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材料所在多功能遥爪型纳米材料领域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7-21
  • 具有优异力学性能、快速自修复能力、摩擦起电性甚至特殊光学性质的纳米材料在众多的领域特别是海洋领域如海洋防污、防腐涂层,水下储能、水下封装、柔性传感、智能显示等集成型高科技产业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但由于这些优点通常源自不同的分子机制,因此将它们同时集成到一种合成材料中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挑战。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纳米复合工程材料团队陈海明副研究员、茅东升研究员等人,受神经元轴突结构的启发,合成了一种三臂结构的遥爪型纳米结构聚合物。该聚合物可以同时满足优异力学、快速自修复、摩擦起电和显示荧光的特性。通过在该遥爪型纳米材料的每条臂中嵌入大量脲基,构建了多级氢键网络,来模拟神经元网络;通过缩短每条臂长度,减弱分子链缠结,从而极大提高了自修复速率。研究表明,仅需调整体系氢键密度和分子臂长度,即可轻松实现纳米结构材料宏观多种性能的调控。最终,该纳米聚合物展现出优异的弹性模量(97.9MPa)、强度(22.5MPa)、断裂伸长率(1470%)、韧性(159.3MJ/m3),以及良好的抗缺口性能(187kJ/m2)和快速自修复能力(92%,0.5h)。同时,大量的氢键赋予材料良好的粘接能力,与铁板的搭接剪切强度可达20.7MPa。在去离子水、盐水、有机溶剂等多种环境中均表现出优异的环境稳定性,在水下封装和水下黏附领域具有重大的潜在应用前景。据了解,这是目前所报道热熔胶粘结强度的最高值。

      此外,这种遥爪型纳米材料在与铜板接触分离时表现出优异的摩擦起正电行为,其开路电压VOC与常用的摩擦起负电材料聚四氟乙烯(PTFE)相当,可以很好地补充摩擦起正电材料。更有趣的是,在这种类固体聚合物中观察到了聚集诱导发光的荧光现象,这使其在水下防伪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这项工作极大地丰富了高性能、多用途纳米材料的设计思路,拓宽了其应用领域。相关工作以“Neuron Inspired All-Around Universal Telechelic Polyurea with High Stiffness, Excellent Crack Tolerance, Record-High Adhesion, Outstanding Triboelectricity, and AIE Fluorescence”为题发表在最新一期的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文章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fm.202204263  DOI:10.1002/adfm.202204263)。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103014)、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团队项目(2021R01005)以及宁波市“甬江引才计划”创新团队项目(2021A-045-C)等项目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s://www.nimte.ac.cn/news/progress/202207/t20220706_6472016.html
相关报告
  • 《宁波材料所在单原子催化领域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3-28
    • 金属单原子催化剂因其具有原子级分散的金属活性中心,表现出极其优异的催化活性和最大的原子使用效率。自2011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涛院士提出单原子催化的概念以来,金属单原子催化剂已经迅速成为了催化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目前制备金属单原子催化剂的策略主要有液相浸渍、原子层沉积、金属氢氧化物/聚合物核壳结构策略和光电化学策略等。然而,这些方法只适用于特定的某一类金属单原子的制备,并未扩展成普适性的方法。至今金属单原子催化剂的制备仍然是一大挑战,这主要是因为单原子的高表面能导致其容易聚集成纳米颗粒。所以,为了进一步促进金属单原子催化剂的广泛应用,亟需开发先进的制备技术,特别是具有普适性的制备技术。   针对这一现状,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陈亮研究员团队基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提出了一种普适性的单原子催化剂制备方法:选择具有联吡啶基团的Zr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如UiO(bpdc)),通过后处理修饰方法将金属盐前驱体配位在到联吡啶基团上,然后在惰性气氛下进行碳化并酸刻蚀去除ZrO2纳米颗粒,从而得到金属单原子催化剂。联吡啶具有活泼的N位点,可以将金属离子锚定在有机配体上,有效防止在高温碳化过程金属离子的聚集并在碳化过程优先与N形成化学键。本方法的技术路线简单、具有普适性,且可以避免生成杂相。基于此,林贻超副研究员成功制备了Fe、Co、Ni、Cu等多种单原子催化剂,并通过同步辐射近边吸收与球差电镜等表征方法验证。而近边吸收拟合结果和穆斯保尔谱测试表明该方法所制备的金属单原子配位数为5,与以往文献报导的四配位或二配位金属单原子有较大区别。该研究团队还以Fe单原子催化剂为例,研究了其在电催化氧还原反应(ORR)中的应用。