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 利用非线性介电超表面实现对光的非对称控制》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7-04
  •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与德国、新加坡的联合研究团队近日成功实现利用纳米结构的介电超表面来控制光的传输,能够通过从正面或背面照射超表面来生成不同的图像。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研究依赖于红外光到光辐射的非线性转换,有望通过光学器件达到与集成电子芯片相同的效果。

    尽管光的非对称控制已经在电子通信和高功率激光等领域实现了应用,但其工作设备光隔离器体积较大且价格昂贵。虽然通过与光子芯片上的波导耦合的微谐振器也可以减小光的非对称控制所需的器件尺寸。然而,即使是后者也要依赖于比入射光波长大好几倍的微结构,这对于光学器件的集成是个很大的挑战。

    在最新的研究中,团队展示了如何使用嵌入玻璃中的亚波长尺度介电圆柱形谐振器的平面阵列来实现对光的非对称控制。每个圆柱体的直径只有几百纳米,由非晶硅和氮化硅两个不同材料组成。这两种材料之间的折射率差异以及谐振器的尺寸决定了入射光如何被操纵。

    当器件被共振波长的光照射时,纳米柱的光学响应主要由电偶极子和磁偶极子(高阶多极子的贡献相对较小)支配。这导致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结果——当照明来自正面时,磁偶极子被增强而电偶极子被抑制。当光线从后面射进来时,这两种反应恰好相反。

    图1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纳米结构的介电超表面来控制光的传输,从正面能够看到一个图像,背面能够看到另一个图像

    为了利用这种不对称性进行光传输,研究人员用红外波长的强激光照射该结构,并利用三次谐波(一个非线性过程,光束中的三个光子组合在一起,产生一个频率为原频率三倍的单个光子)产生可见光。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磁偶极子效率远高于电偶极子,因此当红外输入为正向时,能够实现更亮的可见光输出。

    在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使用了电子束光刻制造平面阵列。他们用波长大约 1475 nm 的强光照射一个直径超过 200 nm均匀的圆柱阵列,证实了前向的可见光输出比后向的要大很多倍。相反,当用强度相比较低的光照射相同的材料,由于无法引发非线性响应,这种反差几乎完全消失。

    随后,研究人员着手设计了一系列结构更为复杂的超表面,其中包括四种纳米圆柱的不同排列。为了便于制造,这四种纳米圆柱都具有相同厚度的硅和氮化硅层。但是它们形状不同:其中三种是不同大小的椭圆横截面,另一种是圆形横截面。这就产生了四种截然不同的互补输出——一种只在正向传输可见辐射,一种只在反向传输,一种在两个方向上的传输几乎相等,而另一种(圆形截面)在两个方向上都不传输。

    Kivshar 及其同事利用这些纳米圆柱制造了三个超表面,这些超表面生成了越来越复杂且独特的图像。第一种仅使用两种类型的圆柱体,当从前面照射时,显示一个黑色圆圈中的明亮正方形;当从后面照射时,显示一个明亮圆圈中的黑色正方形。第二种显示了明暗条纹或棋盘图案。而最后一种显示了澳大利亚的轮廓或悉尼歌剧院的风格化版本。同样,超表面显示何种图案都取决于照明的方向。

    图2 研究团队使用四种不同形状的介电纳米圆柱体制造超表面,从正面和背面观察时会产生不同的图像。左:由一组四个谐振器组装而成的超表面布局的电子显微镜图像。右:实验设计(左栏)和相应的结果(右栏)。

    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的发现“为超越线性光学限制的新型纳米光子元件铺平了道路。”他们意图对幅度、相位和偏振等多个电磁参数进行非对称控制,从而使其产生非对称的纠缠光子态,这有望在纳米级片上实现类似于电子二极管的光子器件,即光学隔离器。

    然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仍旧有许多障碍需要解决。除了重新设计谐振器以消除图像中不必要的串扰外,超表面的效率还需要提高。实验表明,这些设备能传输的功率比他们计算预期要少一个数量级,大约只有输入激光的百万分之一。要想解决该问题,其中一个选择是完全取消波长转换并采用所谓的非线性自作用。因此,研究团队将目光转向了德国帕德博恩大学的Sergey Kruk 所描述的“几种有前途的材料”。

