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哥本哈根大学首次实现两个量子光源的量子纠缠》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 李衍
  • 发布时间:2023-01-31
  • 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开发稳定的量子光源,并实现量子力学纠缠,也就是两个量子光源可远距离地立刻相互影响。纠缠是量子网络的基础,也是开发高效量子计算机的核心。然而,从控制一个量子光源到控制两个以上量子光源,多个光学发射器的辐射耦合一直是量子光学和原子物理学中的一个长期挑战。因为光源对外界的“噪音”非常敏感,因此很难复制。

    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近期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尼尔斯·玻尔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和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成功创造出两个相同的量子光源并开发出先进的纳米芯片,首次对两个光源进行精确控制并实现了量子力学纠缠[1]。

    该最新研究进展对量子硬件的突破性应用至关重要,将促进量子技术发展到更高水平,是计算机、加密和互联网加速“量子化”的关键一步,将为量子技术的商业利用打开大门。



    [1] Alexey Tiranov, Vasiliki Angelopoulou, Cornelis Jacobus Van Diepen,

    et al. Collective super- and subradiant dynamics between distant optical

    quantum emitters [J]. SCIENCE, 2023, 379 (6630):389-393.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e9324



  • 原文来源: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e9324;https://phys.org/news/2023-01-quantum-physicists-sources.html
相关报告
  • 《我首次利用四维纠缠态实现量子密集编码》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25
    •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的李传锋、柳必恒等人,首次利用四维纠缠态实现量子密集编码,达到2.09的信道容量,创造了当前国际最高水平。该成果充分展示了高维纠缠在量子通信中的优势。该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科学·进展》上。 量子密集编码是最重要的量子保密通信过程之一。例如,初始时A和B两人共享一对纠缠光子,A编码2比特的经典信息在其光子上,并把光子发送到B,然后B对其手里的两个光子进行贝尔基测量,解码得到A发送的2比特信息。在这个过程中A只发送了1个量子比特到B,但是B却接收到了2比特的经典信息。衡量密集编码的重要指标是信道容量,即A向B发送一个光子所能传输的比特数。在比特系统中,量子密集编码的信道容量极限为2。 相比比特系统的二维纠缠,高维纠缠具有信道容量高、抵抗窃听能力强等优势,近年来被学术界广泛关注。量子密集编码的思想自1992年提出,1996年在光学系统中首次实现。由于无法实现完全的贝尔基测量,当时利用一对纠缠光子仅传送1.13个经典比特,直到2017年,基于完全的贝尔基测量,这一纪录才被更新为1.665。 李传锋、柳必恒等人在自主研制的高品质三维纠缠源基础上,进一步制备出偏振—路径复合的四维纠缠源,保真度达到98%。他们利用这种四维纠缠源成功识别了5类贝尔态,并实验演示了量子密集编码,一举把量子密集编码的信道容量纪录提升到了2.09,超过了两维纠缠能达到的理论极限2,充分展示了高维纠缠在量子通信中的优势,为高维纠缠在量子信息领域的深入研究打下重要基础。
  • 《量子纠缠或让“绝热量子计算机”有了实现途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12
    • 相对经典计算机而言,基于量子力学的量子计算机,越来越成为科学家关注的热点。如何通过量子计算实现量子霸权,也成为理论研究者建模的重点对象。近日,国际物理学期刊《物理学评论快报》上,发表的一篇名为《量子可积条件下的量子退火和热化》的论文,提出一种引入了量子纠缠机制、严格可解的绝热量子计算模型。该模型或为量子霸权的实现,提供一种可能的方案。 截至目前,量子计算的实现方案有多种,包括量子线路、绝热量子计算、量子随机行走、拓扑量子计算等模型。这些模型使量子计算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不过,普适的容错量子计算仍超出了现阶段技术能力,阻碍了量子霸权的实现。因此,尽管加拿大D-Wave公司已造出了世界上首台商用量子计算机,但其具体实现方案和物理模型仍有较大争议。如,很多研究者认为该系统的计算过程,并未真正实现量子加速,其结果与经典物理模型所获结果无异。 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教授李福祥,与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教授尼古拉·辛涅特西、韦恩州立大学教授弗拉迪米·尔切尔尼亚克共同合作完成的这一研究,则提出了一种新的绝热量子计算模型。该模型引入了“量子纠缠态”,通过采用一个满足量子可积条件的新模型,证明了在绝热量子计算中,当把初始状态制备成量子纠缠态时,可在保持一定出错率的情况下,大幅提高量子计算速度。这一结论为绝热量子计算机的制造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新方案的实验设计提供了思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