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深海生物共生关系演化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3-14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研究中心联合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等机构,破译了深海热液索足蛤及共生菌的基因组,论证了深海双壳贝类共生关系的独立演化,进一步完善了深海无脊椎共生的理论体系。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BMC Biology》(IF=7.364)发表。

    深海黑暗无光,缺乏光和营养,双壳贝类等深海无脊椎动物通过与化能合成细菌建立共生关系获取化能营养,从而适应环境并形成了深海繁茂的动物群落。双壳贝类共生方式多样,包括从外共生到内共生等诸多共生表型,但其多样共生表型的演化过程还不清楚。该研究补充了共生演化早期阶段代表类群——索足蛤的基因组,并比较了具不同共生方式的双壳贝类基因组。

    研究人员在深海热液采集得到索足蛤科的物种大裂蛤(Conchocele bisecta)。研究发现共生菌分布于大裂蛤鳃含菌细胞外,属于外共生。优势共生菌与贻贝、海绵等生物的共生菌亲缘关系较近,都属硫球菌科。与已发表的共生系统相似,大裂蛤共生菌与宿主基因组呈现出明显的营养互补和免疫互作潜力,而基因家族的扩张收缩事件则能够体现出不同共生系统表型上的差异。

    在内共生系统中,气体的跨膜转运能帮助细胞内的共生菌获得化能合成底物,相关基因家族常常表现为扩张。在大裂蛤中,共生菌分布于细胞外,相应的,在大裂蛤基因组中没有观察到气体转运基因家族的扩张现象。与内共生贝类相比,大裂蛤基因组表现出噬菌功能相关基因家族的大规模扩张,且扩张的基因拷贝在鳃组织特异高表达,这与大裂蛤主要依赖鳃部细胞吞噬共生菌获取营养的现象不谋而合。快速的共生菌消化能力也为外共生的表型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即细胞内的细菌总是被快速消化而导致细胞内少见活菌的“外共生”的表型。此外,为了适应与共生菌的共存生活,参比贝类的基因组都体现出抗凋亡、抗LPS等进化特征,但不同贝类发生进化的通路又明显不同。

    以上结果表明,双壳贝类与共生菌彼此适应、协同演化的过程中,基因通路发生了随机进化,形成了不同共生表型。但“万变不离其宗”,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都形成了基于营养物质交换的共生现象,体现出双壳贝类共生关系的独立演化过程。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郭扬博士、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孟令凤和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王敏晓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范广益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海所李超伦研究员和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刘姗姗院长为通讯作者。

    文章信息:Yang Guo, Lingfeng Meng, Minxiao Wang, Zhaoshan Zhong, Denghui Li, Yaolei Zhang, Hanbo Li, Huan Zhang, Inge Seim, Yuli Li, Aijun Jiang, Qianyue Ji, Xiaoshan Su, Jianwei Chen, Guangyi Fan, Chaolun Li, Shanshan Liu. Hologenome analysis reveals independent evolution to chemosymbiosis by deep-sea bivalves. BMC Biol. 2023.21,51.

