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研究人员将数万个人工大脑突触放在一块芯片上》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 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0-06-18
  • 据外媒Neowin报道,来自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人员展示了一种新颖的电子装置的记忆电阻器(Memristor)设计,它可以模仿大脑的神经架构来处理信息。从本质上讲,麻省理工学院的“芯片上的大脑”比一张纸屑还小,但却容纳了数以万计的硅基元件(称为忆阻元件),这些元件可以模仿人脑中的信息传输突触。这种“芯片上的大脑”是神经形态设备大家族的一部分,它从大脑的神经突触中获得灵感,以执行复杂的计算任务。

    现有的记忆电阻器设计在电压刺激大量离子从一个电极流向另一个电极--一个大的传导通道的情况下工作良好。但这些设计在较薄的传导通道中缺乏可靠性。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团队在工作中解决了这一特殊领域的问题。为了开发这种新颖的设计,他们从冶金学中借用了一个关键概念,基本上是指合金与其组成金属相比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

    受此启发,研究人员将银与铜结合在一起,制成膜电阻的正电极,并使用硅制成其负电极。这种巧妙的设计选择使得离子能够沿着薄的传导通道进行一致而可靠的传输。“他们将两个电极夹在非晶硅介质周围。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图案化了一个毫米见方的硅芯片,其中有数以万计的忆阻元件。”

    在神经变形装置准备好后,研究人员用它来“记忆和重现”美国队长盾牌的灰度图像。为此,他们将图像中的每个像素等同于芯片中对应的忆阻元件,然后调制每个忆阻元件的电导,其强度与对应像素中的颜色相对。

    在这项测试中,与其他材料制成的芯片相比,神经形态芯片的表现更好。他们还对其进行了图像处理任务。然而,该器件再次能够超越竞争性的记忆电阻器设计,可靠而有效地锐化和模糊了麻省理工学院基利安庭院(Killian Court)的图像。

