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双壳贝类壳基质蛋白生物矿化功能的演化与环境适应特性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3-03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技术与遗传学科组何毛贤团队在海马冷泉深海贝类生物矿化机制研究中获得新进展。

    相关成果"Proteomics of the shell matrix proteins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Am13 and AmKaSPI from the shell of Archivesica marissinica"(硕士研究生刘冬婷、林泳仪为共同第一作者,副研究员石禹为通讯作者)和"Proteomic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shell matrix proteins and the multifunctional Gh26 regulates biomineralization in the Gigantidas haimaensis" (硕士研究生刘冬婷、李沛霖为共同第一作者,副研究员石禹为通讯作者)近日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上正式发表。

    处于海底极端环境的冷泉,深度超过550m,具有黑暗、低温、低pH、高压、富含锰、铁、锌、铜等重金属、高浓度的甲烷和硫化氢等众多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特征,实则却具有非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和环节动物门大约构成了冷泉区90%以上的生物种类,其中,有壳的大型底栖贝类的种类最多、分布最为广泛。深海海马偏顶蛤(Gigantidas haimaensis)和中国海伴溢蛤(Archivesica marissinica)是海马冷泉活动区的主要优势种之一。贝壳的形成是贝类生长发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物矿化有关,而生物矿化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少量的有机质如何调控无机离子有序沉积到固相,有机质中的壳基质蛋白(Shell matrix protein,SMP)被认为是调控这些结构形成的关键因素,因而研究SMP的特点、功能、调控作用对于了解贝壳生物矿化的原理有重要意义。以往SMPs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浅海软体动物,对深海贝类的SMP认知还非常有限。

    研究团队揭示,海马大偏顶蛤的壳具有独特的六层结构,且珍珠层由整块的文石构成,这与浅海软体动物的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分析海马大偏顶蛤的贝壳,鉴定出231种SMPs。通过与13种浅海贝类的SMPs比对发现了两个保守的SMPs(SMP-1和Pif-like),暗示生物矿化功能的保守性。此外,研究还发现了一种特有的SMP命名为Gh26。体外结晶实验表明Gh26重组蛋白能同时与文石和方解石结合,抑制文石和方解石的结晶,起负调控作用。同时在文石结晶体系中高浓度的Gh26可以诱导方解石成核并抑制文石成核。揭示了Gh26在调节晶体形态上的多功能性。

    中国海伴溢蛤的外壳由文石片或微颗粒聚成复杂的不规则结构,分半透明内壳与非透明外壳,均多层叠合。内壳层由文石针状垂直交错结构与粒状均质结构组成,且均质层中嵌有两层薄肌棱柱层。横截面显“菊花”样六角文石片堆叠,有黑洞和缝隙。外壳层为不同大小文石颗粒均质结构。在本研究中,鉴定出266种SMPs,并通过和13种浅海贝类SMPs的比较发现了两种核心的保守SMPs(AmSMP1和Pif-like),暗示了生物矿化功能的保守性。同时通过转录组和蛋白组序列比对,研究发现了一种特异性的SMP,命名为Am13,以及一种具有Kazal结构域的高度表达的SMP,命名为AmKaSPI。通过体外结晶实验发现Am13负调控方解石形成,正向调控文石形成,同时在高浓度下抑制文石晶体大小生长。AmKaSPI通过增强成核和聚集以及诱导CaCO3晶体的形态变化,积极调节方解石和文石的形成,同时能促进方解石形态变化,形成十字星形结构。这可能是SMP形成“菊花”状棱柱层的关键。

    本研究揭示了两种深海贝类壳基质蛋白的组成,发现了保守性的核心SMP,解析了特异性SMP的矿化调控机制,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深海贝类的环境适应机制,深化对极端环境生物适应性的认知,填补深海生物极端环境适应的矿化理论空白,还为深海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及生物医学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技术储备,具有显著的科学与战略价值。

    该研究得到了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提升项目、广东省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重大专项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的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

    Dongting Liu#, Yongyi Lin#, Maoxian He,Yu Shi*, Proteomics of the shell matrix proteins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Am13 and AmKaSPI from the shell of Archivesica marissinic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25, 288: 138767.

    Dongting Liu#, Peilin Li#, Maoxian He,Yu Shi*, Proteomic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shell matrix proteins and the multifunctional Gh26 regulates biomineralization in the Gigantidas haimaen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25, 305: 140871.

