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实现低温集成量子纠缠光源》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 李丹
  • 发布时间:2023-06-09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集成化量子光源制备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的教授任希锋研究组基于低温集成自发四波混频过程,展示了低温条件下集成量子纠缠光源的制备。6月2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光学》。

    光量子集成芯片,以其极高的相位稳定性和可重构性,逐渐发展成为展示新型量子应用、开发新型量子器件的理想平台。目前大多数光量子集成器件聚焦于室温条件下的功能,但许多量子元件(如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和半导体、超导量子计算系统,都需要在低温条件下运行。

    为了实现光量子系统的全片上集成和光互联不同量子计算系统构建量子网络,低温非线性过程研究不可或缺。在此次工作中,研究组将集成微纳硅波导置于低温腔中,研究了4 K—294K温度下硅波导中的自发四波混频过程,并基于该过程实现了低温集成量子纠缠光源的制备。

    研究人员介绍,该成果成功地将基于自发四波混频过程的量子光源扩展到低温条件,为光量子器件的全片上集成和低温条件下非线性光学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

    审稿专家对该工作给出了高度评价:“这项工作为低温环境下集成量子光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来源:中国科学报 王敏)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364/OPTICA.476712 .


  • 原文来源:https://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23/6/2023681025598582521.shtm
相关报告
  • 《奥地利科学家创下量子纠缠新纪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4-17
    •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近日报道,奥地利科学家最近在量子纠缠系统领域创下新记录:成功实现了20量子比特系统内受控的多粒子纠缠。研究人员在3个、4个和5个量子比特的所有邻组间检测到了真正的多粒子纠缠。新进展有望应用于量子模拟或量子信息处理等领域。 包括通用量子计算机在内的量子系统需要大量量子比特,才能充分利用量子物理学的优势,因此,物理学家一直希望获得由更多量子比特组成的纠缠系统。2011年,物理学家首次将14个可寻址的量子比特纠缠在一起。现在,由奥地利科学院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研究所(IQOQI)的本·兰尼恩等领导的研究小组,首次实现了20量子比特系统内受控的多粒子纠缠。 在最新研究中,该团队使用激光,让20个钙原子在离子阱实验中相互纠缠,并对该系统内多粒子纠缠的动态扩展进行了观察。兰尼恩说:“粒子首先两两纠缠,通过我们研发的最新方法,我们可以证明,纠缠进一步扩散到所有相邻的粒子三联体、大多数四联体和几个五联体中。” 最新研究第一作者尼古拉·福瑞斯强调说:“我们已经检测到很多量子系统(包括超冷气体)内大量粒子之间的纠缠,但最新实验能寻址并读出每个量子比特。因此,它适用于量子模拟或量子信息处理等特定应用领域。” 研究团队希望进一步增加实验中量子比特的数量,“我们的中期目标是50个粒子,这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目前最好的超级计算机也无法破解的问题”。他们还计划优化方法,以检测更广泛的多粒子纠缠。 最新研究获得了奥地利科学基金FWF和欧盟等机构的资助,结果发表于最新一期《物理评论X》。
  • 《我国科学家在“连续变量”集成光量子芯片领域实现新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2-21
    • 我国量子科技研究迎来突破性进展。《自然》杂志20日发布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我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全球首例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簇态。相关专家表示,这一成果填补了采用连续变量编码方式的光量子芯片关键技术空白,也为光量子芯片的大规模扩展及其在量子计算、量子网络等领域的应用奠定重要基础。 集成光量子芯片是一种能在微纳尺度上编码、处理、传输和存储光量子信息的先进平台。如何在光量子芯片上实现大规模量子纠缠是国际量子研究难题。量子纠缠簇态作为一种典型的多比特量子纠缠态,是量子信息科学的核心资源,然而其确定性、大规模制备面临巨大实验困难,尤其连续变量簇态的光量子芯片的制备和验证技术在国际上仍属空白。 经多年攻关,北京大学教授王剑威、龚旗煌和山西大学教授苏晓龙等带领的研究团队,成功攻克关键技术瓶颈,创新性发展了连续变量光量子芯片调控、多色相干泵浦与探测技术,实现了确定性、可重构的纠缠簇态制备,并对簇态纠缠结构进行实验验证。 王剑威介绍,量子比特可分别通过离散变量编码、连续变量编码方式在光量子芯片上实现。为制备出具有超高保真度的量子比特,以往通常采用基于单光子的离散变量编码方式,但该方法的成功率随量子比特数增加呈指数下降。为此,团队采用基于光场的连续变量编码方式,破解了制备量子比特和量子纠缠的“概率”难题,首次实现了量子纠缠簇态在芯片上的“确定性”产生。 “这是我国科学家在集成光量子芯片技术领域取得的新突破。”龚旗煌表示,这一原创成果为大规模量子纠缠态的制备与操控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对推动量子计算、量子网络和量子模拟等领域的实用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杂志审稿人评价称:“这项工作首次在光量子芯片上实现多比特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是可扩展光量子信息处理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