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取得系列标志性成果 成功在魔鬼西风带布放锚定观测浮标》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yuwy
  • 发布时间:2019-02-12
  • 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的部分队员还在南极进行考察,截至目前,第35次南极科考已取得一些标志性成果。当人们正欢度新春佳节,在地球另一端的南极大陆上,中国极地科考队员刚刚结束昆仑、泰山内陆两个站的考察任务,正在返回中山站途中。在长城站送走了第二航次考察队员的雪龙船,也正在朝着中山站方向行驶。在第35次南极科考第一阶段的任务中,考察队克服种种困难,成功从距离中山站40多公里的地方进行海冰卸货。在两个星期的时间内,陆海空联动作业,成功卸货1600多吨。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领队孙波:一个阶段都有一个阶段的挑战和困难,每一个考察队员都贡献了他们的力量,大家的执行力,我觉得团队意识,确实体现出中国在南极多年以来积累的一种工作模式,非常棒,很给力!新年第一天,科考队就在具有“魔鬼西风带”之称的海域,成功布放锚定观测浮标,我国因此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此海域布放固定浮标的国家。布放后,浮标经受住了西风带十米高浪的冲击,帮助国内相关研究机构成功收到实时信号。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船基首席科学家陈大可:南大洋是全球大气和海洋热交换最为剧烈的地方,而这个地方现在观测非常少,那是因为海况比较恶劣,基本上没有实时长时间序列的观测。如果我们真正形成了big ring(大圆环),就是围着南大洋,围绕极圈的观测系统的话,那在国际上就有发言权。今年也是我国第二次进入阿蒙森海海域进行大洋作业和综合调查。在这里,科考队成功地回收了去年布放的海下潜标。我国自主研发的无人无缆水下机器人——探索1000,也首次在南极海域进行试验作业,经过四个小时的水下自主探测之后成功上潜回收。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队员刘铁军:将来的目标就是替代科考船在大洋上也好,或者是近海的一些常规的CTD(温深盐仪)物理海洋的调查作业,希望能用AUV模式,人不用去了,放出去以后,AUV就到了,设定好站点,进行剖面测量。另外,在已建成南极中山站、长城站、泰山站、昆仑站和北极黄河站的基础上,我国在南极的第五个考察站——罗斯海新站的建设正式启动,罗斯海是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区,具有重要科研价值,选址罗斯海,标志着我国“雪龙探极”开启新征程。

  • 原文来源:;http://ocean.china.com.cn/2019-02/09/content_74450182.htm
相关报告
  • 《中国Argo计划第400个剖面浮标成功布放》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1-26
    • 中国Argo计划第400个剖面浮标成功布放!   北斗剖面浮标数据服务中心(中国杭州)全球第三大能提供剖面浮标数据接收和处理的国家平台 中国Argo大洋观测网内布放的各型浮标位置   2018年1月17日19时15分,我国“科学”号调查船在西北太平洋海域成功布放一个由中船重工第七一0研究所研制的HM2000型剖面浮标(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传输观测数据),这是中国Argo计划自2002年实施以来布放的第400个剖面浮标,也是我国布放的第30个国产北斗剖面浮标。它们主要分布在西北太平洋、中北印度洋和南海(即“两洋一海”)海域,基本覆盖了由我国倡导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海域。由此, 我国不仅承担建设并维持了一个由100多浮标组成的中国Argo大洋观测网(最多时海上活跃浮标的数量曾达到204个),而且已经成为国际Argo计划(全球约有30个沿海国家参加)中的重要成员国。这也是我国正式建成的首个全球实时海洋观测网,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中的空白。   经设立在海洋二所的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接收、采取实时质量控制的浮标观测资料,可按国际Argo资料管理组的严格要求,在24小时内通过世界气象组织(WMO)的全球通讯系统(GTS)北京接口(设在中国气象局)上传,与WMO成员国交换共享,并已成为九个有能力向全球Argo资料中心(GDAC)业务化提交浮标观测资料的国家之一;以此建立的“北斗剖面浮标数据服务中心(中国杭州)也已成为继法国CLS(Argos卫星)和美国CLS America(铱卫星)之后第三个有能力为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提供剖面浮标数据接收和处理的国家平台。   16年来,我国通过加入国际Argo计划,并参与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和维护,不仅建立了一支从事自动剖面浮标校验与布放、观测资料接收与校正,以及数据存储与批量处理、数据产品研制与试应用研究的创新型科技队伍,而且还创建了针对剖面浮标观测资料的数据质量控制系统,以及观测资料及其衍生数据产品的交换共享平台,推动了国内海洋资料的共享进程,同时也促进了Argo资料及其数据产品在国内海洋和天气/气候领域基础研究和业务化预测预报中的推广应用。
  • 《我国第40次南极考察取得阶段性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2-27
    • 随着南极秦岭站建成,我国第40次南极考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极地科考能力不断提升。 在南极罗斯海的恩克斯堡岛,我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已经开站。眼下,考察队员们正在进行内部设施的安装。 目前,我国已成功构建了以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秦岭站和北极黄河站、中冰北极联合考察站、“雪龙”号船、“雪龙2”号船、“雪鹰601”固定翼飞机为主体的极地陆—海—空全方位立体考察体系。 除了科考的硬件水平在持续提升,正在进行的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在极地冰川学、海洋学等领域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