    文章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675600/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952539/

  • 原文来源:https://scsio.cas.cn/news/kydt/202502/t20250228_7541956.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深海生物共生关系演化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3-14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研究中心联合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等机构,破译了深海热液索足蛤及共生菌的基因组,论证了深海双壳贝类共生关系的独立演化,进一步完善了深海无脊椎共生的理论体系。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BMC Biology》(IF=7.364)发表。 深海黑暗无光,缺乏光和营养,双壳贝类等深海无脊椎动物通过与化能合成细菌建立共生关系获取化能营养,从而适应环境并形成了深海繁茂的动物群落。双壳贝类共生方式多样,包括从外共生到内共生等诸多共生表型,但其多样共生表型的演化过程还不清楚。该研究补充了共生演化早期阶段代表类群——索足蛤的基因组,并比较了具不同共生方式的双壳贝类基因组。 研究人员在深海热液采集得到索足蛤科的物种大裂蛤(Conchocele bisecta)。研究发现共生菌分布于大裂蛤鳃含菌细胞外,属于外共生。优势共生菌与贻贝、海绵等生物的共生菌亲缘关系较近,都属硫球菌科。与已发表的共生系统相似,大裂蛤共生菌与宿主基因组呈现出明显的营养互补和免疫互作潜力,而基因家族的扩张收缩事件则能够体现出不同共生系统表型上的差异。 在内共生系统中,气体的跨膜转运能帮助细胞内的共生菌获得化能合成底物,相关基因家族常常表现为扩张。在大裂蛤中,共生菌分布于细胞外,相应的,在大裂蛤基因组中没有观察到气体转运基因家族的扩张现象。与内共生贝类相比,大裂蛤基因组表现出噬菌功能相关基因家族的大规模扩张,且扩张的基因拷贝在鳃组织特异高表达,这与大裂蛤主要依赖鳃部细胞吞噬共生菌获取营养的现象不谋而合。快速的共生菌消化能力也为外共生的表型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即细胞内的细菌总是被快速消化而导致细胞内少见活菌的“外共生”的表型。此外,为了适应与共生菌的共存生活,参比贝类的基因组都体现出抗凋亡、抗LPS等进化特征,但不同贝类发生进化的通路又明显不同。 以上结果表明,双壳贝类与共生菌彼此适应、协同演化的过程中,基因通路发生了随机进化,形成了不同共生表型。但“万变不离其宗”,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都形成了基于营养物质交换的共生现象,体现出双壳贝类共生关系的独立演化过程。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郭扬博士、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孟令凤和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王敏晓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范广益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海所李超伦研究员和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刘姗姗院长为通讯作者。 文章信息:Yang Guo, Lingfeng Meng, Minxiao Wang, Zhaoshan Zhong, Denghui Li, Yaolei Zhang, Hanbo Li, Huan Zhang, Inge Seim, Yuli Li, Aijun Jiang, Qianyue Ji, Xiaoshan Su, Jianwei Chen, Guangyi Fan, Chaolun Li, Shanshan Liu. Hologenome analysis reveals independent evolution to chemosymbiosis by deep-sea bivalves. BMC Biol. 2023.21,51. https://doi.org/10.1186/s12915-023-01551-z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贝类基因组演化研究方面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1-26
    •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杨红生课题组主导,北京诺禾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美国罗格斯大学、杜克大学等单位合作共同完成的研究论文“The hard clam genome reveals massive expans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inhibitors of apoptosis in Bivalvia”在生物学权威期刊《BMC Biology》在线发表。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全基因组精细参考图谱的绘制,揭示了双壳纲贝类凋亡抑制因子IAP基因大规模扩张与分化现象。 硬壳蛤,又称美洲帘蛤,自然栖息地位于北美大西洋沿岸,具有肉质鲜美、生长快、抗逆性强等特点。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张福绥院士等人于1997年首次将硬壳蛤从美国引入我国,率先系统研究了硬壳蛤基础生物学和生理生态学特征,建立了一套以“基础研究-高效育苗-池塘养殖”为主线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硬壳蛤规模化苗种繁育和池塘养殖技术工艺,形成了较完善的产业化技术体系和产业链。经过20余年的研究和推广,硬壳蛤已成为福建、江苏、山东、河北和辽宁等沿海池塘生态混养的重要经济贝类,养殖面积近百万亩,年产值数十亿元,已出口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我国新的贝类养殖产业。该研究利用Pacbio测序技术结合Hi-C技术成功绘制了首个硬壳蛤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精细图谱,基因组大小为1.79 Gb,contig N50达到1.77 Mb,scaffold N50达到91.38 M,共编码34,283个基因。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硬壳蛤基因组拥有极为显著的IAP基因家族大规模扩张现象,拥有159个拷贝,远超人类、模式动物的拷贝数(< 10 拷贝)。硬壳蛤IAP通过谱系特异性的串联重复和逆转录的方式发生扩张,并利用结构域的改组迅速发生结构和功能分化。通过重建IAP的进化历程,本研究发现IAP扩张是双壳纲贝类的一种共有现象,是双壳纲贝类独特的一种进化策略,其通过IAP扩张和分化实现对细胞凋亡更精密的调控,进而调节贝类的免疫和应激反应。 该研究成果为理解硬壳蛤的环境适应机制和适应性进化过程提供了新见解,为硬壳蛤遗传育种提供了重要科学参考。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宋浩助理研究员、美国罗格斯大学郭希明教授、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孙丽娜副研究员和北京诺禾致源公司王强辉技术员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张涛研究员为文章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STS等项目联合资助。 文章链接:https://bmcbio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15-020-009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