相关报告
  • 《探索 | 全范德华超表面手性依赖激子光源》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4-12-27
    • 单层过渡金属硫化物(TMD)由于具备室温稳定激子,所以在激子发光器件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其表面无悬挂键,因此易于与其他材料所构成的纳米光学结构进行无键合的范德华异质集成。另一方面,多层TMD由于层间耦合效应弱,其紧束缚的层内激子使得即便在远大于激子跃迁波长处也具有较高的折射率(n> 4)。这种独特的高折射率特性有利于获得传统介电材料难以实现的纳米尺度光场强束缚。然而与单层TMD不同,多层TMD是间接带隙半导体,其发光较弱,无法应用在发光器件中。 鉴于此,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张兴旺团队将多层宽带隙TMD(WS2)超表面与单层窄带隙TMD(MoSe2)集成,构建了全范德华异质结构超表面手性依赖激子光源(图1)。在该器件中,单层MoSe2用作激子发光介质,而多层WS2超表面负责提供手性光学谐振以操控单层MoSe2的激子发射。由于单层MoSe2的激子发光波长处于多层WS2的透明光谱范围,所以该器件实现了无光学损耗的激子发光调控。另一方面,为实现手性依赖激子发光的方向性出射,该团队通过降低WS2超表面的结构对称性,在动量空间中构建了手性依赖的拓扑偏振奇异点(图2)。并且通过进一步地调控WS2超表面的结构对称性,可以将手性依赖的拓扑偏振奇异点在动量空间中进行大范围的调谐(图2)。研究发现,手性依赖的拓扑偏振奇异点能够阻止特定圆偏振光的远场耦合,而同时共振增强另一正交偏振光的远场耦合效率。因此,该全范德华异质结构超表面手性依赖激子光源能够实现手性依赖激子的定向发射。这种全范德华异质结构超表面光源将单层 TMD的强激子发射效应和多层 TMD 纳米光学结构的强光场调控能力集成在一起,实现了完全基于二维材料的强激子发射和调控功能。 图1. 全范德华异质结构超表面手性依赖激子光源 图2. 低对称WS2超表面中的手性依赖拓扑偏振奇异点在动量空间中的调谐
  • 《探索 | 利用激光直接控制原子核的自旋以用于编码量子信息》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2-17
    • 图:显示了两个波长不同的激光束如何影响原子核周围的电场,如箭头所示,以推动原子核自旋的方式推动电场 原则上,基于量子的设备,如计算机和传感器,在执行许多复杂任务时,可以大大优于传统的数字技术。但是,尽管科技公司以及学术和政府实验室进行了大量投资,但在实践中开发此类设备一直是一个挑战性的问题。 目前最大的量子计算机仍然只有几百个“量子比特”,即数字比特的量子等价物。 现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制造量子比特并控制它们读写数据的新方法。该方法在现阶段是理论上的,它基于测量和控制原子核的自旋,使用两种颜色略有不同的激光器发出的光束。 相关研究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X》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 长期以来,核自旋一直被认为是基于量子的信息处理和通信系统的潜在构建块,光子也是如此,光子是电磁辐射的离散包或“量子”。但要让这两个量子物体协同工作很困难,因为原子核和光子几乎没有相互作用,它们的自然频率相差六到九个数量级。 在麻省理工学院团队开发的新过程中,入射激光束频率的差异与核自旋的跃迁频率相匹配,从而推动核自旋以某种方式翻转。 Cappellaro教授说:“我们发现了一种新颖、强大的方法,可以将核自旋与激光产生的光光子相结合。”。“这种新颖的耦合机制使它们能够进行控制和测量,这使得使用核自旋作为量子比特成为一种更有前途的尝试。” 研究人员表示,这个过程是完全可调的。例如,其中一个激光器可以被调谐到与现有电信系统的频率相匹配,从而将核自旋转变为量子中继器,从而实现远距离量子通信。 以前使用光影响核自旋的尝试是间接的,而是与围绕核的电子自旋耦合,这反过来又会通过磁相互作用影响核。但这需要附近存在不成对的电子自旋,并导致核自旋上的额外噪声。对于新方法,研究人员利用了许多核具有电四极的事实,这导致了与环境的电四极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可以受到光的影响,从而改变原子核本身的状态。 “核自旋通常是非常弱的相互作用,”Li说,“但通过利用某些核具有电四极的特性,我们可以诱导这种二阶非线性光学效应,这种效应直接耦合到核自旋,而没有任何中间电子自旋。这使我们可以直接操纵核自旋。” 除其他外,这可以精确识别甚至绘制材料的同位素,而拉曼光谱是一种基于类似物理学的成熟方法,可以识别材料的化学和结构,但不能识别同位素。研究人员表示,这种能力可能有很多应用。 至于量子存储器,目前用于或考虑用于量子计算的典型设备具有相干性时间,这意味着存储的信息可以可靠地保持完整的时间量,通常以微小的几分之一秒来测量。但对于核自旋系统,量子相干时间是以小时为单位测量的。 该团队表示,由于光学光子被用于通过光纤网络的远程通信,因此将这些光子直接耦合到量子存储器或传感设备的能力可能会为新的通信系统带来重大好处。此外,该效应可用于提供将一组波长转换为另一组波长的有效方式。“我们正在考虑使用核自旋来转换微波光子和光学光子,”Xu说。 到目前为止,这项工作是理论上的,因此下一步是在实际的实验室设备中实现这一概念,可能首先是在光谱系统中。“这可能是原理证明实验的一个很好的候选,”Xu说。他说,在那之后,他们将研究诸如记忆或转导效应等量子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