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冷泉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与环境适应性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7-31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何毛贤团队在海马冷泉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及环境适应性方面取得进展,揭示了南海海马冷泉典型底栖生物遗传多样性及海马大偏顶蛤Gigantidas haimaensis 与佩氏鳃磷虫Branchipolynoe pettiboneae 寄生关系机制,相关成果相继发表在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海洋科学前沿》)和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微生物学前沿》)。

    海马冷泉是目前我国发现最大的深海冷泉生态系统,为研究南海深海生物生命起源与演化等科学问题提供了重要场所。但目前对海马冷泉生态系统中底栖生物的多样性特征、特殊生物学现象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和系统。

    研究团队利用ROV原位调查的方法对海马冷泉4个位点进行了底栖生物多样性调查,共发现12种大型底栖生物,隶属于5门12科。CLUSTER和NMDS分析表明,4个站位可明显分为贻贝床(Mussel bed community)与伴溢蛤床(Vesicomyid clams community)两种群落结构,其中贻贝床群落结构中底栖生物物种多样性明显高于伴溢蛤床。基于物种优势度值的结果,表明海马大偏顶蛤G. haimaensis、佩氏鳃磷虫B. pettiboneae、海马蛇尾Histampica haimaensis 分别为海马冷泉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中典型的底栖物种。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分析表明上述3种海马冷泉典型底栖生物表现出高单倍型低核苷酸多样性的特点。

    为进一步评估海马冷泉最典型的大型底栖生物海马大偏顶蛤的遗传多样性,利用ATP6、NAD4 及COI 3个线粒体基因及全基因组SNPs标记评估了其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特征。基于线粒体基因标记,H1和H2站位的海马大偏顶蛤未出现显著性的遗传分化,但基于全基因组SNPs 标记,两位点的海马大偏顶蛤体间却出现显著的遗传分化,并表现出遗传斑块(chaotic genetic patchiness ,CGP )现象。研究结果发表在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2022,9:920327)。

    在这些底栖物种中,佩氏鳃磷虫通常寄生在海马大偏顶蛤中,并被认为佩氏鳃磷虫通过寄生来适应深海极端环境,研究表明宿主共生微生物对宿主适应外界环境的应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寄生对于宿主的影响机制并未明确。

    研究团队比较了佩氏鳃磷虫寄生组(PA组)和未寄生对照组(NPA组)海马大偏顶蛤鳃基因表达和共生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佩氏鳃磷虫寄生导致了宿主海马大偏顶蛤鳃中共生微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但化能共生菌相对丰度显著升高,并引起宿主蛋白和脂类的合成代谢基因显著上调,而免疫、生长相关基因显著下调;相关性分析表明,宿主蛋白和脂质合成代谢基因的表达与化能自养共生菌的相对丰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即佩氏鳃磷虫的寄生通过提高宿主对营养需求,从而导致宿主化能共生菌相对丰度及营养合成代谢基因的显著提升,从而更有利于从宿主获得营养物质。研究结果发表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该研究较为全面地阐释了我国南海海马冷泉生态系统大型底栖生物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多样性及遗传多样性特征,并初步揭示了深海化能生态系统佩氏鳃鳞虫寄生对寄主深海贻贝的影响机制,为我国南海海马冷泉生态系统的开发与保护及冷泉底栖生物的环境适应性机制提供了新的科学数据和参考依据。

