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企业为什么不挣钱?》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 杨芳
  • 发布时间:2016-05-18
  • 无论是德国工业4.0,还是美国AMP2.0,又或者是中国制造2025,无一不表明,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幕已经开启,以机器人技术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蓬勃兴起,预示着机器人时代已经到来。
      我国坐拥全球最大的机器人 消费市场和最大的制造业体量,也正面临着一场机器人产业带来的盛宴,从数据上看,一切是那么美好:过去5年,中国机器人市场以年均36%的速度增长,2015年销售量攀升至76000台,连续三年居世界首位。
      然而,做机器人本体的业内人士却透露,日子并没有表面看到的那么风光,除了极个别企业能实现微利之外,大部分本体企业拿着国家补贴,依然挣扎在生存线上。中国机器人本体企业为什么不赚钱?哪些公司成为了机器人时代的掘金能手?想要赚钱,你的机器人应该卖给谁?
      1、中国机器人企业为什么不挣钱?
      首当其冲的原因是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的产品降价了。据一位在机器人设备行业从业20多年的专业人士介绍,在2012年,一部负载5公斤、行程900mm的通用型号机器人,四大家族的产品价格约为三四十万,而最近一两年,价格直线下降至十几二十万元,为了跟国产产品竞争,甚至十万元也有卖出。
      较早前,一些企业面临自动化的转型,但又不想花太多的钱购买机器人,因为赚回购买机器人的资金耗时太长。近年来,随着产业的发展,国产机器人已经能够满足珠三角企业的要求,面对中国市场上物美价廉的国产机器人产品的竞争,四大家族不得已才纷纷降价,但是,刚起步的国产品牌此时却无力招架,几乎靠国家扶持基金养活。
      面对四大家族降价,国产品牌为何无力招架呢?这又不得不说回一个老问题,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中高端零部件基本依赖进口。据资料显示,在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制造成本中,减速器、伺服系统、运动控制器分别占39%、28%和11%,但国内减速机、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发展相对滞后,技术水平较低,产品稳定性差,与国外产品相比存在不少差距,导致国内工业机器人减速机、伺服电机等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国内企业工业机器人生产成本较高,竞争力较弱。
      2、哪些公司是机器人时代的掘金能手?
      有人曾总结,什么样的公司最赚钱,做时代的产品+时代的公司,才能拥有时代的价值,这样的企业才能顺应经济趋势,成为掘金能手。那么在这个机器人时代,哪些企业赚到了钱呢?
      工业互联网
      有人认为,“互联网+制造”就是工业4.0。在工业4.0时代,各种设备和系统实现了联网,高度网络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独有的技术特征,因此,当前工业互联网得到了多个国家重视。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宽带网络等技术,通过接入传感器,实现对物理设备的信息感知、网络通信、远程控制和协作。工业互联网是实现工业4.0的基础,相关的光纤、交换机公司迎来了最大的机遇。
      机器人系统集成商
      由于核心零部件都采购外资品牌产品,机器人本体的差距并没有想象中的大。有业内人士表示,单说机器人,只完成了不到三分之一,还有大量的应用开发没有做,而各个行业的特殊技术是不一样的。因此,解决这个应用难题的机器人系统集成商,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链上鲜有的赚钱环节。.

相关报告
  • 《中国制造为什么能成为机器人的试验场?》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战略政策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8-09-20
    • 中国的生育率越来越低,领养一个“机器baby”或成为时尚,不要怀疑时尚的中国人会进行此类尝试,事实上,我们已经尝试了二维码支付、美团外卖、摩拜单车等领先世界的科技,或许,当我们不得不把地球的主导权交给机器人时,我们也会心安理得地交权,正如父亲把企业交给他们的儿子一样,而这一切都将基于中国市场长期的机器人试验结果。   大概是因哲学、伦理、隐私等方面的教育断层,中国人似乎对这些“矫情事儿”非常不以为意,显然,这不应该是长期、正常的现象,但如此特殊的环境,却给一些“新鲜科技”提供了成长的沃土,比如在西方国家,Google和其他科技巨头已经投入20年之久的自动无人驾驶汽车,正当其无限接近“上路”的标准时,有些人却提出无人驾驶的伦理问题,社会学家、哲学家们故作神秘地问:无人汽车在即将撞上一辆载满学生的校车时,程式应该如何设定,它需要保护自己的主人,还是大义灭亲,挽救人数更多的学生呢?西方的科学家、工程师会深深地陷入迷茫,升级技术,中国的科学家、工程师也会一脸懵逼,但随即就会忘掉这些。从现在的状况看,笔者尚无法判断哪种做法更加正确,只是坚信物质决定意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随着无人驾驶大面积普及,它们会逐步重新建立新的伦理体系。      显然,机器人领域也面临着同样的伦理问题,越是思考、越是迷茫,倒不如专注于技术上的突破,再依照技术发展程度来建立合适的伦理系统。