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40次南极考察取得阶段性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2-27
  • 随着南极秦岭站建成,我国第40次南极考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极地科考能力不断提升。

    在南极罗斯海的恩克斯堡岛,我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已经开站。眼下,考察队员们正在进行内部设施的安装。

    目前,我国已成功构建了以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秦岭站和北极黄河站、中冰北极联合考察站、“雪龙”号船、“雪龙2”号船、“雪鹰601”固定翼飞机为主体的极地陆—海—空全方位立体考察体系。

    除了科考的硬件水平在持续提升,正在进行的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在极地冰川学、海洋学等领域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 原文来源:https://www.nmdis.org.cn/c/2024-02-22/80448.s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取得系列标志性成果 成功在魔鬼西风带布放锚定观测浮标》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yuwy
    • 发布时间:2019-02-12
    • 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的部分队员还在南极进行考察,截至目前,第35次南极科考已取得一些标志性成果。当人们正欢度新春佳节,在地球另一端的南极大陆上,中国极地科考队员刚刚结束昆仑、泰山内陆两个站的考察任务,正在返回中山站途中。在长城站送走了第二航次考察队员的雪龙船,也正在朝着中山站方向行驶。在第35次南极科考第一阶段的任务中,考察队克服种种困难,成功从距离中山站40多公里的地方进行海冰卸货。在两个星期的时间内,陆海空联动作业,成功卸货1600多吨。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领队孙波:一个阶段都有一个阶段的挑战和困难,每一个考察队员都贡献了他们的力量,大家的执行力,我觉得团队意识,确实体现出中国在南极多年以来积累的一种工作模式,非常棒,很给力!新年第一天,科考队就在具有“魔鬼西风带”之称的海域,成功布放锚定观测浮标,我国因此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此海域布放固定浮标的国家。布放后,浮标经受住了西风带十米高浪的冲击,帮助国内相关研究机构成功收到实时信号。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船基首席科学家陈大可:南大洋是全球大气和海洋热交换最为剧烈的地方,而这个地方现在观测非常少,那是因为海况比较恶劣,基本上没有实时长时间序列的观测。如果我们真正形成了big ring(大圆环),就是围着南大洋,围绕极圈的观测系统的话,那在国际上就有发言权。今年也是我国第二次进入阿蒙森海海域进行大洋作业和综合调查。在这里,科考队成功地回收了去年布放的海下潜标。我国自主研发的无人无缆水下机器人——探索1000,也首次在南极海域进行试验作业,经过四个小时的水下自主探测之后成功上潜回收。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队员刘铁军:将来的目标就是替代科考船在大洋上也好,或者是近海的一些常规的CTD(温深盐仪)物理海洋的调查作业,希望能用AUV模式,人不用去了,放出去以后,AUV就到了,设定好站点,进行剖面测量。另外,在已建成南极中山站、长城站、泰山站、昆仑站和北极黄河站的基础上,我国在南极的第五个考察站——罗斯海新站的建设正式启动,罗斯海是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区,具有重要科研价值,选址罗斯海,标志着我国“雪龙探极”开启新征程。
  • 《猪圆环病毒研究中取得阶段性成果》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12-28
    • 近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兽医所温立斌研究员在全球三大高被引之Frontiers出版商旗下的兽医科学领域Q1期刊《Frontiers in Veterinary Science》正式在线发表了 “Genomic rearrangement and recombination of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and porcine circovirus-like virus P1 in China”综述性文章。文中以较大篇幅系统地总结了小组获得的多项原创性发现——PCV2重排分子23株,PCV2重组形成的4种类猪圆环病毒和4种类猪圆环病毒微小因子,其中包括感染动物的迄今为止拥有最小基因组的病毒以及首次发现的不具编码蛋白能力的因子;阐述了类猪圆环病毒P1的基因组特征、病原学及致病机制等;并对猪圆环病毒的研究内容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本研究的发现对于猪圆环病毒病的防控具有理论的和实践的指导意义,审稿人评价这是一篇优秀的综述,对于展望的研究方向显示出极大兴趣;文章自引文献31篇,约占总引文献量的37%。彰显了该小组在猪圆环病毒相关领域研究中的国际领先地位。 圆环病毒可感染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动物。目前已发现四种猪圆环病毒(PCV1~PCV4),其中对PCV2的研究一直是猪病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PCV2感染不仅导致猪出现系列疾病综合征,还可引起免疫抑制,由此给世界养猪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但单独用PCV2感染很难复制出临床典型的病症,相关研究经常出现相互矛盾的结果,因此研究者认为还存在“X”因子感染。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温立斌小组从PCV2基因组的重排和重组(非不同基因亚型间的重组)着手进行研究,接连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成果曾入选《中国科技成果》、获得农科院首个基础类省科学技术奖。 文章第一作者为温立斌研究员,与何孔旺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此外,小组今年已在《Virology》、《BMC Veterinary Research》、《农业生物技术》等期刊上发表了P1病毒相关研究成果,涉及病毒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与病毒衣壳蛋白互作的宿主蛋白的筛选及鉴定、以及病毒不同ORF的功能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