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Rep:揭示结核杆菌在巨噬细胞中如何逃避死亡》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7-16
  •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俗称结核杆菌,导致一种被称作肺结核的破坏性疾病。它每年杀死140万人并且导致1000万例新增的病例。

    当肺部的巨噬细胞吞噬入侵的结核分枝杆菌时,它们原本应当会破坏这种病原菌,但是这种病原菌进化出逃避这种破坏并继续生长的能力。

    3年前,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的Michael Niederweis博士及其团队有史以来发现了结核分枝杆菌的首个毒素(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2015 September, doi:10.1038/nsmb.3064)。与几乎所有其他的病原菌产生的毒素不同的是,这种毒素并不导致疾病或死亡。他们将这种毒素称为结核坏死性毒素(tuberculosis necrotizing toxin, TNT),并证实TNT属于一类新的之前未被识别的存在于600多种细菌和真菌物种中的毒素。他们还发现TNT酶促水解NAD+---所有活细胞中的一种至关重要的辅酶,而且巨噬细胞中的NAD +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巨噬细胞经历坏死性细胞死亡,从而释放出结核分枝杆菌来感染更多的细胞。这种坏死性细胞死亡使得巨噬细胞偏离它们破坏被吞噬的细菌的正常途径---在巨噬细胞内对被吞噬的细菌进行溶酶体降解,从而触发巨噬细胞经历程序性细胞死亡(或者说细胞凋亡)。

    图片来自图片来自Cell Reports, doi:10.1016/j.celrep.2018.06.042。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Niederweis团队展示了TNT如何帮助结核分枝杆菌赢得与人体免疫细胞之间的战斗,从而控制被感染的巨噬细胞的命运,这是决定着这种感染结果的关键性战斗。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8年7月10日的Cell Report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NAD+ Depletion Triggers Macrophage Necroptosis, a Cell Death Pathway Exploited by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巨噬细胞的基因编码的蛋白组成一种导致程序性坏死(也被称作坏死性凋亡)的经典通路,这个通路能够被免疫系统激活。Niederweis团队发现,由TNT水解导致的NAD+损耗激活这个通路中的两个关键的调节物:RIPK3和MLKL,从而绕过这个通路中的两个上游组分。与此同时,作为细胞能量工厂的线粒体发生去极化,并且为细胞提供大部分化学能的ATP分子的合成受到损害。

    令人吃惊的是,当Niederweis团队通过抑制NAD+补救途径中的一种酶来降低未被感染的巨噬细胞中的NAD +水平时,通过RIPK3和MLKL通路发生的坏死也被激活。这表明仅是NAD +损耗也足以诱导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即便当TNT和结核分枝杆菌不存在时,也是如此。

    这一发现提出了一个问题:给被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巨噬细胞补充NAD+能够减轻由TNT引起的细胞毒性吗?Niederweis团队发现,往被感染的巨噬细胞的体外培养物中加入烟酰胺(NAD+前体分子)可将巨噬细胞的活力增加三倍。类似地,在被感染的巨噬细胞中加入保护线粒体的化合物---通过增加线粒体数量从而增加线粒体呼吸率或者通过阻止线粒体通透性形成--也会增加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活力三到四倍。再者,所有的这些处理方法都会限制结核分枝杆菌在巨噬细胞内的生长。

    Niederweis说,“我们发现NAD+耗损触发程序性细胞死亡来杀死被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巨噬细胞,这揭示出开发针对肺结核的宿主靶向疗法的策略。”

    这可能包括使用被美国FDA批准的药物来降低坏死性凋亡,为患者补充NAD+,或者使用促进线粒体功能的试剂,以及将这些方法与用于治疗肺结核的抗菌药物组合使用。这些针对患者的策略也可能适用于治疗导致NAD +损耗的其他细菌和真菌病原体感染。

