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法可无损破译基因表观遗传密码》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10-12
  •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破译DNA表观遗传密码的新方法,利用DNA脱氨酶进行基因测序。他们8日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论文称,新测序方法克服了沿用数十年的亚硫酸氢盐测序法的局限,将有助于更深入理解肿瘤生成等复杂生物过程。

    表观遗传指的是在基因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的可遗传变化。对于表观遗传密码的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诊断包括癌症在内的一系列疾病,因而成为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过去几十年里,用来破译表观遗传密码的主要方法依赖于一种叫做亚硫酸氢盐的化学物质。但以此种物质为基础的测序方法虽然有用,却也有不少局限,其中最重要一点是,亚硫酸氢盐会破坏它接触到的大部分DNA,经其修饰后能够留下的测序材料会很少。

    此次,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发的新方法则有效克服了上述局限。研究人员引入了一种被称为载脂蛋白信使RNA编辑酶催化多肽(APOBEC)的脱氨酶,这种DNA脱氨酶可以有效区分胞嘧啶修饰状态,其所能达到的效果与使用亚硫酸氢盐相似,但不会损伤DNA。

    研究表明,使用新方法测定一种神经元的表观遗传密码,所需的DNA输入要比使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少很多,只有后者的千分之一。过去有些表观基因组研究由于样本稀缺很难开展,测序所需DNA输入大幅降低,意味着测序适用范围的扩大,将有助于推动这类研究。

    研究人员表示,新方法克服了以亚硫酸氢盐为基础的测序方法的许多局限,扩大了表观基因组分析的范围,提供了研究表观遗传密码的新手段,这对于更深入理解神经系统发展、肿瘤生成等复杂的生物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28497.html
相关报告
  • 《研究破译植物光合途径“变形记”的遗传密码》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06-09
    • C?光合作用可通过CO?浓缩机制提升碳固定效率,因此被学界认为是作物增产的突破点。但是,单纯导入C?酶会导致水稻减产。因此,亟需全面解析C?调控网络。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响团队联合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林拥军、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研究员刘心,通过基因组学、单细胞转录组及单细胞ATAC分析,系统揭示了莎草科植物大莎草(Eleocharis baldwinii)在不同环境中灵活切换光合作用途径的基因与调控机制。同时,研究结合玉米、水稻单细胞组学数据发现了C?光合作用趋同进化的遗传多样性与保守性规律,为作物光合效率改良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该团队发现,大莎草具有独特的光合可塑性即水下生长时表现为C?型光合、陆地生长时转为C?型,且成熟组织光合途径固定,环境变化仅影响新生组织。进一步,研究分别探讨了五个科学问题: 1.C?光合的细胞命运决定机制。陆地生长的成熟组织进入水中后光合途径表现为C?,新长出的表现为C?,且水下生长的成熟组织移动到陆地后会枯萎死亡,新长出的为C?型。因此,研究可判定该物种C?到C?光合途径的改变发生在幼嫩组织,而非成熟组织。 2.C?代谢的亚基因组分工现象。E. baldwinii是异源四倍体,其基因组由两个含有全套C?酶基因的亚基因组A、B组成。与已发表的E. vivipara异源四倍体基因组相比,两个物种存在相似的亚基因组A和B。其中,A和B亚基因组分化于24.24Mya,两个物种A和A分化于12.65Mya,B和B分化于12.91Mya。同时,研究人员通过单细胞多组学分析发现,E. baldwinii的Subgenome B主导叶肉细胞(IMC)C?代谢基因表达,Subgenome A主导维管束细胞(KC)基因表达即具有 “亚基因组优势”。 3.C?代谢启用环境响应式调控元件。研究鉴定了C?基因调控元件、陆生环境诱导调控元件、细胞谱系特异调控元件,并发现C?基因主要元件是Homeobox、MYB-related及G2-like元件家族。其中,Homeobox家族是调控环境差异表达基因的主要调控家族;MYB-related与G2-like分别是环境诱导、细胞特异调控元件,但不属于主要调控家族。这表明E. baldwinii的C?酶基因选择性使用了环境诱导、细胞特异调控元件,揭示了“环境-发育-代谢”的协同进化。 4.光合进化的“工具箱”理论。研究通过跨物种比较发现,BSC-MC间差异表达基因在不同物种中差异较大。然而,调控这些基因的元件家族是一样的,这表明Kranz解剖结构使用保守的调控元件。同时,研究显示,不同C?植物类群选用了不同C?代谢调控元件,如Eleocharis选择环境诱导的Homeobox元件家族、禾本科选择非诱导的Dof元件、菊科黄顶菊属选择非诱导的ERF元件。因此,不同C?植物使用了保守的调控元件家族驱动Kranz特化,但可从“工具箱”中选择不同途径的工具来驱动C?光合,这揭示了光合作用趋同进化的遗传多样性。 5.生态适应与进化驱动力。针对该物种进化出C?,而在水生时变回C?的情况,研究人员分析其主要原因或是该物种使用了环境诱导的调控元件来驱动C?。该物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或先适应了季节性旱涝变化的生境,而长期水生、陆生环境交替刺激,使植物进化出了响应环境改变的解剖结构转换机制,如陆生产生较大的维管束和维管束鞘细胞,以支撑植物并运输水分;水生产生退化维管组织并让组织更细长,以减小水流阻力。随着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减少,植株使用这套机制的调控元件驱动了C?光合。但是,C?代谢需要较大的维管束鞘细胞,只有陆生才能满足产生C?的结构条件,所以该物种使用环境调控系统同时调控C?代谢和Kranz形成。进一步,陆生组织形成C?光合还可提升植物的干旱耐受性。 上述研究发现了环境响应元件可驱动C?途径,并揭示了不同植物类群“组装”C?光合的多样化策略。接下来,研究通过编辑这些关键调控元件,有望将C?植物高效固碳特性引入水稻等C?作物中,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下粮食安全挑战。 相关研究成果以Genomic and?Cis-Regulatory Basis of a Plastic C?-C? Photosynthesis in?Eleocharis Baldwinii为题,发表在《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农业农村部的支持。
  • 《病毒的表观遗传调控》

