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A杀菌剂:针对真菌病害的′′靶向药′′,′′鱼与熊掌′′可兼得》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9-10
  • 传统农业杀菌剂是把双刃剑,在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带来潜在的环境污染和健康风险。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既能保障粮食安全,又能实现环境友好的RNA杀菌剂应运而生,成为第三次农药革命的核心产品。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首席研究员唐雪明团队在国际期刊《现代农业化学》在线发表了题为《植物病原菌中喷雾诱导的基因沉默:机制、应用和进展》的综述文章,系统介绍了外源喷雾诱导基因沉默用于植物病原菌防治的研究,对RNA杀菌剂的作用机制、创制方式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对其实际应用提出了建设性解决方案。
    针对真菌病害的′′靶向药′′
    植物病原菌是造成植物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类微生物专门寄生于植物体内,破坏植物的生长发育,导致经济作物减产甚至死亡。
    目前,农业生产中植物病原菌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杀菌剂,但因其使用时间长、范围广等,导致药物残留、抗药性等负面问题频发。RNA杀菌剂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环境友好性,有望为防控植物病原菌提供绿色解决方案。
    RNA杀菌剂是一种利用RNA干扰技术来抑制或杀死特定病原菌的新型杀菌剂。RNA干扰是一种真核生物体内自然存在的基因沉默机制。该机制通过双链RNA分子特异性结合同源mRNA,导致mRNA被核酸酶降解,从而抑制特定基因的表达。
    ′′采用RNA干扰的方式进行病原菌防治,是针对真菌病害的‘靶向药’,也是解除作物农药抗药性的‘特效药’。′′唐雪明解释,在RNA杀菌剂中,设计合成的特定双链RNA分子能够与病原菌的mRNA序列互补配对并触发其降解,导致病原菌无法产生某些关键蛋白,进而抑制其生长或导致其死亡。这也是施用RNA杀菌剂不易产生抗性的根本原因。
    生物安全性、环境友好性是RNA杀菌剂的突出优势。′′双链RNA分子的设计,仅作用于特定病原菌,对人体及其他非靶标生物无毒害。其生产过程清洁化,而且在土壤和水流中72小时内即可降解。′′唐雪明补充说。
    此外,RNA杀菌剂在农田应用后,很容易被降解成植物肥料。这些植物肥料会被作物再次吸收利用,对农作物和环境都极为友好,可谓′′化作春泥更护花′′。
    创新成果应用潜力巨大
    目前,国内外RNA杀菌剂的防治对象主要有引起枯萎病的镰刀菌、引起灰霉病的葡萄孢菌、引起茎腐病的菌核病菌等。
    以烟草花叶病毒为例,它会导致植株畸形病变、矮化,甚至死亡,而且防治较为困难,烟草及其他茄科植物都深受其害。
    2021年,唐雪明创立的硅羿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硅羿科技′′)研发出了烟草花叶病毒RNA核酸干扰素,成为我国第一个进入登记测试阶段的RNA杀菌剂。目前,该RNA杀菌剂田间测试展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能够有效应用于已被病毒侵染的植株,减少生产过程中因烟草花叶病毒感染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
    ′′一般而言,开发一种新的化学杀菌剂需要合成十几万个化合物,耗资巨大且历时良久,但病原菌仅2年左右即可对其产生抗性。相比之下,我们团队研发的RNA杀菌剂根据特定基因定制开发,无需对基因进行海量匹配与筛选,历时较短且研发成本更低,植物也不易产生抗性。′′唐雪明团队成员、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副研究员黄艳娜介绍。