  • 原文来源:https://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2211124718309525
相关报告
  • 《微生物所刘翠华课题组揭示结核分枝杆菌效应蛋白Mce2E抑制巨噬细胞免疫功能并促进上皮细胞增殖的双重调控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4-02
    • 结核病(tuberculosis, 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 tuberculosis, Mtb)引起的一种古老的慢性传染病。Mtb可以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和对抗宿主的免疫反应,进而促进其在宿主细胞中的存活和致病。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翠华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研究Mtb与宿主互作机制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先后在Nature Immu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Cellular Microbiology等杂志发表系列研究工作,发现了Mtb入侵宿主细胞、逃逸宿主固有免疫及促进肺癌发展的一系列新机制,并初步揭示了病原菌与宿主间相互博弈的动态过程及分子机制,为结核病的预防和新型抗结核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和靶点。 Mtb基因组含四个mce(mammalian cell entry)操纵子(mce1-4),其编码的蛋白组成一大类Mce家族。Mce家族蛋白可特异性地结合小分子化合物,加之它们在人基因组中无同源基因,因而是一种理想的潜在药靶。以往研究提示Mce家族蛋白在Mtb的入胞、胞内存活和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其宿主调控功能和机制远未明确。我们之前发现Mtb的mce3操纵子编码的Mce3E蛋白可通过其DEF模序(一种MAPK结合模序)特异性靶向宿主的Erk信号通路,最终促进分枝杆菌胞内存活(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2015)。 在本研究中,通过进一步对Mtb Mce家族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比对分析,我们发现Mtb mce2操纵子编码的Mce2E蛋白中含有一个D模序(另一种MAPK结合模序),提示Mce2E可能象Mce3E一样可调控MAPK信号通路。于是我们对Mce2E和Mce3E的调控功能和机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巨噬细胞中,Mce3E通过其DEF模序特异性地抑制Erk信号通路,而Mce2E则通过其D模序同时抑制Erk和JNK信号通路。 值得一提的是,Mce2E在小鼠感染中表现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而Mce3E的体内免疫抑制作用不明显。此外,Mce2E还可在上皮细胞中抑制宿主的促细胞增殖蛋白eEF1A1的K48泛素化并增加其蛋白稳定性,进而促进上皮细胞来源的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和裸鼠成瘤能力,而Mce3E不具备此功能。该研究提示某些Mtb效应蛋白可在不同的宿主细胞微环境中发挥不同的调控功能,并且Mtb可分泌多种效应蛋白协同调控某些宿主信号通路和功能,但不同效应蛋白发挥作用的特异性和强度可能不同。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慢性感染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近年来,Mtb感染与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同样引起关注。刘翠华课题组之前的研究揭示了Mtb效应蛋白PtpA可以进入细胞核与GADD45A基因的启动子区结合并抑制该基因的转录,进而促进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裸鼠成瘤能力(Nature Communications,2015)。而本研究中揭示的关于Mce2E通过调控宿主eEF1A1蛋白的泛素化及稳定性进而促进肿瘤细胞增殖的现象及机制为Mtb感染与肺癌的相关性再添佐证。 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在线发表在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杂志上,题为“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ce2E suppresses macrophage innate immune response and promotes epithelial cell proliferation”。刘翠华课题组的硕士研究生强丽华、副研究员汪静为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刘翠华研究员为该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资助。
  • 《Cell Rep:链球菌如何躲避免疫系统识别?》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12-05
    • 12月3日发表在《Cell Reports》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一种引起链球菌性喉炎和其它相关疾病的病原体会将自己“掩盖”在红细胞碎片中,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检测。 研究人员发现,A群链球菌(GAS)产生一种以前未表征的蛋白,称为S蛋白,该蛋白与红细胞膜结合,以避免被吞噬免疫细胞吞噬和破坏。通过用这种形式的免疫伪装武装GAS,S蛋白可以增强细菌的毒性,并降低感染小鼠的存活率。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通讯作者大卫·冈萨雷斯说:“我们的研究描述了一种全新的免疫逃逸机制。我们相信发现这种先前被忽视的毒力因子S蛋白,对开发针对GAS的疗法具有广泛的意义。” GAS是一种人类特异性病原体,可以引起许多不同的感染,从轻微疾病到非常严重和致命的疾病。其中一些疾病包括链球菌性喉炎,猩红热,称为脓疱疮的皮肤感染,中毒性休克综合症和食肉疾病。估计全世界每年发生7亿次感染,导致超过50万人死亡。尽管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但保护性疫苗仍然难以研发。 迄今为止,青霉素仍然是对抗GAS感染的首选主要药物。但是在世界某些地区,使用青霉素治疗失败的比例已上升至近40%。冈萨雷斯说:“由于GAS感染的高流行性和可用疗法的有效性下降,因此研究针对GAS感染的替代方法至关重要。” 为了避免免疫清除,GAS表达了多种称为毒力因子的分子,以促进感染期间的生存。但是,许多这些蛋白质的功能仍是未知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冈萨雷斯等人使用了一种纳米技术,即仿生拟病毒学来鉴定GAS分泌并结合红细胞的蛋白质。这种方法揭示了一种以前未鉴定的蛋白质,研究人员将其称为S蛋白,因为这种类型的蛋白质的表达仅限于链球菌属的成员。 研究人员发现,与未突变的菌株相比,缺少S蛋白的突变细菌菌株在人血中的生长能力较弱,并且与红细胞的结合能力较弱。突变株也更容易被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捕获并杀死。另外,S蛋白的缺乏极大地改变了细菌蛋白的外观,降低了许多已知毒力因子的丰度。 此外,感染了涂有红细胞的GAS细胞的小鼠显示出90%的死亡率,远高于对照小鼠40%的死亡率。此外,实验组小鼠的体重也出现迅速下降的现象。冈萨雷斯说:“这些发现表明,S蛋白通过选择红细胞膜来模仿分子或模仿宿主分子,从而逃避了免疫反应。” 冈萨雷斯说:“总的来说,结果表明S蛋白通过捕获溶解的红细胞膜掩盖细菌细胞表面来影响其体内的存活与感染。这种新颖的逃逸机制可以作为抗链球菌疗法的靶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