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冷泉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与环境适应性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7-31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何毛贤团队在海马冷泉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及环境适应性方面取得进展,揭示了南海海马冷泉典型底栖生物遗传多样性及海马大偏顶蛤Gigantidas haimaensis 与佩氏鳃磷虫Branchipolynoe pettiboneae 寄生关系机制,相关成果相继发表在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海洋科学前沿》)和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微生物学前沿》)。

    海马冷泉是目前我国发现最大的深海冷泉生态系统,为研究南海深海生物生命起源与演化等科学问题提供了重要场所。但目前对海马冷泉生态系统中底栖生物的多样性特征、特殊生物学现象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和系统。

    研究团队利用ROV原位调查的方法对海马冷泉4个位点进行了底栖生物多样性调查,共发现12种大型底栖生物,隶属于5门12科。CLUSTER和NMDS分析表明,4个站位可明显分为贻贝床(Mussel bed community)与伴溢蛤床(Vesicomyid clams community)两种群落结构,其中贻贝床群落结构中底栖生物物种多样性明显高于伴溢蛤床。基于物种优势度值的结果,表明海马大偏顶蛤G. haimaensis、佩氏鳃磷虫B. pettiboneae、海马蛇尾Histampica haimaensis 分别为海马冷泉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中典型的底栖物种。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分析表明上述3种海马冷泉典型底栖生物表现出高单倍型低核苷酸多样性的特点。

    为进一步评估海马冷泉最典型的大型底栖生物海马大偏顶蛤的遗传多样性,利用ATP6、NAD4 及COI 3个线粒体基因及全基因组SNPs标记评估了其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特征。基于线粒体基因标记,H1和H2站位的海马大偏顶蛤未出现显著性的遗传分化,但基于全基因组SNPs 标记,两位点的海马大偏顶蛤体间却出现显著的遗传分化,并表现出遗传斑块(chaotic genetic patchiness ,CGP )现象。研究结果发表在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2022,9:920327)。

    在这些底栖物种中,佩氏鳃磷虫通常寄生在海马大偏顶蛤中,并被认为佩氏鳃磷虫通过寄生来适应深海极端环境,研究表明宿主共生微生物对宿主适应外界环境的应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寄生对于宿主的影响机制并未明确。

    研究团队比较了佩氏鳃磷虫寄生组(PA组)和未寄生对照组(NPA组)海马大偏顶蛤鳃基因表达和共生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佩氏鳃磷虫寄生导致了宿主海马大偏顶蛤鳃中共生微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但化能共生菌相对丰度显著升高,并引起宿主蛋白和脂类的合成代谢基因显著上调,而免疫、生长相关基因显著下调;相关性分析表明,宿主蛋白和脂质合成代谢基因的表达与化能自养共生菌的相对丰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即佩氏鳃磷虫的寄生通过提高宿主对营养需求,从而导致宿主化能共生菌相对丰度及营养合成代谢基因的显著提升,从而更有利于从宿主获得营养物质。研究结果发表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该研究较为全面地阐释了我国南海海马冷泉生态系统大型底栖生物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多样性及遗传多样性特征,并初步揭示了深海化能生态系统佩氏鳃鳞虫寄生对寄主深海贻贝的影响机制,为我国南海海马冷泉生态系统的开发与保护及冷泉底栖生物的环境适应性机制提供了新的科学数据和参考依据。