    https://doi.org/10.1186/s12915-023-01551-z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303/t20230313_6696494.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胸孔亚派蟹类系统演化研究方面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5-10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沙忠利课题组在胸孔亚派蟹类系统演化方面获得新进展。研究首次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揭示了胸孔亚派四总科的系统进化关系,相关成果发表在JCR一区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上。 胸孔亚派(Thoracotremata)隶属于甲壳纲(Crustacean)十足目(Decapoda)短尾派(Brachyura),是蟹类中分化程度最高的类群。胸孔亚派涵盖4总科18科共1248个物种,其中沙蟹和方蟹营自由生活,角眼沙蟹被认为是跑得最快的无脊椎动物,豆蟹与软体、多毛、棘皮等无脊椎动物共生,珊隐蟹与珊瑚共生。该类群种类繁多,生活方式多样,进化关系复杂,一直是系统发生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对胸孔亚派的系统演化关系进行有效阐释,对研究其生物多样性,起源演化,生物地理学等具有重要价值。然而该研究发表前,国际上尚无对豆蟹和珊隐蟹总科线粒体基因组的报道。 研究获得了沙蟹、方蟹、豆蟹和珊隐蟹总科共12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在豆蟹和珊隐蟹总科中发现了新的线粒体基因重排模式,并重建了基因重排的进化过程,提出了基因重排与胸孔亚派物种生活方式有关的新观点。研究还首次阐明了豆蟹和珊隐蟹总科的系统进化地位,豆蟹总科形成单系群,位于进化树最基部位置;珊隐蟹总科与沙蟹总科的一支聚为姐妹群,位于较进化的位置。因此,研究提示共生生活方式或许是胸孔亚派的一个祖征,这种生活方式在珊隐蟹中得以保留。研究进一步阐释了沙蟹和方蟹总科内部科的系统进化关系,并建议将沙蟹总科大眼蟹科Macrophthalmidae的霍氏三强蟹Tritodynamia horvathi归入方蟹总科弓蟹科Varunidae。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相关人才计划,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及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资助。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孙邵娥博士为文章第一作者,沙忠利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 Sun, S., Jiang, W., Yuan, Z., Sha, Z., 2022. Mitogenomes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Thoracotremata (Brachyura: Eubrachyura) Front. Mar. Sci. 9:848203. https://doi.org/10.3389/fmars.2022.848203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多岛屿绕岛环流理论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3-29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胡石建研究团队在绕岛环流理论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得到了三岛屿绕岛理论解析解,并成功应用于印尼贯穿流流量估计,相关成果在JCR一区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杂志(IF:5.247)发表。 绕岛环流理论由澳大利亚物理海洋学家J. Stuart Godfrey提出(Godfrey, 1989),其理论核心是在Sverdrup关系的风生环流基础上同时考虑沿着岛屿(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海岸对压强梯度的积分必须为零这一限定条件。Godfrey(1989)同时借鉴了Stommel(1948)和Munk(1950)的研究方法而考虑了摩擦边界层。Godfrey的绕岛环流理论成功应用于印尼贯穿流的研究中,成为印尼贯穿流研究领域的经典理论工具而被反复使用。但是,由于Godfrey的绕岛环流理论进行了大量简化,基于原始绕岛环流估算的印尼贯穿流流量与实际观测值存在显著偏差,前人就如何改进Godfrey绕岛环流理论进行了大量探索。 改进Godfrey绕岛环流理论的一个方向是考虑更接近真实地形的岛屿分布和更复杂的摩擦效应。胡石建研究团队在Wajsowicz (1993)、Pedlosky et al. (1997)、Lian et al. (2017)和Yang et al. (2020)等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上,考虑了三岛屿情形的海陆分布,设计了多种具有不同岛屿分布的理想化地形,采用了相应地形条件下的侧向摩擦和底摩擦,推导得到了穿过岛屿间海峡的流函数和流量解析解。相比于前人的研究,三岛屿海陆分布显然更接近真实的印尼海域情形,同时可以考虑北太平洋风场的影响和更为复杂的摩擦效应。 团队基于所得到的三岛屿绕岛环流解析解,估算了印尼贯穿流的体积输运并与INSTANT观测、MITF等观测时间序列以及前人的理论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三岛屿绕岛环流理论可以很好地再现印尼贯穿流体积输运的平均值和年际变化,相较于原始的Godfrey绕岛环流理论具有明显的进步。研究团队进一步基于该解析解开展了敏感性试验,研究了岛屿分布、海峡通道尺寸、摩擦边界层厚度等因素变化对多岛屿绕岛环流框架下印尼贯穿流输运估计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研究团队在三岛屿绕岛环流理论研究方面的进展对印尼贯穿流和印太跨海盆相互作用相关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中国科学院海洋所与山东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史万里为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研究员胡石建为论文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创新交叉团队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论文信息:Shi, W., S. Hu*, and H. Ma (2023), The island rule with multi-island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Indonesian Throughflow,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10, 1145506, doi:10.3389/fmars.2023.1145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