    • 来源专题:病毒性肝炎防治
    • 编译者:李爱花
    • 发布时间:2014-10-17
    • 细胞产生了许多发现和抑制微生物感染的机制。模式识别受体(PRRs)的运用是其中之一。PRRs可表达于细胞表面、胞质、或内涵体,用于发现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或被损坏细胞释放的危险信号(如危险相关分子模式,DAMP)。PRR的激活可激发信号级联反应,导致抗微生物细胞因子的产生,包括I型干扰素。这些细胞因子反过来诱导基因的表达,如干扰素诱导基因(ISGs),表现为抗微生物活性。除了PRRs,自噬是另一种细胞外防御机制。细胞以异体吞噬的方式用自噬清除细胞外病原体。病毒为了存活下来已经产生了不同的机制来抑制这些固有免疫反应。一个明显的例子是HCV NS3蛋白酶可将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切断。MAVS是能被HCV基因组RNA激活的胞浆模式识别受体RIG-I重要的下游接头分子。另一个例子是流感病毒NS1蛋白,结合E3泛素连接酶TRIM25防止器激活RIG-I。类似地,自噬通路可能被病毒抑制或被病毒利用于自身的复制中。前者以单纯疱疹病毒1的ICP34.5蛋白为代表。后者以HCV为代表,利用自噬增强它的复制。 在Ducroux等的报道中,作者展示了另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控制。通过运用一系列亲和纯化方法,作者发现Spindlin1是一种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的结合对象。他们接下来发现Spindlin1能抑制HBV的复制,因为它的过表达减少了HBV RNA和DNA复制中间物的水平。相反,通过RNA干扰减少Spindlin1增强了HBV复制。他们指出Spindlin1对HBV的抑制效应是在转录水平,因为在核连缀(转录)分析中Spindlin1的过表达减少了HBV DNA的80%的转录活性,Spindlin1对HBV的效应具有特异性,细胞基因cyclinA2未观察到此现象。 Spindlin1有三个Tudor 样结构域并能结合至H3的三甲基赖氨酸4(H3K4me3)和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8 (H3R8me2a)。通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Ducroux等揭示出Spindlin1能结合至HBV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基因组。有趣的是,这种结合在病毒基因组中HBx的表达消失后会增强,证明了HBx在Spindlin1结合至HBV基因组中的抑制作用。虽然减少Spindlin1实际上导致HBV cccDNA中H3K4me3水平明显增加,Spindlin1似乎并非通过H3K4me3结合至HBV cccDNA。研究结果表明Spindlin1通过结合至HBV cccDNA抑制H3的转录后修饰,从而与活性转录基因相关联。 Spindlin1对HSV-1 RNA的转录也呈现类似的抑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