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揭示铜绿假单胞菌甲基化趋化受体蛋白WspA的小片段缺失导致超级生物被膜形成的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05-10
  • 生物被膜(Biofilm)是微生物生存的主要形式。生物被膜相关研究是微生物学领域的前沿之一,在基础生命科学和医疗、工业、农业、环境治理等应用科学领域均具有至关重要的研究意义。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可以在水体、土壤、原油等多种环境中生存。同时铜绿假单胞菌也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易形成生物被膜,是生物被膜研究的模式菌株之一。已有研究发现铜绿假单胞菌存在一类褶皱型小菌落突变株(Rugose small colony variants, RSCVs),可以形成致密、厚实的超级生物被膜(hyper-biofilm)。超级生物被膜的形成导致突变株耐药性大幅增强,易于逃脱宿主的免疫清除,临床预后较差。此外超级生物被膜的形成也有助于细菌抵御环境中的生存压力,可以在营养贫瘠的环境中维持生存。然而关于超级生物被膜菌株形成机制尚待解析。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马旅雁团队对石油分离的两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两株菌株基因组高度同源(identity>99.99%),但其中一株表现为形成超级生物被膜的小菌落皱褶表型。SNP分析结合分子生物学验证揭示该菌甲基化趋化受体蛋白WspA的小片段缺失是导致菌株超级生物被膜形成的原因。WspA蛋白是Wsp系统中的信号感应受体蛋白,通过甲基化或去甲基化两种修饰形态决定着Wsp系统的激活或关闭。WspA第280-307氨基酸残基片段的缺失导致该蛋白将Wsp系统锁定在持续激活的状态。Wsp系统在铜绿假单胞菌中通过调控胞内第二信使cyclic-di-GMP的合成从而协调细菌运动和生物被膜形成,Wsp系统的持续激活导致了胞内cyclic-di-GMP的持续积累,从而抑制细菌运动,促进胞外多糖的合成,形成超级生物被膜。此外,马旅雁团队通过Orbitrap对WspA蛋白的甲基化位点进行鉴定,发现在WspA有小片段缺失的280-307氨基酸区域存在两个甲基化位点E280和E297。推测甲基化位点的缺失导致WspA蛋白无法被甲基化和去甲基化修饰,从而导致Wsp系统被锁定在持续激活的状态。WspA同源蛋白序列比对显示在发生氨基酸片段缺失(aa280-313)的区域有三个保守的重复序列,表明相应DNA编码区域内的自发缺失可能是基因内部片段重组的结果。该重复序列在几个相关的菌属和生境类似的细菌的WspA中均存在,提示了类似突变发生的普遍性。WspA的小片段缺失在临床分离的RSCV中也很常见。该研究结果阐明了铜绿假单胞菌超级生物被膜形成的机制以及该菌在特殊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的原因。

            综上,该研究揭示了甲基化趋化受体蛋白WspA通过小片段丢失的方式,激活cyclic-di-GMP的合成,从而导致菌株形成超级生物被膜的机制,为防治和控制超级生物被膜相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及可能的解决办法。本研究工作以马旅雁课题组博士生徐安明为第一作者,王迪副研究员为第二作者,马旅雁研究员为通讯作者,于2022年3月发表在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杂志上。本研究得到了微生物所刘双江团队和李德峰团队的合作与帮助。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圈重大研究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im.cas.cn/xwzx2018/kyjz/202204/t20220427_6439734.html
相关报告
  • 《Nature:重大进展!新研究揭示铜绿假单胞菌从慢性感染转变为急性感染的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6-21
    • 免疫系统衰弱的人一直面临着感染的风险。作为一种常见的环境细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可以在不同的身体部位(比如肺部)定植,导致持续的慢性感染,可以持续一生---这在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患者中很常见。 但是,这种细菌有时会改变它们的行为并进入血液,导致慢性局部感染变成急性并可能是致命的。尽管几十年来在实验室环境中研究了这种转变,但这种转变如何以及为何在人类身上发生仍然是未知的。 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确定了慢性和急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之间转变的主要机制。他们发现了一个驱动这种转变的基因。通过测量人体组织样本中的细菌基因表达,他们确定了这种转变的生物标志物。他们的发现可以为未来开发威胁生命的急性感染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3年6月8日的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Pseudomonas aeruginosa small RNA regulates chronic and acute infection”。论文通讯作者为佐治亚理工学院生物科学学院的Marvin Whiteley教授。论文第一作者为Whiteley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员Pengbo Cao。 根据Whiteley和Cao的说法,细菌和动物一样,是多面手,并根据其环境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一个患有慢性感染的人可能有一天会很好,但身体的环境变化会导致细菌改变其行为。这可能会导致急性感染,一个人可能会出现需要立即治疗的败血症。 