    南海海洋所博士研究生姚高友为第一作者,何毛贤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GML2019ZD0401),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2019B030302004)的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mars.2022.920327/full,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micb.2022.940766/abstract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cas.cn/news/kydt/202207/t20220729_6495503.html
相关报告
  • 《植物适应性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2-15
    • 本报讯 适应性是生物在变化多样的环境中生存所需的最基本能力,其中一个核心因素是遗传多样性的高低,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保证物种在变化多端的生态环境中生存繁衍的根本。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郭亚龙研究组在研究中首次提供了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开展植物平衡选择研究的案例,研究成果于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生物基因》(Genome Biology)上。 据了解,从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来看,各种自然选择的作用不同。正选择表现为固定某种有利变异的等位基因,负选择表现为清除新的稀有变异,平衡选择则表现为多种等位均具有一定的选择优势从而能共存。因此,在这3种自然选择中,只有平衡选择能保持并提高居群的遗传多样性。 目前,平衡选择在全基因组水平的研究仅在人类及大猩猩中已有一定进展,尚未见关于植物的类似研究报道,特别是平衡选择位点在植物进化中有何功能尚不清楚。 该研究通过对模式植物拟南芥与其近缘属荠属物种的全基因组水平研究发现,尽管在进化上拟南芥已经同荠属物种分开了800万年,但二者仍然有许多古老的平衡选择位点存在。进一步研究显示,具有不同单倍型的群体间在生态上有显著分化,说明受平衡选择的基因与植物的适应性密切相关。 郭亚龙研究组揭示了植物里有大量的平衡选择位点存在,并且表明这些位点对植物的适应性有着关键作用。这一成果对于理解进化生物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人才计划”“微进化重大研究计划”及中国科学院“相关人才计划”支持。(高雅丽) 《中国科学报》 (2017-12-11 第5版 创新周刊).
  •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深海化能生态系统大型甲壳动物适应性研究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6-13
    • 近日,海洋所沙忠利研究团队在深海化能生态系统大型甲壳动物适应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基于“科学”号在冲绳热液和南海冷泉采集的柯氏潜铠虾Shinkaia crosnieri Baba and Williams, 1998为材料,揭示了大型甲壳动物适应不同深海化能生态微环境的分子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BMC Genomics(JCR 1区),程娇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   地球上绝大部分生态系统是利用光合作用来维持生命循环,但深海中存在着以化能合成为基础的生态系统。热液和冷泉为典型的深海化能合成生态系统,但二者成因和分布不同,环境特征也有较大差别。柯氏潜铠虾是少数在热液、冷泉区域均有分布的大型生物优势种,为研究深海化能生态系统中大型甲壳动物的适应性进化机制提供了理想材料。聚焦深海热液与冷泉生物群落对环境适应机制是否存在异同这一科学问题,科研人员以深海甲壳动物优势种柯氏潜铠虾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在热液和冷泉不同深海化能合成生态系统中的转录组差异,分析热液与冷泉个体编码基因序列,筛选了适应性相关的关键基因,初步揭示了柯氏潜铠虾适应不同深海化能生态环境的分子基础。   研究结果揭示,柯氏潜铠虾在适应热液、冷泉环境时不仅产生了基因表达上的差异,而且大量关键环境适应性相关基因受到了选择作用,主要表现在免疫应答、抗氧化与解毒等方面,推测柯氏潜铠虾可能是通过环境适应性相关关键基因的适应性进化及调节关键基因的表达模式来适应不同深海化能生态环境。此外,研究结果提示对于冷泉环境而言,柯氏潜铠虾在热液环境中受到的环境压力更大,这也与热液较冷泉环境更极端相一致。   深海化能生态系统是研究生命起源及适应性进化的重要场所。研究团队围绕深海大型生物如何适应化能生态系统这一科学问题,开展了大型甲壳动物优势种柯氏潜铠虾、阿尔文虾的简化基因组、比较转录组、蛋白修饰组和线粒体基因组分析,获得的一系列结果为深入研究深海化能生态系统大型甲壳动物的进化、适应机制及新基因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基础。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学”号高端用户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论文引用:   Jiao Cheng, Min Hui, Zhong-li Sha*.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reveals insights into deep-sea adaptations of the dominant species, Shinkaia crosnieri (Crustacea: Decapoda: Anomura), inhabiting both hydrothermal vents and cold seeps. BMC Genomics, 2019; 20: 388.   论文连接: https://bmcgenomics.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864-019-57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