正因中国人对此不敏感,才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一些“领先世界”的科技。现在,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企业开始跑到中国来做实验,他们为古老的制造业提供车间升级方案,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同样地,他们欣赏中国人敢于“吃螃蟹”的状态,更垂涎于这里巨大的市场,再挖金矿,而随着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现在正毫不迟疑地拥抱、接受机器人。   高新时代,中国制造需要大面积机器人   现在,中国正国运昌盛,我们已然从奔小康,转而追求美好生活了,这就意味着一大堆的产业需要升级。长期以来,中国都是制造大国,依靠密集的劳动创作出物美价廉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世界,也因此完成了最原始的资本积累,但显然,新一代的员工越来越不喜欢进入工厂,他们无法如父辈一般兢兢业业,安居乐业,像狗一样忠诚,像狗一样勤奋,他们甚至都无法在流水线上安静地坐上2个小时,导致整个生产的良品率和出货品质都有相应的折扣,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新一代员工对工资、福利的要求越来越高,快速拉高了制造业成本,在可遇见的未来,我们都不敢奢望有“物品价廉”的产品了。   在这种大背景下,前言龙头的制造业不得不选择用“机器取代人工”,这些机器人并不需要有一个完整的人形外表,它们或是一只手臂或者一条大腿,或者只是简单的一套缝纫机,但它们勤奋敬业,能不眠不休地工作24小时。   其实,国内的一些制造业早就意识到机器人的重要性,包括郭台铭、董明珠、张瑞敏之类的模范企业家,都早早地开始了制造机器人的研发,事实上,富士康、格力、海尔等企业都曾不惜一切代价来上马机器人,最疯狂,也最迫切升级的非郭台铭莫属,他在2010年就喊出“三年百万机器人”计划,如今八年抗战,百万机器人的计划虽然言过其实,但一条条半自动化的生产线已经搭建起来,据说这些机械手臂能够完成抛光、研磨、烤漆、压铸等工艺,这些都是自然人不愿意做的工作,同时,在精密组装方面,机器人已经能够自行组装智能手机的摄像头,这对于整个生产来说具有重大意义,要知道摄像头属于高精密零部件,需要在超高洁净度的环境下生产,一根头发、一滴汗水,一缕指纹,又或者脚底下的一小撮泥土都有可能导致摄像头功能不良,我们大可以把这种工作称之为“人类干不了,或者干不好”的工作,此外,还有表面贴装技术,人类是不可能把一些几毫米的电容电阻焊到电路板上的,至于说,锁螺丝、贴排线、贴膜这些动作,自然也可以完全交由机器人处理。   但平心而论,中国制造业内的工业机器人尚不能达到高端水准,强悍如富士康也从未停止升级自动化线体,郭台铭本人更是痴迷于最新、最酷的机器人。在一次日本的高峰论坛上,郭台铭和孙正义站在一起,两位优秀的企业家惺惺相惜,共同约定:鸿海给予机器人躯壳,而软银则要赋予机器人灵魂。于是,每当孙正义有了最新款的机器人,纵然售价高达1000万美元,郭台铭都毫不手软地购买10台以上,放到自己的自动化车间内。   此外,整个中国制造2025计划都围绕着“工业互联网”展开,寄希望于通过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让机器人更加能干,显然,在全球范围内,也就只有中国制造有此经济实力来试验最新版的机器人,帮助其收集数据,优化流程,降低成本。   黄金市场,中国正消费整个地球   如前文所述,中国正国运昌盛,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时候,不止于用机器人来升级制造业,更大面积的变化来自于服务业的配套升级。   因旅游者越来越多,出行需求大面积增长,高铁、飞机尚能应付,但在火车站、飞机场的安检资源却非常紧张,而这些工作虽然顶着国企的光环,但确实是单调、枯燥,没有营养的工作,于是,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出现在人潮汹涌处,帮助自然人进行脸部识别、身份证核对、行李搬运等等,我们可以想象,未来的火车站、飞机场再不会出现总是板着脸的安检人员,取而代之的具有姣好面容的Pepper机器人,他们同高姐、空姐站到一起,同样地面带微笑、妩媚动人;另外,餐饮业的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以前的刀削面都是老西儿们顶在脑袋上削,徒弟尚未出师前,不仅会削得薄厚不一,更要冒着掉脑袋的风险,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刀削面馆都引入了机器人,又快又稳当地就能完成一碗非常美味的刀削面,更高端的厨房机器人则能“读懂”菜谱,在配菜、火候掌握方面都不输给特级厨师,加之,服务员也即将交由机器人来完成,我们不得不悲伤地承认:机器人正全面接管餐饮业。   不过,自然人也不用太过焦虑于失去工作,毕竟,中国现代餐厅的机器人和服务员都没有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来升级,那些高端的机器人尚处于试验阶段,等到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能完全结合时,人类应该焦虑的就远不止于餐饮业了,经过大量的试验之后,机器人有望成为留守儿童的“父母”以及年迈双亲的“亲儿子”,况且,中国的生育率越来越低,领养一个“机器baby”或成为时尚,不要怀疑时尚的中国人会进行此类尝试,事实上,我们已经尝试了二维码支付、美团外卖、摩拜单车等领先世界的科技,或许,当我们不得不把地球的主导权交给机器人时,我们也会心安理得地交权,正如父亲把企业交给他们的儿子一样,而这一切都将基于中国市场长期的机器人试验结果。(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做好产业规划 推动产业升级.
