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德国机床使用多年精度依然能保持良好?》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 杨芳
  • 发布时间:2018-12-04
  • 在我们往期的文章中曾提到,相较于过去,如今的国产机床在精度和稳定性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于是,就有不少的机床操作人员向我们反映,虽然国产机床起初确实符合工厂的加工需求,但是一旦用过几年之后,机床的精度就会出现降低,没有外国机床表现得那么稳定。反观德日的机床在这一点上就做的很好,即使用了多年之后,机床的精度依然能保持良好。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是机床设计 这是机床精度的灵魂,日本机床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可是精度高、耐用。日本高精度机床对设计细节的把握炉火纯青。 比如说设计中应考虑到的高刚性、高可靠性。高刚性才能用大参数去切削,高速既能减少加工时间,也有助于提高精度。高可靠性更不用说了,大型零件的加工机床,可以说“机床一响,黄金万两”。故障造成的被加工零件损坏,加工时间变长,生产节拍被打乱,误工误事,心力疲惫。而这些方面日本机床在设计时都考虑到了。 二是机床铸件 铸件是一台机床的骨骼,是承受切削扭矩力和分散振动力的关键,是整机稳定性的基础。就像是要造一幢高楼,最基本就是要夯实地基,铸件就是地基。高精度机床没有好铸件,就算用最好的主轴丝杆导轨,整机精度也难以持续保持。 国内机床对于铸件要求较宽松,满足于价格便宜、够用就好。就拿铸件的强度来说,目前国内机床铸件强度的提高是在大幅降低碳当量下达到的。因此,在生产低碳当量的HT300,HT350时,因收缩增加导致的缩松,因铸造应力增加引起的变形,因硬度增加导致加工性能的恶化是生产高牌号机床铸件经常发生的问题。 反观之下,日本德国的机床用了多年依然精度良好,铸件功不可没,对采购铸件更是非常用心,铸件采购人员很多是铸造行业的资深人士或者受过铸造专用高等教育,铸件厂也是对国外机床铸件的品质控制了然于心,一丝不苟。 三是数控系统 系统影响机床的关键精度。目前进口的数控系统主要有发那科、三菱、西门子、海德汉、力士乐等,国产有广州数控、华中数控等。 以发那科的系统为例,发那科的系统适用于龙门、卧加、立加、车床,钣金等各种机床,在市场的占有率上具有绝对优势。发那科的系统在设计中大量采用模块化结构,这种结构易于拆装,各个控制板高度集成,使可靠性有了很大提高;配置的系统软件具有比较齐全的基本功能和选项功能,对于一般的机床来说,基本功能完全能满足使用要求。除此之外,提供大量丰富的PMC信号和PMC功能指令,这些丰富的信号和编程指令便于用户编制机床侧PMC控制程序,而且增加了编程的灵活性。 除了以上几点,机床功能部件的使用、机床的装配和调机等方面都会影响机床的长久精度。所以,机床精度是一个系统的有机组成,而不是某个因素决定,缺一不可。

相关报告
  • 《为什么期刊要使用预印本?》

    • 来源专题:科技期刊发展智库
    • 编译者:刘敬仪
    • 发布时间:2022-12-29
    •   ASAPbio Fellows 计划收集了公众对预印本的各种看法,并通过采访几位知名期刊的编辑来获取其关于期刊预印本的经验,总结期刊参与预印本的目的和计划。采访对象为Alejandra Clark(PLOS ONE的编辑)、Beth Osia(加利福尼亚City of Hope的博士后,预印本征集团队,曾就职于 Proceedings B ,现就职于 Open Biology )、Mario Mali?ki(Research Integrity and Peer Review的编辑主任)。以下是访谈内容要点:   第一,预印本促进开放科学。编辑们表示预印本为期刊提供了参与和支持开放科学实践的机会,使研究人员能够在他们向期刊投稿之前(或同时)迅速传播他们的最新工作,发布预印本还可以增加论文的关注度和引用率,并为作者提供获得社会反馈的机会。当前PLOS ONE在扩大与预印本服务器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向Research Integrity 和 Peer Review提交手稿期间,作者可以选择在 Research Square 上发布预印本,并利用 Springer-Nature 的In Review服务公开显示所有评审阶段的实时更新和出版过程。   第二,预印本征集能扩大期刊范围和广度。作者通过预印本发布的前沿研究也为期刊编辑提供了新的机会,编辑可以与作者联系,表达对其预印本的兴趣。   第三,预印本使得编辑对研究生命周期有整体了解。编辑通过预印本可以广泛了解一篇研究论文在期刊发表之前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同时可以观察论文在不同版本中的演变情况,例如预印本和提交给期刊之间有关预注册、伦理监督或作者署名的信息是否发生了变化。   第四,参与预印本有助于培养编辑技能。预印本工作可以使得编辑更好地了解出版过程以及拓宽其知识广度,同时也使得编辑有机会和研究人员进行充分交流,为后续审稿人的选择提供更好的建议。 编译:刘敬仪、杨恒
