的最薄的一种(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约是10万层石墨烯叠加起来的厚度)。石墨烯比表面积大、机械性能好、化学稳定性高、热力学稳定,并且它独特的二维片层结构可以在涂层中形成迷宫式物理屏障隔绝腐蚀因子,对金属提供长效保护,同时又可以构建导电导热通道。石墨烯改性防腐涂料具有防腐效果佳、涂层厚度低、附着力高、漆膜重量轻、耐盐雾性能优异等优势,其在防腐涂料领域中的科学问题和应用推广近年来引起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兴趣和高度关注。   我国在石墨烯涂料领域研究起步较早,目前无论在基础研究还是工程应用领域都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当前石墨烯在涂料中最为熟知的防腐机制为物理屏蔽效应和锌激活机制,研究工作主要关注石墨烯添加量变化与涂层防腐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然而,涂层的腐蚀防护与失效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石墨烯的本征结构、分布状态和服役阶段等因素均对其防腐机制有重要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进行研究。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功能材料团队通过Hummers法和还原反应制备了具有高电导率的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和低电导率的氧化石墨烯(GO),系统研究了rGO、GO和rGO/GO改性环氧富锌(ZRE)复合涂层的腐蚀防护行为。结果表明,与ZRE涂层相比,在加入rGO后ZRE涂层的阴极保护时间和物理阻隔性能均大幅提升,ZRE-rGO涂层表现出最佳的防腐性能。一方面,rGO显著改善了锌颗粒与基体的电接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锌颗粒的作用;另一方面,rGO同样具有优异的物理阻隔特性,大大延长了腐蚀介质的扩散路径,从而提高了复合涂层的腐蚀保护寿命。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Materials and Design, 2019, 169, 107694。   该团队利用聚苯胺作为石墨烯的分散剂,制备了系列石墨烯-环氧富锌复合涂料。研究发现对于不含有锌粉的涂层表现为单一的屏蔽保护机制;对于含有锌粉的涂层,由于石墨烯优异的导电性,涂层中更多的锌粉被活化,锌含量为40wt%和55wt%的涂层(G-40ZRC,G-55ZRC)前期表现出短暂的阴极保护作用,随后进入屏蔽作用阶段。由于锌粉含量较传统的环氧富锌涂层有显著地下降,使涂层的孔隙率降低,到浸泡结束,涂层一直保持较高的阻抗值。锌粉含量为70wt%和85wt%的涂层(G-70ZRC,G-85ZRC),锌粉含量较高,并且石墨烯的加入有利于涂层内部导电网络的构筑,涂层主要以阴极保护作用为主。由于锌粉含量较高,涂层孔隙率较大,因此浸泡后期腐蚀介质会进入涂层内部,涂层的阻抗值有明显地下降。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ACS Appl. Nano Mater., 2019, 2, 180-190。   上述研究工作获得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XDA13040600)、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2015C01006)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7338)的资助。 图1 石墨烯改性环氧富锌复合涂层的腐蚀保护机制 图2 石墨烯改性环氧富锌涂层的微观腐蚀作用机制及不同腐蚀阶段的等效电路图
  • 《宁波材料所在多功能遥爪型纳米材料领域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7-21
    • 具有优异力学性能、快速自修复能力、摩擦起电性甚至特殊光学性质的纳米材料在众多的领域特别是海洋领域如海洋防污、防腐涂层,水下储能、水下封装、柔性传感、智能显示等集成型高科技产业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但由于这些优点通常源自不同的分子机制,因此将它们同时集成到一种合成材料中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挑战。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纳米复合工程材料团队陈海明副研究员、茅东升研究员等人,受神经元轴突结构的启发,合成了一种三臂结构的遥爪型纳米结构聚合物。该聚合物可以同时满足优异力学、快速自修复、摩擦起电和显示荧光的特性。通过在该遥爪型纳米材料的每条臂中嵌入大量脲基,构建了多级氢键网络,来模拟神经元网络;通过缩短每条臂长度,减弱分子链缠结,从而极大提高了自修复速率。研究表明,仅需调整体系氢键密度和分子臂长度,即可轻松实现纳米结构材料宏观多种性能的调控。最终,该纳米聚合物展现出优异的弹性模量(97.9MPa)、强度(22.5MPa)、断裂伸长率(1470%)、韧性(159.3MJ/m3),以及良好的抗缺口性能(187kJ/m2)和快速自修复能力(92%,0.5h)。同时,大量的氢键赋予材料良好的粘接能力,与铁板的搭接剪切强度可达20.7MPa。在去离子水、盐水、有机溶剂等多种环境中均表现出优异的环境稳定性,在水下封装和水下黏附领域具有重大的潜在应用前景。据了解,这是目前所报道热熔胶粘结强度的最高值。   此外,这种遥爪型纳米材料在与铜板接触分离时表现出优异的摩擦起正电行为,其开路电压VOC与常用的摩擦起负电材料聚四氟乙烯(PTFE)相当,可以很好地补充摩擦起正电材料。更有趣的是,在这种类固体聚合物中观察到了聚集诱导发光的荧光现象,这使其在水下防伪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这项工作极大地丰富了高性能、多用途纳米材料的设计思路,拓宽了其应用领域。相关工作以“Neuron Inspired All-Around Universal Telechelic Polyurea with High Stiffness, Excellent Crack Tolerance, Record-High Adhesion, Outstanding Triboelectricity, and AIE Fluorescence”为题发表在最新一期的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文章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fm.202204263  DOI:10.1002/adfm.202204263)。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103014)、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团队项目(2021R01005)以及宁波市“甬江引才计划”创新团队项目(2021A-045-C)等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