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锂离子电池的阻燃、不易燃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 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3-11-16
  • 一个合作研究团队在电池技术领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他们在开发不易燃凝胶聚合物电解质(GPE)方面取得的成果将通过降低热失控和火灾风险,彻底改变锂离子电池(LIB)的安全性。

    这项研究由 UNIST 能源与化学工程学院的 Hyun-Kon Song 教授、韩国化学技术研究院(KRICT)先进特种化学品研究中心的 Seo-Hyun Jung 博士和韩国能源研究院(KIER)蔚山先进能源技术研发中心的 Tae-Hee Kim 博士共同领导。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ACS Energy Letters》上。

    过去,锂离子电池的潜在可燃性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在电动汽车中,火灾隐患对地下停车场构成了严重威胁。针对这一关键问题,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突破性的不易燃聚合物半固态电解质,为缓解电池火灾提供了一种前景广阔的解决方案。

    传统的不易燃电解质主要依赖于加入阻燃添加剂或沸点极高的溶剂。然而,这些方法往往会导致离子传导性大大降低,影响电解质的整体性能。

    在他们的突破性研究中,研究小组引入了微量聚合物,形成了一种半固体电解质。与现有的液态电解质相比,这种新方法将锂离子电导率大幅提高了 33%。此外,采用这种不易燃半固态电解质的袋式电池的寿命特性显著提高了 110%,有效防止了固态电解质相间层(SEI)形成和运行过程中不必要的电解质反应。

    NCM811 石墨 650 mAh 袋装电池的钉穿透。 a 至 c)电压和温度曲线(d 至 f)。资料来源:蔚山国立科学技术研究院

    这种创新电解质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卓越的性能和不可燃性。通过抑制燃烧过程中与燃料化合物发生的自由基链式反应,聚合物半固态电解质可有效抑制电池起火。研究小组通过定量分析聚合物稳定和抑制自由基的能力,证明了所开发聚合物的卓越性能。

    Jihong Jeong(UNIST 能源与化学工程学院)说:"电池内部的聚合材料与挥发性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我们能够有效抑制自由基连锁反应。通过电化学量化,这一突破将大大有助于理解不易燃电解质的机理"。

    共同第一作者、UNIST 能源与化学工程学院和韩国化学技术研究院(KRICT)的硕士研究生 Mideum Kim 通过各种实验进一步证实了电池本身的卓越安全性。研究小组采用的综合方法包括将不易燃的半固态电解液应用于袋装电池,确保将电解液不可燃性评估扩展到实际电池应用中。

