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材料所在揭示石墨烯防腐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3-28
  • 石墨烯,一种由碳原子以sp2杂化连接形成六角型呈蜂巢晶格的平面2D材料,不仅是最坚硬的材料,同时还是防腐涂层领域已知的最薄的一种(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约是10万层石墨烯叠加起来的厚度)。石墨烯比表面积大、机械性能好、化学稳定性高、热力学稳定,并且它独特的二维片层结构可以在涂层中形成迷宫式物理屏障隔绝腐蚀因子,对金属提供长效保护,同时又可以构建导电导热通道。石墨烯改性防腐涂料具有防腐效果佳、涂层厚度低、附着力高、漆膜重量轻、耐盐雾性能优异等优势,其在防腐涂料领域中的科学问题和应用推广近年来引起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兴趣和高度关注。

      我国在石墨烯涂料领域研究起步较早,目前无论在基础研究还是工程应用领域都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当前石墨烯在涂料中最为熟知的防腐机制为物理屏蔽效应和锌激活机制,研究工作主要关注石墨烯添加量变化与涂层防腐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然而,涂层的腐蚀防护与失效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石墨烯的本征结构、分布状态和服役阶段等因素均对其防腐机制有重要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进行研究。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功能材料团队通过Hummers法和还原反应制备了具有高电导率的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和低电导率的氧化石墨烯(GO),系统研究了rGO、GO和rGO/GO改性环氧富锌(ZRE)复合涂层的腐蚀防护行为。结果表明,与ZRE涂层相比,在加入rGO后ZRE涂层的阴极保护时间和物理阻隔性能均大幅提升,ZRE-rGO涂层表现出最佳的防腐性能。一方面,rGO显著改善了锌颗粒与基体的电接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锌颗粒的作用;另一方面,rGO同样具有优异的物理阻隔特性,大大延长了腐蚀介质的扩散路径,从而提高了复合涂层的腐蚀保护寿命。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Materials and Design, 2019, 169, 107694。

      该团队利用聚苯胺作为石墨烯的分散剂,制备了系列石墨烯-环氧富锌复合涂料。研究发现对于不含有锌粉的涂层表现为单一的屏蔽保护机制;对于含有锌粉的涂层,由于石墨烯优异的导电性,涂层中更多的锌粉被活化,锌含量为40wt%和55wt%的涂层(G-40ZRC,G-55ZRC)前期表现出短暂的阴极保护作用,随后进入屏蔽作用阶段。由于锌粉含量较传统的环氧富锌涂层有显著地下降,使涂层的孔隙率降低,到浸泡结束,涂层一直保持较高的阻抗值。锌粉含量为70wt%和85wt%的涂层(G-70ZRC,G-85ZRC),锌粉含量较高,并且石墨烯的加入有利于涂层内部导电网络的构筑,涂层主要以阴极保护作用为主。由于锌粉含量较高,涂层孔隙率较大,因此浸泡后期腐蚀介质会进入涂层内部,涂层的阻抗值有明显地下降。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ACS Appl. Nano Mater., 2019, 2, 180-190。

      上述研究工作获得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XDA13040600)、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2015C01006)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7338)的资助。

