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双光子工厂”问世!中山大学科研团队成功研制新型量子纠缠光源》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 张宇
  • 发布时间:2025-07-11
  • 7月9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中山大学物理学院王雪华、刘进教授团队主导的最新研究成果。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腔诱导自发双光子辐射方案,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与单光子辐射强度相当的自发双光子辐射,研发出保真度高达99.4%的按需触发式新型微纳量子纠缠光源。这一成果为新一代量子精密测量技术的发展,以及功能化光量子信息处理芯片的构建提供了关键支撑。

    在量子世界里,一对光子能像心灵感应的双胞胎——即使相隔万里,测量其中一个,另一个瞬间“回应”。这种神奇的量子纠缠,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精密测量等多个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较于让光子随机“结对子”,中大团队选择直接培育光子“双胞胎”,让它们自诞生时便具备“量子羁绊”,实现量子纠缠。

    “某些特殊材料,比如我们采用的‘人造原子’结构,有概率在同一时刻发射两个紧密关联的光子,这种现象被称为‘自发双光子辐射’。”论文第一作者、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刘顺发解释道。

    尽管在20世纪60年代,研究人员就已提出相关的理论预言,但由于原子总是倾向于一次只辐射一个光子,“双胞胎”光子的产生概率通常远远低于单光子产生概率,实验上几乎无法观测。近40年来,尽管国际上众多研究团队进行了多种实验尝试,该领域仍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如今,半导体的材料生长与器件加工技术的突破为自发双光子辐射的实验实现提供了关键支持。“我们设计了超高品质的光学微腔,并在微纳尺度上精细调控光子的产生过程。”刘顺发说,这种光学微腔为“双胞胎”光子的产生搭建了专属通道,在实验中将双光子的辐射效率从小于0.1%提升到了约50%,从而使制备可控触发的纠缠光子对源成为可能。

    “我们就像在纳米尺度上打造了一个专门生产纠缠光子的工厂。”刘顺发表示。该研究基于纳米尺寸的固态“人造原子”结构,提出了一种腔诱导的自发双光子辐射方案,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与单光子辐射强度相当的自发双光子辐射,突破了“光子辐射的二阶量子过程必然远弱于一阶过程”的传统认知,成功制备出保真度高达99.4%的按需触发式新型纠缠光子对源。“这一指标意味着我们的纠缠光子‘心灵感应’的强度极高,也显示出这项技术在提升量子通信安全性、量子计算可靠性、量子计量精度等方面的巨大潜力。”

    《自然》杂志审稿人高度评价这一成果,认为其是“双光子研究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实现了保真度创纪录的纠缠光子对”。

    刘顺发表示,下一步,团队将利用研究中实现的高保真度纠缠光源和高纯度双光子源,继续开展量子精密测量与量子通信应用方面的研究。

  • 原文来源:https://news.cctv.com/2025/07/11/ARTInduMxPmYaeOI9blnmB1x250711.shtml
相关报告
  •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首次实现两个量子光源的量子纠缠》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李衍
    • 发布时间:2023-01-31
    • 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开发稳定的量子光源,并实现量子力学纠缠,也就是两个量子光源可远距离地立刻相互影响。纠缠是量子网络的基础,也是开发高效量子计算机的核心。然而,从控制一个量子光源到控制两个以上量子光源,多个光学发射器的辐射耦合一直是量子光学和原子物理学中的一个长期挑战。因为光源对外界的“噪音”非常敏感,因此很难复制。 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近期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尼尔斯·玻尔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和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成功创造出两个相同的量子光源并开发出先进的纳米芯片,首次对两个光源进行精确控制并实现了量子力学纠缠[1]。 该最新研究进展对量子硬件的突破性应用至关重要,将促进量子技术发展到更高水平,是计算机、加密和互联网加速“量子化”的关键一步,将为量子技术的商业利用打开大门。 [1] Alexey Tiranov, Vasiliki Angelopoulou, Cornelis Jacobus Van Diepen, et al. Collective super- and subradiant dynamics between distant optical quantum emitters [J]. SCIENCE, 2023, 379 (6630):389-393.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e9324
  • 《我国科学家实现低温集成量子纠缠光源》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李丹
    • 发布时间:2023-06-09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集成化量子光源制备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的教授任希锋研究组基于低温集成自发四波混频过程,展示了低温条件下集成量子纠缠光源的制备。6月2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光学》。 光量子集成芯片,以其极高的相位稳定性和可重构性,逐渐发展成为展示新型量子应用、开发新型量子器件的理想平台。目前大多数光量子集成器件聚焦于室温条件下的功能,但许多量子元件(如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和半导体、超导量子计算系统,都需要在低温条件下运行。 为了实现光量子系统的全片上集成和光互联不同量子计算系统构建量子网络,低温非线性过程研究不可或缺。在此次工作中,研究组将集成微纳硅波导置于低温腔中,研究了4 K—294K温度下硅波导中的自发四波混频过程,并基于该过程实现了低温集成量子纠缠光源的制备。 研究人员介绍,该成果成功地将基于自发四波混频过程的量子光源扩展到低温条件,为光量子器件的全片上集成和低温条件下非线性光学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 审稿专家对该工作给出了高度评价:“这项工作为低温环境下集成量子光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来源:中国科学报 王敏)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364/OPTICA.476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