Whiteley说,“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控制良好的实验室环境中研究这些细菌,尽管实验室是一个大多数微生物从未出现过的地方。我们的研究采取了一种新颖的方法,直接研究细菌在人类宿主中的行为。” 这些作者选择了研究慢性细菌性肺部和伤口感染的人体组织样本。利用基因测序技术,Whiteley和Cao测量了铜绿假单胞菌中存在的所有类型的mRNA水平。mRNA编码在细胞中发挥作用的蛋白,因此通过测量细菌的mRNA水平,人们可以推断出它的行为。 虽然铜绿假单胞菌有大约6000个基因,但是Whiteley和Cao发现,有一个称为PA1414的基因在人体组织样本中的表达量比其他所有数千个基因的总和还要高。这种水平如此之高,以至于一开始,Cao和Whiteley认为PA1414 mRNA的高数量可能是人为造成的--与测序方法有关的故障。 Cao说,“这个特定的基因在标准的实验室环境中表达得不多,所以看到这种较高的水平是令人震惊的。就这一点而言,该基因的功能是未知的。” 这些作者还发现,低氧驱动了该基因的高表达。这是细菌感染的一个常见的环境特征,因为细菌在慢性感染期间经常遇到缺氧的情况。进一步的测试表明,该基因还能在低氧条件下调节细菌的呼吸。有趣的是,他们还发现,该基因不是编码一种蛋白,而是编码一种小RNA,该小RNA在细菌呼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将这种小RNA命名为SicX(sRNA inducer of chronic infection X)。 这些作者随后在不同的动物感染模型中测试了该基因的功能。他们观察到,当SicX不存在时,铜绿假单胞菌很容易从慢性感染扩散到整个身体,造成全身性感染。这一比较让他们确定,该基因对促进慢性局部感染很重要。此外,他们还发现在从慢性感染到急性感染的转变期间,SicX的表达量立即下降,这表明SicX有可能作为慢性到急性感染转变的生物标志物。 Whiteley说,“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种小RNA,铜绿假单胞菌就会变得不安分并去寻找氧气,因为它们需要呼吸,就像我们需要呼吸一样。这种需要导致这种细菌进入血液。如今,我们知道氧气水平在调节这种转变。” 更好地指示感染何时可能进入血液将是治疗的模式转变。Whiteley说,“如果你能预测急性感染何时发生,患者就可能在家里进行诊断测试,以确定他们是否以及何时可能需要接受治疗---在感染变得危及生命之前。” 这项新的研究为长期存在的关于慢性感染如何以及为何会变成急性感染的问题提供了答案。这些作者的发现也为开发针对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有关的这种特定分子行为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机会。 Cao说,“慢性假单胞菌感染通常对一线抗生素有很强的抵抗力。通过靶向这种小RNA,我们有可能改变这种细菌的生活方式,使其更容易受到抗生素治疗的影响,并实现对这些危险感染的更好清除。” 参考资料: 1. Pengbo Cao et al. A Pseudomonas aeruginosa small RNA regulates chronic and acute infection. Nature, 2023, doi:10.1038/s41586-023-06111-7. 2. Scientists discover small RNA that regulates bacterial infection https://phys.org/news/2023-06-scientists-small-rna-bacterial-infection.html
  • 《微生物所马旅雁研究团队揭示香豆素-查尔酮共轭物抑制细菌生物被膜及其毒性的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10-09
    •  2023年9月24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马旅雁研究团队在mLife期刊发表题为“Dual functions: A coumarin–chalcone conjugate inhibits cyclic‐di‐GMP and quorum‐sensing signaling to reduce biofilm formation and virulence of pathoge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围绕经孪药设计合成的香豆素-查尔酮共轭物C9开展,阐明C9通过干扰环二鸟苷酸cyclic-di-GMP、群体感应系统及胞外多糖Psl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并降低细胞毒性的作用机制,对开发细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的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团队使用香豆素与查尔酮单体合成了几十种小分子香豆素-查尔酮共轭物。通过检测这些化合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影响,发现C9能够显著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大肠杆菌的生物被膜也具有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C9对铜绿假单胞菌关键胞外基质多糖Psl以及信号分子cyclic-di-GMP合成的抑制是影响生物被膜形成的主要原因;外源添加C9还通过干扰群体感应系统降低细菌毒力因子的表达;此外,C9可以增强生物被膜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并降低铜绿假单胞菌在饥饿或氧胁迫下的存活率。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后张瑜、Pramod Bhasme博士、印度耆那大学Dinesh S. Reddy博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刘德健和博士后于召箫为该文章共同第一作者,马旅雁研究员为该文章的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mlf2.12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