    图1 石墨烯改性环氧富锌复合涂层的腐蚀保护机制

    图2 石墨烯改性环氧富锌涂层的微观腐蚀作用机制及不同腐蚀阶段的等效电路图

  • 原文来源:http://www.nimte.ac.cn/news/progress/201903/t20190327_5262231.html
相关报告
  • 《宁波材料所在推进石墨烯超级防腐涂层领域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6-20
    • 海洋腐蚀问题是导致海上设备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全球腐蚀的难题。二维材料,特别是石墨烯的发现为开发新型海洋设备重防腐涂层提供了新的思路。石墨烯具有单原子层结构及分子不可渗透性,被认为是最薄的防护材料。然而,人工制备的石墨烯容易再团聚,无法充分发挥石墨烯单片层的优异特性。此外,石墨烯是导电碳材料,它具有较强的腐蚀促进活性。团聚的石墨烯会加剧聚合物涂层的局部微电偶腐蚀导致涂层破损,而在破损处,石墨烯将极易诱发其自身的腐蚀促进活性,并以最快的速度释放电子,加速金属基体的腐蚀,这导致石墨稀在防腐领域的商业化和规模化应用进程极为艰难。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先进涂料与粘合剂余海斌团队针对石墨烯/聚合物复合防腐涂层在破损后加速金属基体腐蚀这一隐患,采用氮化硼纳米点(BNNDs)作为商业化石墨烯的分散剂,利用其原子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能实现其在聚合物中的均匀分散(图1)。通过化学方法获得的BNNDs通常含有丰富的亲水基团(如羧基和羟基)。这些亲水基团可以在水中进行电离,赋予BNNDs优异的溶解性。BNNDs被认为是单层或半层绝缘氮化硼纳米片,横向尺寸小于50nm。BNNDs通过强烈的π-π作用吸附于石墨烯表面,以增加其分散性。同时,BNNDs的存在屏蔽了石墨烯的导电特性,有效抑制了其阴极腐蚀促进活性(图2)。电化学测试表明,BNNDs改性的石墨烯材料具有优良的防护性能,复合涂层的腐蚀速率相对空白涂层下降了280倍,涂层电阻增加了2个数量级。鉴于BNNDs不会影响石墨烯的本征特性,因此,BNNDs分散石墨烯有望快速推进商业化石墨烯在防腐领域的应用。   相关工作发表在ACS Sustain. Chem. Eng. 2019. DOI: 10.1021/acssuschemeng.9b01796 (Super-anticorrosive graphene nanosheets through π deposition of boron nitride nanodots),并获得宁波市石墨烯重大专项项目(2016S1003)的资助。
  • 《宁波材料所在电磁屏蔽材料设计与制备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12
    • 随着现代电子工业的快速发展,各种高集成和高功率无线通信系统和电子器件数量急剧增加,导致电磁干扰和电磁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在通信领域中对信号的产生、传播和接收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且给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尤其是人类身体健康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危害。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早在1969年就将电磁辐射列为继水、大气、噪声污染之后的第四大公害。电磁屏蔽材料是一类能够通过吸收和反射等方式来衰减电磁波能量传播以有效抑制电磁干扰和污染的功能材料。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高分子事业部郑文革研究员团队一直致力于高效电磁屏蔽材料的开发,前期已经在电磁屏蔽材料的制备以及性能的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近期,该团队又在新型电磁屏蔽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方面取得进展。   (1)户外全天候电子设备如信号站、户外电磁装置等,电磁屏蔽材料除了需满足“高效、轻质、低反射”的要求外,对其它性能如防腐、自清洁性能也提出了新的期望。以电磁屏蔽材料为基础构建超疏水表面,不仅能有效防止空气中酸性介质渗入,提高抗腐蚀能力,还可以赋予其自清洁功能。因此,系统、科学地对电磁屏蔽材料进行结构设计,开展具有超疏水表面新型多功能电磁屏蔽材料的研究,对相关电子设备的安全长效使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人员以具有低表面能的聚偏氟乙烯(PVDF)作为基体,选择石墨烯和多壁纳米碳管作为复合导电填料,并通过水蒸气诱导相分离方法在具有粗糙表面结构的聚酯基无纺布上面制备得到了具有超疏水表面多孔聚合物复合材料(如图1)。石墨烯和多壁纳米碳管可以在PVDF基体中形成有效的导电网络,具有粗糙表面结构的聚酯基无纺布以及墨烯和多壁纳米碳管、球晶结构微孔结构的存在可以在PVDF表面共同构造多级粗糙结构。所制备的聚合物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屏蔽效能(~28.5dB),以及超疏水特性(接触角高达155°左右);同时该聚合物复合材料在长时间的紫外照射下任具有很好的性能稳定性。相关结果发表于国际期刊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8, 158, 86-93。   (2)生物质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和可再生资源,某些生物质通过碳化可以获得具有理想电磁屏蔽性能的多孔碳材料,但直接使用原始生物质作为碳化前体可能会限制最终材料的结构多样性。实际上,生物质材料可以加工成具有不同结构的各种生物基衍生物产品,并且它们可以适用于构建具有高性能的新型电磁屏蔽材料。研究人员简单地通过木浆织物的碳化来制备高导电宏观碳网格(MCG)材料(如图2),所得到的样品在厚度为~0.3mm左右不仅表现出优异的屏蔽效能(~20.3-45.5dB)(与其碳化温度呈正相关或与其网格尺寸呈负相关),而且由于网格的存在,具有透光率在~15%-56%之间半透明特性。此外,双层MCG材料可以在恒定厚度下通过微小平移运动改变网格的交错度来方便地调节材料的屏蔽性能,对可调电磁波衰减器件的设计具有参考意义。相关结果发表于国际期刊Carbon, 2018, 139, 271-278。   上述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603218、51473181、51573202)的大力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