  • 《中国机器人企业为什么不挣钱?》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6-05-18
    • 无论是德国工业4.0,还是美国AMP2.0,又或者是中国制造2025,无一不表明,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幕已经开启,以机器人技术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蓬勃兴起,预示着机器人时代已经到来。   我国坐拥全球最大的机器人 消费市场和最大的制造业体量,也正面临着一场机器人产业带来的盛宴,从数据上看,一切是那么美好:过去5年,中国机器人市场以年均36%的速度增长,2015年销售量攀升至76000台,连续三年居世界首位。   然而,做机器人本体的业内人士却透露,日子并没有表面看到的那么风光,除了极个别企业能实现微利之外,大部分本体企业拿着国家补贴,依然挣扎在生存线上。中国机器人本体企业为什么不赚钱?哪些公司成为了机器人时代的掘金能手?想要赚钱,你的机器人应该卖给谁?   1、中国机器人企业为什么不挣钱?   首当其冲的原因是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的产品降价了。据一位在机器人设备行业从业20多年的专业人士介绍,在2012年,一部负载5公斤、行程900mm的通用型号机器人,四大家族的产品价格约为三四十万,而最近一两年,价格直线下降至十几二十万元,为了跟国产产品竞争,甚至十万元也有卖出。   较早前,一些企业面临自动化的转型,但又不想花太多的钱购买机器人,因为赚回购买机器人的资金耗时太长。近年来,随着产业的发展,国产机器人已经能够满足珠三角企业的要求,面对中国市场上物美价廉的国产机器人产品的竞争,四大家族不得已才纷纷降价,但是,刚起步的国产品牌此时却无力招架,几乎靠国家扶持基金养活。   面对四大家族降价,国产品牌为何无力招架呢?这又不得不说回一个老问题,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中高端零部件基本依赖进口。据资料显示,在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制造成本中,减速器、伺服系统、运动控制器分别占39%、28%和11%,但国内减速机、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发展相对滞后,技术水平较低,产品稳定性差,与国外产品相比存在不少差距,导致国内工业机器人减速机、伺服电机等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国内企业工业机器人生产成本较高,竞争力较弱。   2、哪些公司是机器人时代的掘金能手?   有人曾总结,什么样的公司最赚钱,做时代的产品+时代的公司,才能拥有时代的价值,这样的企业才能顺应经济趋势,成为掘金能手。那么在这个机器人时代,哪些企业赚到了钱呢?   工业互联网   有人认为,“互联网+制造”就是工业4.0。在工业4.0时代,各种设备和系统实现了联网,高度网络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独有的技术特征,因此,当前工业互联网得到了多个国家重视。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宽带网络等技术,通过接入传感器,实现对物理设备的信息感知、网络通信、远程控制和协作。工业互联网是实现工业4.0的基础,相关的光纤、交换机公司迎来了最大的机遇。   机器人系统集成商   由于核心零部件都采购外资品牌产品,机器人本体的差距并没有想象中的大。有业内人士表示,单说机器人,只完成了不到三分之一,还有大量的应用开发没有做,而各个行业的特殊技术是不一样的。因此,解决这个应用难题的机器人系统集成商,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链上鲜有的赚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