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重大进展!新研究揭示铜绿假单胞菌从慢性感染转变为急性感染的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3-06-21
  • 免疫系统衰弱的人一直面临着感染的风险。作为一种常见的环境细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可以在不同的身体部位(比如肺部)定植,导致持续的慢性感染,可以持续一生---这在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患者中很常见。

    但是,这种细菌有时会改变它们的行为并进入血液,导致慢性局部感染变成急性并可能是致命的。尽管几十年来在实验室环境中研究了这种转变,但这种转变如何以及为何在人类身上发生仍然是未知的。

    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确定了慢性和急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之间转变的主要机制。他们发现了一个驱动这种转变的基因。通过测量人体组织样本中的细菌基因表达,他们确定了这种转变的生物标志物。他们的发现可以为未来开发威胁生命的急性感染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3年6月8日的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Pseudomonas aeruginosa small RNA regulates chronic and acute infection”。论文通讯作者为佐治亚理工学院生物科学学院的Marvin Whiteley教授。论文第一作者为Whiteley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员Pengbo Cao。

    根据Whiteley和Cao的说法,细菌和动物一样,是多面手,并根据其环境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一个患有慢性感染的人可能有一天会很好,但身体的环境变化会导致细菌改变其行为。这可能会导致急性感染,一个人可能会出现需要立即治疗的败血症。

    Whiteley说,“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控制良好的实验室环境中研究这些细菌,尽管实验室是一个大多数微生物从未出现过的地方。我们的研究采取了一种新颖的方法,直接研究细菌在人类宿主中的行为。”

    这些作者选择了研究慢性细菌性肺部和伤口感染的人体组织样本。利用基因测序技术,Whiteley和Cao测量了铜绿假单胞菌中存在的所有类型的mRNA水平。mRNA编码在细胞中发挥作用的蛋白,因此通过测量细菌的mRNA水平,人们可以推断出它的行为。

    虽然铜绿假单胞菌有大约6000个基因,但是Whiteley和Cao发现,有一个称为PA1414的基因在人体组织样本中的表达量比其他所有数千个基因的总和还要高。这种水平如此之高,以至于一开始,Cao和Whiteley认为PA1414 mRNA的高数量可能是人为造成的--与测序方法有关的故障。

    Cao说,“这个特定的基因在标准的实验室环境中表达得不多,所以看到这种较高的水平是令人震惊的。就这一点而言,该基因的功能是未知的。”

    这些作者还发现,低氧驱动了该基因的高表达。这是细菌感染的一个常见的环境特征,因为细菌在慢性感染期间经常遇到缺氧的情况。进一步的测试表明,该基因还能在低氧条件下调节细菌的呼吸。有趣的是,他们还发现,该基因不是编码一种蛋白,而是编码一种小RNA,该小RNA在细菌呼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将这种小RNA命名为SicX(sRNA inducer of chronic infection X)。

    这些作者随后在不同的动物感染模型中测试了该基因的功能。他们观察到,当SicX不存在时,铜绿假单胞菌很容易从慢性感染扩散到整个身体,造成全身性感染。这一比较让他们确定,该基因对促进慢性局部感染很重要。此外,他们还发现在从慢性感染到急性感染的转变期间,SicX的表达量立即下降,这表明SicX有可能作为慢性到急性感染转变的生物标志物。

    Whiteley说,“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种小RNA,铜绿假单胞菌就会变得不安分并去寻找氧气,因为它们需要呼吸,就像我们需要呼吸一样。这种需要导致这种细菌进入血液。如今,我们知道氧气水平在调节这种转变。”

    更好地指示感染何时可能进入血液将是治疗的模式转变。Whiteley说,“如果你能预测急性感染何时发生,患者就可能在家里进行诊断测试,以确定他们是否以及何时可能需要接受治疗---在感染变得危及生命之前。”

    这项新的研究为长期存在的关于慢性感染如何以及为何会变成急性感染的问题提供了答案。这些作者的发现也为开发针对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有关的这种特定分子行为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机会。

    Cao说,“慢性假单胞菌感染通常对一线抗生素有很强的抵抗力。通过靶向这种小RNA,我们有可能改变这种细菌的生活方式,使其更容易受到抗生素治疗的影响,并实现对这些危险感染的更好清除。”

    参考资料:

    1. Pengbo Cao et al. A Pseudomonas aeruginosa small RNA regulates chronic and acute infection. Nature, 2023, doi:10.1038/s41586-023-06111-7.