    除了烟草花叶病毒RNA核酸干扰素外,国内外还研发了诸多种类的RNA杀菌剂。如美国绿光公司研发的防治葡萄灰霉病的RNA杀菌剂和硅羿科技研发的防治核盘菌的RNA杀菌剂,目前正处在田间小试阶段;中国农业大学研发的防治辣椒疫霉的RNA杀菌剂,在室内生测试验中的效果非常显著。
    这些创新成果未来在精准农业、绿色防控、节能减排中将发挥巨大作用。
    运用新技术应对研发挑战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生产成本的降低,RNA杀菌剂有望在农业、园艺以及公共卫生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病害防治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并为全球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虽然RNA杀菌剂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但国内外基于RNA杀菌剂的研发多处于室内生测试验阶段,仍面临不少挑战。′′唐雪明对此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如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应用生物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等,可加速产品研发进程;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可降低RNA杀菌剂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成本;创制高效能的递送载体可以帮助RNA杀菌剂更快更好地抑制病原菌繁殖,或进入病原菌体内发挥作用。
    当前,RNA杀菌剂的研发和推广正在国家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有序进行。唐雪明认为,RNA杀菌剂要想进一步推广应用,还需对产品性质、理化性质等方面的评审框架及原则进行更加科学的界定和规范。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aac.2024.06.001
  • 原文来源:http://cn.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32635.htm
相关报告
  • 《联苯吡嗪菌胺:含吡嗪酰胺结构的SDHI类杀菌剂,对白粉病等真菌病害防效优异》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12-31
    • 联苯吡嗪菌胺(pyraziflumid)是由日本农药株式会社2006年研发的新型吡嗪酰胺类杀菌剂,据说是在研究杀螨剂吡唑酰苯胺的同时,通过接入取代不同基团发现的3-(三氟甲基)-2-吡嗪甲酰胺类化合物,3-(三氟甲基)-2-吡嗪甲酰胺基团的引入使得其具有更加优秀的杀菌活性(基团的引入使得其对白粉病的活性要高于吡啶甲酰胺类化合物)。 联苯吡嗪菌胺具有活性高、结构新颖,内吸性好,持效期长,耐雨水冲刷等优点,兼具预防和治疗作用,被广泛应用防治由子囊菌和担子菌引起的白粉病、黑星病、灰霉病、菌核病、轮纹病、果斑病及钱斑病等植物真菌性病害,联苯吡嗪菌胺于2018年在日本首先登记上市,其专利期将于2026年12月20日期满。 应用作物:主要用于防治玉米、水稻、油菜,大豆等大田作物,黄瓜、茄子、西红柿、白菜等蔬菜、以及葡萄、苹果、梨等果树,以及草坪等作物。 防治病害:对白粉病、疮痂病、灰霉病、菌核病、轮纹病、果斑病及币斑病等,如油菜菌核病、苹果,梨黑星病、草莓灰霉病、黄瓜白粉病和番茄叶霉病等???? 可开发剂型:15%联苯吡嗪菌胺SC、20%联苯吡嗪菌胺SC、220 g/L联苯吡嗪菌胺SC,可与多种不同类型的杀菌剂复配使用,如丙硫菌唑、噻霉酮、啶氧菌酯、苯醚甲环唑、氟嘧菌酯、氟啶胺等 试验可知:联苯吡嗪菌胺对甘蓝菌核病、草莓灰霉病、黄瓜白粉病和番茄叶霉病有好的防效。联苯吡嗪菌胺对叶菜、果菜类蔬菜、豆类和洋葱作物的菌核病有特别高的活性。此外,对苹果和其他水果作物的其他病害,例如疮痂病、褐腐病和环腐病有活性。 目前国内无登记证件。 联苯吡嗪菌胺尚处于专利保护期内,2006年,日本农药株式会社申请了相关化合物专利,包括PCT专利、欧洲专利、美国专利、中国专利等。 