  • 《工业机器人何以走进更多中小企业》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7-06-20
    •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机器人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局面,目前已经形成了100余家从事机器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工程应用以及零部件配套的产业集群,其中有40余家上市公司在股市上形成了具有机器人概念的高技术板块,全国各省市地区正在建设和筹建的机器人产业园超过40余家,相关应用遍及汽车制造、工程机械、食品等行业。   但在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它也面临着国内机器人生产制造水平与高端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机器人渗透率较低等问题……听起来“高大上”的工业机器人缘何难以走出低端化困境,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又该如何实现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   低端产业用工荒明显   近年来,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契机在于不断增长的用工成本。   当下,由于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制造业从业人员大幅减少等原因,我国的人口红利不断下滑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目前,中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已经从10年前的18200元飙涨至56399元。   “用工成本越来越高了,一年下来,除了给工人发工资根本赚不到什么钱。”在采访中,不止一家汽车配件生产企业的老板发出这样的抱怨。   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低端产业用工荒明显,这也直接促使众多企业纷纷引进现代化的装备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全自动化的生产线便于操作、品控稳定的优点也使得“机器换人”行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   国家相关政策亦在不断释放鼓励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利好信息,引导更多资本和技术进入机器人产业领域。   2014年,工信部发布《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8~10个配套产业集群。2015年,《中国制造2025》提出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201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为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明确方向,普及机器人不只是单纯的替代人工,更是提升制造业效率与柔性的重要手段。   中小企业难以实现大规模应用   在机器人大军陆续走进生产线的同时,中国机器人推广应用中的障碍和短板同样值得警惕。在当前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转移速度加快的大背景下,相较于大型企业,劳动力紧缺、等问题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往往更为凸显。如何让工业机器人走进更多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   记者采访中发现,在国内,对于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要实现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成本仍然是很大的阻碍。“虽然工人工资偏高,但至少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用相当于企业好几年运营资金的钱去做设备升级,万一企业等不到收回成本的时候就垮了怎么办?”有企业家对此发出类似的担忧。   据了解,由于机器人产业的关键零部件没有实现国产化,这也直接导致机器人设备成本高昂且远高于国外同类产品,这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例如,国内企业购买减速机的价格约是国外企业价格的5倍,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价格也明显高于国外同类产品。因此,对于资金并不充裕且较难得到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来说,目前还难有实力实现大刀阔斧整改升级设备。外部大环境的制约可谓影响机器人渗透率的主要因素。   据工信部初步统计,我国涉及生产机器人的企业超过了800家,其中超过200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大部分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业集中度很低,总体规模小,创新能力薄弱。   记者在近日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上了解到,一家做减速器的企业居然没有专利,这对于动辄有几十、几百个专利技术护航的国际机器人企业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情况。   由于技术弱势,我国本土企业高端品牌机器人供给能力严重不足,目前还没有能力与发那科、安川、abb和库卡等国际机器人品牌相抗衡。例如,应用于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的六轴或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市场主要被日本和欧美企业占据,占到了85%的市场份额。   创新设计先行   对于当前机器人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诸多业内专家学者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我国现阶段正在火热推广机器人,但是企业在建设数字化车间、推广智能制造、推广机器人上还有障碍。”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谭建荣说。   谭建荣所说的障碍即 “三个密集型”制造模式,仿制为主的技术路线,低价竞争的营销策略和粗放型车间管理。   谭建荣认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园遍地开花,地方政府采用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催生当地机器人产业。这一方面说明国内机器人行业确实很热,大家非常看好其行业前景;另外一方面,也有可能很快就出现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我们仅仅解决了产品‘怎么生产’的问题,至于‘生产什么’的问题仍没有解决。企业家最关心的其实是什么产品能卖得出去,所以要创新设计先行。”谭建荣说。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浙江省机器人协会会长朱世强则将关注点放在了机器人相关技术的提升上。   “首先,机器人产业是一个集成技术,不属于任何一个独立的学科,集成要求非常高。第二,它是跨界技术,它需要对应用的环境和应用要求有精准分析和把握。第三,它需要超前的想象能力。”朱世强说。   朱世强告诉记者,浙江大学于2016年率先进行了新工科的尝试,并于2017年成立了机器人研究院,对优秀成果进行孵化,实现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有效对接。   “我们的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很长时间以来是分裂的。我们希望把研究和产品开发变成零距离,这样既有利于缩短机器人产品的开发,也有利于我们人才培养,让它变得更加综合,变得更容易落地。”朱世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