    2. Scientists discover small RNA that regulates bacterial infection

    https://phys.org/news/2023-06-scientists-small-rna-bacterial-infection.html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380e778771d.html
相关报告
  • 《研究揭示抗病毒感染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06-03
    • 最近一项研究揭示了治疗病毒感染和提高抗癌免疫力的潜在治疗策略,相关结果发表在《Cell》杂志上。 在这项研究中,威克森林学校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增强人体生产I型干扰素的水平,能够帮助清除病毒感染。 干扰素是一组信号蛋白,由宿主细胞响应几种病毒的存在而产生和释放。在一个典型的情况下,病毒感染的细胞会释放干扰素,导致附近的细胞加强其抗病毒防御。干扰素还有助于免疫系统对抗癌症,并可能减缓癌细胞的生长。 在这项研究中,作者发现,RIG-I样受体(RLR)介导的干扰素(IFN)生产,这在提升了病毒清除和癌症免疫监视的宿主免疫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前研究表明糖酵解是分解葡萄糖以提取细胞代谢能量的第一步,而作者们发现,在RLR激活期间。糖酵解过程受到了抑制,而这种抑制效应是IFN -I产生的关键。利用药理学和遗传学方法,科学家们表明,通过乳酸脱氢酶A(LDHA)失活减少乳酸可以增强I型IFN的产生,从而保护小鼠免受病毒感染。 作者称,I型干扰素(IFN)在宿主防御病毒感染和癌症免疫监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作者计划在其他动物模型中进行额外的研究,为潜在的临床试验做准备。
  • 《复旦大学揭示HBV持续感染的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9-04-25
    • 一项最近发表在《PLOS Pathogens》上的新研究揭示了乙肝病毒蛋白如何刺激可以破坏抗病毒反应的免疫细胞的增殖,该研究由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的Haitao Guo和复旦大学的Bin Wang、JimingZhang和他们的同事们合作完成。这些发现可能解释了乙肝病毒(HBV)如何建立和维持慢性感染,并可能帮助开发新的治疗策略。 HBV是一种血源性病原体,在全球范围内长期感染约3.5亿人,每年有超过78万患者死于与HBV相关的肝病。慢性HBV感染与病毒特异性T细胞反应受损有关。骨髓来源的抑制细胞(MDSCs)是一种免疫细胞,在抑制抗病毒T细胞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一种乙型肝炎病毒蛋白——可能是病毒的一种建立持续性感染的策略,但其机制尚不清楚。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研究了在HBV持续感染中MDSCs的增殖和抑制T细胞反应的机制。研究人员分析了164例慢性HBV感染患者和70例健康供体中MDSCs的循环频率。他们发现HBeAg阳性患者的MDSCs循环频率高于HBeAg阴性患者。此外,HBeAg可以通过上调吲哚胺- 2,3 -双加氧酶(IDO)分子来诱导MDSCs的扩增,IDO在抑制T细胞增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作者认为,这一发现提示了一种HBeAg通过IDO通路诱导MDSC扩增来损害T细胞功能并维持HBV持续感染的新机制。因此,HBeAg-MDSC-IDO通路可能是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治疗靶点。HBV有可能会扰乱宿主免疫系统以维持持续感染,而HBeAg是罪魁祸首之一。打破HBeAg-IDO-MDSC之间的联系,可能为开发新的HBV疗法来治疗HBeAg阳性患者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