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噻唑吡乙酮(oxathiapiprolin)是2007年由杜邦研发的哌啶基噻唑异噁唑啉类杀菌剂,现由科迪华和先正达合作开发。氟噻唑吡乙酮化学结构独特,结构中由苯环、异噁唑环、噻唑环、哌啶环和吡唑环构成;作用机理新颖,属于氧化固醇结合蛋白(简称OSBP)抑制剂,OSBP也是新发现的作用靶标;杀菌性能优异,对晚疫病、霜霉病、根腐病、茎腐病、疫病等由卵菌纲病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有特效;活性高,在极低的用量下对各个时期的病害都有较好的防效,并且具有优良的内吸传导性,耐雨水冲刷,对新生组织也具有保护作用。
作为首个哌啶基噻唑异噁唑啉类杀菌剂,杜邦、拜耳等企业以氟噻唑吡乙酮为先导又研发出了氟噁菌磺酯等一系列的哌啶基噻唑骨架结构的化合物,对氟噻唑吡乙酮以及其结构的研究对我国新农药的创制和发展也具有现实的意义。
氟噻唑吡乙酮属于氧化固醇结合蛋白抑制剂,氧化固醇结合蛋白OSBP是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一类参与脂质代谢的非囊泡运输蛋白质,通过对OSBP抑制而表现出抑菌活性。
氟噻唑吡乙酮对病原菌生命周期中的多个阶段皆有效,包括游动孢子释放、休眠孢子萌发、孢囊梗发育、孢子囊形成等,且作用快速,用药后1~3 d即可见效。施用后氟噻唑吡乙酮被植物蜡质层快速吸收,因此其具有优异的耐雨水冲刷性能。
氟噻唑吡乙酮不仅具有治疗活性还具有预防保护作用。叶面喷雾用于预防病害时,能够抑制游动孢子释放、休眠孢子萌发;当用于治疗病害时,接种后1 d或2d,病害就能够得到控制。氟噻唑吡乙酮还具有良好的移动性及内吸向顶传导作用,可在寄主植物体内长距离输导,不仅能从老叶向新叶转移 ,也能由根部向叶部移动。
应用作物:番茄、荔枝、葡萄、西瓜、辣椒、马铃薯、黄瓜、观赏玫瑰、大白菜等。
防治病害:疫病、霜霉病等包括但不限于马铃薯晚疫病,球茎蔬菜霜霉病、生菜霜霉病、芸薹类、叶菜类霜霉病、仁果类蔬菜晚疫病、马铃薯疫病、洋葱、大蒜、大葱霜霉病、烟草黑胫病等。
常见剂型:10 %氟噻吡唑乙酮OD,可与嘧菌酯、氟吡菌胺、双炔酰菌胺、噁唑菌酮、四唑吡氨酯、苯噻菌胺等制成复配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