PCT专利:WO2007072999,申请于2006年12月21日,2026年12月20日期满; 欧洲专利:EP1963286,申请于2006年12月21日,2026年12月20日期满; 美国专利:US2009233934A1,2006年12月21日申请,2026年12月21日期满; 中国专利:CN101341136B,2006年12月21日申请,2026年12月20日期满;专利名称:吡嗪羰酰胺衍生物及含该衍生物的植物病害控制剂。 SDHI类杀菌剂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杀菌剂品种,该类杀菌剂具有高效、广谱、低毒、对环境友好、持效期长、应用灵活等诸多优势,除先正达、巴斯夫、拜耳等多家国际农化巨头外,日本也有多家企业布局SDHI类杀菌剂,联苯吡嗪菌胺是由日本农药株式会社开发的新型SDHI类杀菌剂,也是该类杀菌剂中唯一含有吡嗪酰胺结构的化合物,其对多种植物真菌性病害白粉病、灰霉病、菌核病都表现出较好的防效,且可开发多种剂型,日本农药株式会社计划在更多作物上登记该杀菌剂,用于防治更多的病害,不久联苯吡嗪菌胺还将登记用于喷淋叶菜的育苗盘,预防移栽后菌核病的侵染。而随着联苯吡嗪菌胺专利期的临近,未来更多的应用将被探索,全球范围内联苯吡嗪菌胺的开发潜力巨大。
  • 《新一代卵菌纲病害杀菌剂——氟噻唑吡乙酮,对卵菌纲病害特效》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1-21
    • 氟噻唑吡乙酮(oxathiapiprolin)是2007年由杜邦研发的哌啶基噻唑异噁唑啉类杀菌剂,现由科迪华和先正达合作开发。氟噻唑吡乙酮化学结构独特,结构中由苯环、异噁唑环、噻唑环、哌啶环和吡唑环构成;作用机理新颖,属于氧化固醇结合蛋白(简称OSBP)抑制剂,OSBP也是新发现的作用靶标;杀菌性能优异,对晚疫病、霜霉病、根腐病、茎腐病、疫病等由卵菌纲病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有特效;活性高,在极低的用量下对各个时期的病害都有较好的防效,并且具有优良的内吸传导性,耐雨水冲刷,对新生组织也具有保护作用。 作为首个哌啶基噻唑异噁唑啉类杀菌剂,杜邦、拜耳等企业以氟噻唑吡乙酮为先导又研发出了氟噁菌磺酯等一系列的哌啶基噻唑骨架结构的化合物,对氟噻唑吡乙酮以及其结构的研究对我国新农药的创制和发展也具有现实的意义。 氟噻唑吡乙酮属于氧化固醇结合蛋白抑制剂,氧化固醇结合蛋白OSBP是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一类参与脂质代谢的非囊泡运输蛋白质,通过对OSBP抑制而表现出抑菌活性。 氟噻唑吡乙酮对病原菌生命周期中的多个阶段皆有效,包括游动孢子释放、休眠孢子萌发、孢囊梗发育、孢子囊形成等,且作用快速,用药后1~3 d即可见效。施用后氟噻唑吡乙酮被植物蜡质层快速吸收,因此其具有优异的耐雨水冲刷性能。 氟噻唑吡乙酮不仅具有治疗活性还具有预防保护作用。叶面喷雾用于预防病害时,能够抑制游动孢子释放、休眠孢子萌发;当用于治疗病害时,接种后1 d或2d,病害就能够得到控制。氟噻唑吡乙酮还具有良好的移动性及内吸向顶传导作用,可在寄主植物体内长距离输导,不仅能从老叶向新叶转移 ,也能由根部向叶部移动。 应用作物:番茄、荔枝、葡萄、西瓜、辣椒、马铃薯、黄瓜、观赏玫瑰、大白菜等。 防治病害:疫病、霜霉病等包括但不限于马铃薯晚疫病,球茎蔬菜霜霉病、生菜霜霉病、芸薹类、叶菜类霜霉病、仁果类蔬菜晚疫病、马铃薯疫病、洋葱、大蒜、大葱霜霉病、烟草黑胫病等。 常见剂型:10 %氟噻吡唑乙酮OD,可与嘧菌酯、氟吡菌胺、双炔酰菌胺、噁唑菌酮、四唑吡氨酯、苯噻菌胺等制成复配制剂。 作为新一代的卵菌纲病害杀菌剂,氟噻唑吡乙酮作用机制新颖,对卵菌纲病害特效,具有预防、治疗和抑制产孢作用。用药后氟噻唑吡乙酮可以快速被蜡质层吸收,具有优秀的耐雨水冲刷作用;同时具有内吸向顶传导、保护新生组织的特点。氟噻唑吡乙酮高效、速效、持效,比现有的卵菌纲杀菌剂用药量更低。但其作用位点单一,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与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复配和轮换用药。作为具有新的作用靶标的新化合物,基于OSBP的哌啶基噻唑类化合物正逐渐成为新农药创制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