    "宋教授表示:"研究团队的多学科组合,包括来自 UNIST 的电化学、KRICT 高级特种化学品研究中心的聚合物合成以及韩国能源研究院(KIER)蔚山先进能源技术研发中心的电池安全测试,在实现这一突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用不易燃的半固态电解质,可以直接融入现有的电池装配工艺,这将加速未来更安全电池的商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Jihong Jeong et al, Fire-Inhibiting Nonflammable Gel Polymer Electrolyte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ACS Energy Letters (2023). DOI: 10.1021/acsenergylett.3c01128
相关报告
  • 《韩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不易燃半固态电解质可降低电池火灾风险,有望彻底改变锂电池火灾》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3-11-16
    •    一组来自韩国的研究人员近期成功开发出了一种不易燃的凝胶聚合物电解质(GPE),有望通过降低热失控和火灾事故的风险,彻底改变锂离子电池(LIBs)的安全性。   在过去,LIBs的潜在可燃性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在电动汽车中。为了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由韩国国立蔚山科学技术研究院(简称UNIST)领导的研究团队成功开发了一种开创性的不易燃聚合物半固态电解质,为减轻电池火灾提供了一种有希望的解决方案。   传统上,不可燃电解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加入阻燃添加剂或具有极高沸点的溶剂。然而,这些方法往往导致离子电导率显著降低,从而影响电解质的整体性能。   在上述突破性的研究中,研究小组在电解质中加入了微量的聚合物,创造了半固态电解质。与现有的液体电解质相比,这种新方法将锂离子的电导率显著提高了33%。   此外,采用这种不可燃半固态电解质的袋式电池的循环寿命提高了110%,有效地防止了固体-电解质间相(SEI)层形成和运行过程中不必要的电解质反应。最新研究结果已于近期发表在了ACS(美国化学学会)旗下《ACS Energy Letters》杂志上。   这种创新电解质的关键优势在于其卓越的性能和不可燃性。聚合物半固态电解质通过抑制燃烧过程中与燃料化合物的自由基链反应,有效抑制电池火灾的发生。研究小组通过定量分析其稳定和抑制自由基的能力,证明了所开发聚合物的卓越性。   UNIST能源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Jihong Jeong强调说:“电池内部聚合材料与挥发性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我们能够有效地抑制自由基链反应。通过电化学量化,这一突破将极大地有助于理解不可燃电解质的机理。”   据悉,科学家们通过各种实验进一步证实了电池本身的卓越安全性。该团队的综合方法包括将不易燃的半固态电解质应用于袋式电池,确保对电解质不燃性的评估扩展到实际电池应用中。   “使用不易燃的半固态电解质,可以直接纳入现有的电池组装过程,将加速未来更安全电池的商业化。”他们说。   该研究在国内申请了5项专利,在海外申请了2项专利,进一步凸显了这一成果的意义。此外,它还得到了韩国国家研究基金会(NRF)、科学和信息通信技术部(MSIT)、韩国产业技术评价研究院(KEIT)、韩国化学技术研究院和三星SDI(一家电池和电子材料制造商)的支持。 参考文献:Fire-Inhibiting Nonflammable Gel Polymer Electrolyte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ACS Energy Letters 2023. DOI: 10.1021/acsenergylett.3c01128  
  • 《人工聚合物固态电解质膜提升硅负极循环稳定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9-18
    • 硅负极(Si)的比容量高达3580 mAh/g,是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负极的首选,但其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体积膨胀,导致电极材料破碎并形成不稳定的固态电解质膜(SEI),电极的循环寿命受到限制。因此有效抑制硅负极体积膨胀和形成稳定SEI膜是该电池技术实现商业化应用的关键所在。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W. E. Tenhaeff教授课题组在Si负极表面沉积一层纳米级聚合物薄膜作为人工SEI膜,有效地防止了电解质和Si负极的接触,保持了稳定的电极-电解质界面,从而显著提升了硅负极的循环稳定性。研究人员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将具有良好离子导电性的聚(1,3,5,7-四乙烯基-1,3,5,7-四甲基环四硅氧烷)(pV4D4)均匀沉积在Si薄膜电极上,并结合激光干涉测量法实现对沉积的pV4D4聚合物薄膜厚度的精确控制(25 nm),作为人工SEI膜以钝化Si表面,减轻了电解质与Si负极的接触。通过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FTIR-ATR)对pV4D4薄膜进行了定性表征,发现V4D4单体和pV4D4涂层修饰的硅电极光谱非常相似,说明该单体的化学结构在聚合物薄膜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保留。用X射线光电子谱(XPS)对聚合物膜的组成进行了定量表征,发现Si电极的三个峰在薄膜涂覆的样品中消失并只出现了与pV4D4相关的新的峰,证明pV4D4已经成功包覆住了Si负极。接着在25℃下,对基于未包覆和包覆pV4D4薄膜的Si负极纽扣电池进行恒电流循环测试,且以C/10电流密度先循环2次以形成稳定SEI膜,随后以1C电流密度进行循环测试,结果显示无pV4D4包覆Si电极电池首次循环的库伦效率为64.4%,100次循环后可逆比容量为404 mAh/g(初始比容量为2560 mAh/g),库伦效率为93.5%;而pV4D4包覆Si电极电池首次循环库伦效率增加到了73.2%,100次循环后可逆比容量高达789 mAh/g(初始比容量为2550 mAh/g),库伦效率为99.2%。电化学阻抗谱分析显示,无pV4D4涂层电极首次循环放电后拟合的表面电阻为50欧姆,30圈循环后电阻增加至191欧姆,表明SEI不稳定,不断变厚,电解质和电极不断消耗,容量持续损失。而pV4D4涂层电极首次循环放电后的电阻为34欧姆,表明pV4D4包覆后形成了稳定的SEI膜,有效地避免了电解质和电极接触和副反应,避免了容量的衰减。 该项研究设计制备了人工聚合物SEI膜,实现了对Si负极表面有效钝化,形成稳定的界面,防止Si电极和电解质接触,抑制SEI的生长,避免消耗电解质,提升了比容量保持率和库伦效率,为开发高比能长寿命Si负极电池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