结果表明Fe单原子具有非常优异的ORR性能,在0.1M KOH中,其半坡电位为0.89V,优于商业化Pt/C催化剂;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则揭示了Fe单原子的高ORR活性来源于其特殊的五配位结构。   相关结果近日以“Fabricating Single-atom Catalysts from Chelating Metal in Open Frameworks”为题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期刊上(2019, 1808193,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1808193)。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与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的大力支持,同步辐射实验得到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物所与上海光源的大力支持,计算部分得到了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高性能计算中心的支持。
  • 《宁波材料所在PVDF油水分离膜材料方面取得系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4-26
    •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含油污水被排放,同时海洋原油泄漏事件频发,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传统油水分离方法主要包括气浮法、离心分离法、吸附和燃烧等,但均存在效率低、成本高、应用范围窄等缺点。超浸润分离膜由于具有结构可控性好、分离效率高和分离精度高的优点,目前成为油水分离领域的研究热点。近期,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刘富研究员团队(先进功能膜)在高性能聚偏氟乙烯(PVDF)油水分离膜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   1)PVDF瞬时催化及油水分离膜。针对复杂体系的油水分离问题,以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能优异的聚偏氟乙烯(PVDF)为基膜,制备得到具有微纳米多级组装结构的PVDF-AuNPs微反应器分离膜。首先利用聚多巴胺作为膜表面“功能涂层”,对PVDF基膜进行初步修饰,然后将AuNPs微球通过动态过滤的方法负载到PVDF的指状孔内,形成微反应器。所得膜能够对含有硝基苯酚的水包油复杂体系,实现瞬时的硝基苯酚催化降解和油水分离。该方法对于将油水分离膜应用于实际含油废水处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相关工作已经发表于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8, 334,579,王建强副研究员和吴紫阳为共同第一作者,刘富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2)具有超稳定刚性浸润表面的柔性PVDF油水分离膜。针对通常聚合物微孔膜的表面微纳结构不稳定、在化学腐蚀及物理损伤下易蠕变及衰减的问题,通过仿生植物根系固定土壤模型,利用微孔PVDF膜表面的微纳结构限域固定TiO2纳米粒子,制备了具有刚性界面TiO2界面的柔性PVDF微孔膜。所得膜具有优异的稳定性,能够抵抗极端物理损伤(液压、手指擦拭、液氮淬火后砂纸磨擦)、高温和苛刻的化学腐蚀(强酸、强碱、强氧化剂次氯酸钠),并且能够连续有效分离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油包水乳液。在错流模式下,通过负载超亲水纳米TiO2粒子制备的PVDF膜,可实现水包油乳液的连续分离(通量达1700 ,分离效率>96%)(如图3)。 相关工作已经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 2017, 7: 14099,熊竹副研究员和林海波为共同第一作者,刘富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文章发表后受到了同行的广泛关注,该论文是2017年Scientific Reports期刊阅读量最多的前100篇文章之一。   3)超大通量静电纺丝PVDF油水分离膜。除了油水废液的复杂性和膜界面稳定性的制约,油水分离膜往往也受限于膜的低通量和易污染性。针对该问题,团队采用静电纺丝技术,通过将静电纺丝和静电喷涂相结合,制备得到了具有超高通量的PVDF纳米纤维油水分离膜,具有独特的微米级纤维及纳米级微球复合的结构。将该膜应用于高粘度的十甲基环五硅氧烷包水体系时,渗透系数高达88166±652 (分离效率>99%),远高于已报道数据。该方法制备过程简单,无需复杂的表面改性过程,是一种适宜工业化生产的新方法。相关工作已经发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8, 6, 7014-7020。浙江理工大学的吴金丹博士和硕士生丁雅杰是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王建强副研究员、浙江理工大学王际平教授和刘富研究员为该工作的共同通讯作者。   上述系列研究工作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B03096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61101025、51475449、51703233)、中国科学院青促会(2014258)和宁波市创新团队(2014B81004)等项目的资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