    南海海洋所博士研究生姚高友为第一作者,何毛贤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GML2019ZD0401),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2019B030302004)的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mars.2022.920327/full,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micb.2022.940766/abstract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cas.cn/news/kydt/202207/t20220729_6495503.html
相关报告
  • 《植物适应性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2-15
    • 本报讯 适应性是生物在变化多样的环境中生存所需的最基本能力,其中一个核心因素是遗传多样性的高低,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保证物种在变化多端的生态环境中生存繁衍的根本。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郭亚龙研究组在研究中首次提供了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开展植物平衡选择研究的案例,研究成果于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生物基因》(Genome Biology)上。 据了解,从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来看,各种自然选择的作用不同。正选择表现为固定某种有利变异的等位基因,负选择表现为清除新的稀有变异,平衡选择则表现为多种等位均具有一定的选择优势从而能共存。因此,在这3种自然选择中,只有平衡选择能保持并提高居群的遗传多样性。 目前,平衡选择在全基因组水平的研究仅在人类及大猩猩中已有一定进展,尚未见关于植物的类似研究报道,特别是平衡选择位点在植物进化中有何功能尚不清楚。 该研究通过对模式植物拟南芥与其近缘属荠属物种的全基因组水平研究发现,尽管在进化上拟南芥已经同荠属物种分开了800万年,但二者仍然有许多古老的平衡选择位点存在。进一步研究显示,具有不同单倍型的群体间在生态上有显著分化,说明受平衡选择的基因与植物的适应性密切相关。 郭亚龙研究组揭示了植物里有大量的平衡选择位点存在,并且表明这些位点对植物的适应性有着关键作用。这一成果对于理解进化生物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人才计划”“微进化重大研究计划”及中国科学院“相关人才计划”支持。(高雅丽) 《中国科学报》 (2017-12-11 第5版 创新周刊).
  • 《深海双壳贝类壳基质蛋白生物矿化功能的演化与环境适应特性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3-03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技术与遗传学科组何毛贤团队在海马冷泉深海贝类生物矿化机制研究中获得新进展。 相关成果"Proteomics of the shell matrix proteins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Am13 and AmKaSPI from the shell of Archivesica marissinica"(硕士研究生刘冬婷、林泳仪为共同第一作者,副研究员石禹为通讯作者)和"Proteomic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shell matrix proteins and the multifunctional Gh26 regulates biomineralization in the Gigantidas haimaensis" (硕士研究生刘冬婷、李沛霖为共同第一作者,副研究员石禹为通讯作者)近日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上正式发表。 处于海底极端环境的冷泉,深度超过550m,具有黑暗、低温、低pH、高压、富含锰、铁、锌、铜等重金属、高浓度的甲烷和硫化氢等众多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特征,实则却具有非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和环节动物门大约构成了冷泉区90%以上的生物种类,其中,有壳的大型底栖贝类的种类最多、分布最为广泛。深海海马偏顶蛤(Gigantidas haimaensis)和中国海伴溢蛤(Archivesica marissinica)是海马冷泉活动区的主要优势种之一。贝壳的形成是贝类生长发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物矿化有关,而生物矿化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少量的有机质如何调控无机离子有序沉积到固相,有机质中的壳基质蛋白(Shell matrix protein,SMP)被认为是调控这些结构形成的关键因素,因而研究SMP的特点、功能、调控作用对于了解贝壳生物矿化的原理有重要意义。以往SMPs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浅海软体动物,对深海贝类的SMP认知还非常有限。 研究团队揭示,海马大偏顶蛤的壳具有独特的六层结构,且珍珠层由整块的文石构成,这与浅海软体动物的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分析海马大偏顶蛤的贝壳,鉴定出231种SMPs。通过与13种浅海贝类的SMPs比对发现了两个保守的SMPs(SMP-1和Pif-like),暗示生物矿化功能的保守性。此外,研究还发现了一种特有的SMP命名为Gh26。体外结晶实验表明Gh26重组蛋白能同时与文石和方解石结合,抑制文石和方解石的结晶,起负调控作用。同时在文石结晶体系中高浓度的Gh26可以诱导方解石成核并抑制文石成核。揭示了Gh26在调节晶体形态上的多功能性。 中国海伴溢蛤的外壳由文石片或微颗粒聚成复杂的不规则结构,分半透明内壳与非透明外壳,均多层叠合。内壳层由文石针状垂直交错结构与粒状均质结构组成,且均质层中嵌有两层薄肌棱柱层。横截面显“菊花”样六角文石片堆叠,有黑洞和缝隙。外壳层为不同大小文石颗粒均质结构。在本研究中,鉴定出266种SMPs,并通过和13种浅海贝类SMPs的比较发现了两种核心的保守SMPs(AmSMP1和Pif-like),暗示了生物矿化功能的保守性。同时通过转录组和蛋白组序列比对,研究发现了一种特异性的SMP,命名为Am13,以及一种具有Kazal结构域的高度表达的SMP,命名为AmKaSPI。通过体外结晶实验发现Am13负调控方解石形成,正向调控文石形成,同时在高浓度下抑制文石晶体大小生长。AmKaSPI通过增强成核和聚集以及诱导CaCO3晶体的形态变化,积极调节方解石和文石的形成,同时能促进方解石形态变化,形成十字星形结构。这可能是SMP形成“菊花”状棱柱层的关键。 本研究揭示了两种深海贝类壳基质蛋白的组成,发现了保守性的核心SMP,解析了特异性SMP的矿化调控机制,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深海贝类的环境适应机制,深化对极端环境生物适应性的认知,填补深海生物极端环境适应的矿化理论空白,还为深海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及生物医学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技术储备,具有显著的科学与战略价值。 该研究得到了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提升项目、广东省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重大专项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的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 Dongting Liu#, Yongyi Lin#, Maoxian He,Yu Shi*, Proteomics of the shell matrix proteins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Am13 and AmKaSPI from the shell of Archivesica marissinic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25, 288: 138767. Dongting Liu#, Peilin Li#, Maoxian He,Yu Shi*, Proteomic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shell matrix proteins and the multifunctional Gh26 regulates biomineralization in the Gigantidas haimaen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25, 305: 140871. 文章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675600/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952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