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rgo计划第400个剖面浮标成功布放》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1-26
  • 中国Argo计划第400个剖面浮标成功布放!

      北斗剖面浮标数据服务中心(中国杭州)全球第三大能提供剖面浮标数据接收和处理的国家平台

    中国Argo大洋观测网内布放的各型浮标位置

      2018年1月17日19时15分,我国“科学”号调查船在西北太平洋海域成功布放一个由中船重工第七一0研究所研制的HM2000型剖面浮标(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传输观测数据),这是中国Argo计划自2002年实施以来布放的第400个剖面浮标,也是我国布放的第30个国产北斗剖面浮标。它们主要分布在西北太平洋、中北印度洋和南海(即“两洋一海”)海域,基本覆盖了由我国倡导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海域。由此, 我国不仅承担建设并维持了一个由100多浮标组成的中国Argo大洋观测网(最多时海上活跃浮标的数量曾达到204个),而且已经成为国际Argo计划(全球约有30个沿海国家参加)中的重要成员国。这也是我国正式建成的首个全球实时海洋观测网,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中的空白。

      经设立在海洋二所的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接收、采取实时质量控制的浮标观测资料,可按国际Argo资料管理组的严格要求,在24小时内通过世界气象组织(WMO)的全球通讯系统(GTS)北京接口(设在中国气象局)上传,与WMO成员国交换共享,并已成为九个有能力向全球Argo资料中心(GDAC)业务化提交浮标观测资料的国家之一;以此建立的“北斗剖面浮标数据服务中心(中国杭州)也已成为继法国CLS(Argos卫星)和美国CLS America(铱卫星)之后第三个有能力为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提供剖面浮标数据接收和处理的国家平台。

      16年来,我国通过加入国际Argo计划,并参与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和维护,不仅建立了一支从事自动剖面浮标校验与布放、观测资料接收与校正,以及数据存储与批量处理、数据产品研制与试应用研究的创新型科技队伍,而且还创建了针对剖面浮标观测资料的数据质量控制系统,以及观测资料及其衍生数据产品的交换共享平台,推动了国内海洋资料的共享进程,同时也促进了Argo资料及其数据产品在国内海洋和天气/气候领域基础研究和业务化预测预报中的推广应用。

相关报告
  • 《首套大型海气交互关键层大剖面综合同步观测浮标系统在南海3500米水深成功布放》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6-28
    • 6月23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海气交互关键层大剖面综合同步观测浮标研制与应用示范”项目在南海3500米水深成功完成大型浮标系统布放,进入为期一年的海试运行,并面向复杂海洋动力环境及高海况背景下的南海海气通量和海洋-气象水文生态要素开展长期观测和综合同步数据获取。 该套海气交互关键层大剖面综合同步观测浮标系统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联合多家单位历时近三年时间研发。项目团队创新设计了适用于深海高海况的高稳性浮标结构和锚系结构,开发了海洋量子激光雷达和海洋微波辐射计等多套先进的观测设备,实现了水上10千米水下1千米的“大气-界面-水下”的综合同步观测,有效推动了海洋观测技术跨越式发展。 项目组经过近一个月的备航,由“海科001”6月18日从三亚南山港出发拖带浮标并实施现场布放。经过五天五夜的连续拖航,将大剖面浮标拖航至项目论证确定的南海中北部水深超过3500米的站位附近。经随船专家现场确认水深满足布放条件,实施现场布放工作。 在项目首席科学家的指挥下,工作人员先将1000米感应耦合缆及剖面观测传感器缓慢释放入水,然后将约5000米的中间缆连接好渐次入水。虽然南海强烈的阳光使得甲板温度高达70℃,但全体人员冒着酷暑坚持工作。经过12个小时紧张有序的工作,随着固定锚最后入水,大剖面浮标布放工作顺利完成。 该套浮标系统包含高稳性浮标体、传感器、能源系统、大数据量传输等多项关键技术,重点解决了高海况下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长期在位观测技术难题,可适应风速超过60米/秒、最大波高20米的极端工作环境。建立了浮标-锚系耦合水动力分析模型,优化完善了大型浮标深海系留设计,布放水深可超过3500米。研发了适用于高海况下浮标平台的太阳能、风能、温差能、波浪能等复合型能源供给与综合管理控制系统,实现了浮标的大功率、长周期能源供给。开展了大型浮标智能数据采集与控制、数据质量实时在线控制、大数据量传输、主被动结合的浮标安防等系列关键技术研究,提升了海洋浮标的数据质量与安全防护能力,突破了海气通量、水体剖面观测、空气二氧化碳观测等系列关键技术。 该套浮标的成功布放开创了国内外超3500米水深布放大剖面观测浮标系统的先例,填补了大水深、大剖面、大浮标观测技术的空白。目前,系统整体运行稳定,数据接收正常,将为深化对南海海气交互关键层的系统科学认知以及海洋防灾减灾等提供技术支撑。
  • 《英国部署新型机器人浮标推进全球Argo计划》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3-16
    • 作为国际Argo计划的一部分,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National Oceanography Centre,NOC)已成功部署了英国第一批生物地球化学(Fleet of Biogeochemical,BGC)Argo剖面浮标。 由15个机器人浮标组成的浮标阵列占英国BGC Argo的50%,为海洋数据获取提供了重要保障,补充并完善了对深达2000 m深度海洋过程的认识。这一部署是NOC“RAPID”大西洋探索项目的一部分,来自NOC的科学家正在为一系列系泊设备提供服务,这些设备有助于监测洋流、短时天气和长期气候变化。这项工作在去年获得了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Natural Environment Research Council,NERC)和国家石油公司370万英镑的资助,已经成功地多次往返于海表和海水2000米深处进行了24小时实时监测,标志着英国向增强海洋观测能力迈出了一大步。 与之前的机器人浮标相比,BGC Argo配备了新的传感器,可以测量压力、温度、含盐量、pH值、氧气、硝酸盐、叶绿素、悬浮颗粒物和光照水平。Argo浮标的数据可以近实时地免费获取,帮助世界各地科学家探究有关海洋在吸收人类碳排放中的作用以及全球海洋含氧量下降的原因。研究人员表示,新一代BGC-Argo浮标及其附加传感器将使我们对海洋不断变化的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如何相互作用以驱动海洋碳循环(包括大气和海洋之间的碳交换)的理解发挥重要作用。这些新的BGC Argo浮标是英国首次部署的能够测量所有六个BGC Argo变量的浮标,也是构建1000个六变量BGC-Argo浮标阵列计划中的关键一步,该阵列还包括2500个核心Argo浮标和1000个深Argo浮标用来测量6000米深度的海洋温度和盐度。 未来,新浮标阵列将部署在大西洋不同地点,收集海表至2000米深度的海洋观测数据,连续运行约五年。NOC下一步计划投资15个Argo剖面浮标,完成英国大西洋生物地球化学Argo网络(ASBAN-UK)建设,进一步支持研究人员获得有关海洋和气候变化的新认识,支持各国相关规划、资源管理和政策制定。(王琳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