    该团队的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相关报告
  • 《工程师们把成千上万的人工大脑突触放在一个芯片上》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20-06-16
    • 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师们设计了一种“大脑芯片”,比一块五彩纸屑还要小,它是由成千上万个被称为忆阻器的人工大脑突触组成的。忆阻器是一种硅基组件,模仿人类大脑中信息传递的突触。 研究人员借鉴了冶金原理,用银、铜和硅的合金制造了每个忆阻器。当他们让芯片完成几个视觉任务时,芯片能够“记住”存储的图像并多次复制它们,与现有的纯元素忆阻器设计相比,这些版本更清晰、更干净。 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今天的《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展示了一种很有前途的新型神经形态器件忆阻器设计——这种电子器件基于一种新型电路,以模仿大脑神经结构的方式处理信息。这种受大脑启发的电路可以被植入小型便携式设备中,执行只有今天的超级计算机才能处理的复杂计算任务。 到目前为止,人工突触网络是以软件的形式存在的。我们正试图为便携式人工智能系统构建真正的神经网络硬件,”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副教授Jeehwan Kim表示。“想象一下,将一个神经形态装置连接到你车上的摄像头,让它识别灯光和物体并立即做出决定,而无需连接到互联网。我们希望使用节能的忆阻器来现场实时地完成这些任务。” 流浪的离子 忆阻器,或记忆晶体管,是神经形态计算的基本元素。在神经形态器件中,忆阻器将充当电路中的晶体管,尽管它的工作方式更类似于大脑突触——两个神经元的连接点。突触从一个神经元接收到离子形式的信号,然后向下一个神经元发送相应的信号。 传统电路中的晶体管通过在0和1这两个值中的一个之间切换来传输信息,并且只有当它接收到的电流信号具有一定强度时才这样做。相比之下,记忆电阻器会沿梯度工作,就像大脑中的突触一样。它产生的信号会根据它接收到的信号的强度而变化。这将使单个忆阻器具有多个值,因此比二元晶体管执行范围更广的操作。 和大脑突触一样,忆电阻器也能够“记住”与给定电流强度相关的值,并在下一次接收到类似电流时产生完全相同的信号。这可以确保一个复杂方程的答案或物体的视觉分类是可靠的——这一壮举通常涉及多个晶体管和电容器。 最终,科学家们设想记忆电阻器将比传统晶体管需要更小的芯片面积,使功能强大的便携式计算设备不依赖超级计算机,甚至不连接互联网。 然而,现有的忆阻器设计在性能上是有限的。一个单忆阻器是由一个正电极和一个负电极组成,由一个“开关介质”或电极之间的空间隔开。当一个电极被施加电压时,离子从该电极流过介质,形成一个“传导通道”到另一个电极。接收到的离子构成了记忆电阻器通过电路传输的电信号。离子通道的大小(以及忆阻器最终产生的信号)应与刺激电压的强度成正比。 Kim说,现有的记忆阻电阻器设计在电压刺激一个大的传导通道或者从一个电极到另一个电极的大量离子流动的情况下工作得很好。但是当忆阻器需要通过更薄的传导通道产生更微妙的信号时,这些设计就不那么可靠了。 传导通道越薄,从一个电极到另一个电极的离子流动越轻,单个离子就越难保持在一起。相反,他们倾向于离开群体,在媒介中解散。因此,在一定的小范围电流刺激下,接收电极很难可靠地捕获相同数量的离子,从而传输相同的信号。 借用冶金 金和他的同事们通过借鉴冶金学的一项技术找到了绕过这一限制的方法。冶金学是将金属熔合成合金并研究其综合性能的科学。 金说:“传统上,冶金学家试图在大块基质中加入不同的原子来强化材料,我们想,为什么不调整忆阻器中的原子相互作用,加入一些合金元素来控制介质中离子的运动。” 工程师通常使用银作为忆阻器正极的材料。金的研究小组查阅了文献,寻找一种可以与银结合的元素,有效地将银离子结合在一起,同时使银离子快速流经另一个电极。 研究小组认为铜是理想的合金元素,因为它能与银和硅结合。 金说:“它起到了桥梁的作用,稳定了银硅界面。” 为了用他们的新合金制造忆阻器,研究小组首先用硅制造了一个负极,然后通过沉积少量铜制造了一个正极,接着是一层银。他们把两个电极夹在非晶硅介质周围。就这样,他们用成千上万的忆阻器制成了一毫米见方的硅芯片。 作为芯片的第一次测试,他们重现了美国队长盾的灰色图像。他们将图像中的每个像素等同于芯片中相应的忆阻器。然后,他们调整了每个记忆电阻的电导,这些电导的强度与相应像素的颜色有关。 与其他材料制成的芯片相比,该芯片能产生同样清晰的盾牌图像,并能“记住”图像并多次复制。 研究小组还对芯片进行了图像处理,对记忆电阻编程以改变图像,在这个MIT的Killian Court案例中,采用了几种特定的方式,包括锐化和模糊原始图像。同样,他们的设计比现有的忆阻器设计更可靠地产生了重新编程的图像。 “我们使用人工突触来做真正的推理测试,”Kim说。“我们希望进一步发展这项技术,使其拥有更大规模的阵列来完成图像识别任务。有一天,你可能可以携带人工大脑来完成这些任务,而不需要连接到超级计算机、互联网或云。” 这项研究的部分资金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支持委员会基金、麻省理工学院- ibm沃森人工智能实验室、三星全球研究实验室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 《在芯片上实现光诱超导性》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11-15
    • 德国汉堡马克斯普朗克物质结构与动力学研究所(MPSD)的研究人员介绍,用激光束开启超导性能可以集成在芯片上,开辟了一条通往光电应用的道路。 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通讯》上,并且光激发K3C60的电响应不是线性的,即样品的电阻取决于施加的电流。这是超导电性的一个关键特征,验证了之前的一些观察结果,并为K3C60薄膜的物理学提供了新的信息和观点。 对材料进行光学操纵以在高温下产生超导电性是MPSD的一个关键研究重点。到目前为止,这种策略已经在几种量子材料中取得了成功,包括铜酸盐、k-(ET)2-X和K3C60。在这些材料的光驱动态的先前研究中,已经观察到增强的电相干性和消失的电阻。 在这项研究中,来自 Cavalleri 小组的研究人员部署了片上非线性太赫兹光谱,以开拓皮秒传输测量领域(皮秒是万亿分之一秒)。他们将 K3C60 薄膜连接到具有共面波导的光电导开关。 他们使用可见激光脉冲触发开关,通过材料发送持续仅一皮秒的强电流脉冲。电流脉冲以光速的一半穿过固体后,到达另一个开关,该开关作为探测器,揭示了重要信息,如超导电性的特征电信号。 通过同时将K3C60薄膜暴露于中红外光下,研究人员能够观察到光激发材料中的非线性电流变化。这种所谓的临界电流行为和迈斯纳效应是超导体的两个关键特征。然而,到目前为止,两者都没有被测量过,这使得在激发的固体中演示临界电流行为尤为重要。此外,该团队发现,K3C60的光驱动状态类似于所谓的颗粒超导体,由弱连接的超导岛组成。 MPSD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在皮秒尺度上进行此类测量,其芯片上的设置是在内部设计和构建的。“我们开发了一种技术平台,非常适合探测非平衡状态下的非线性输运现象,如非线性和反常霍尔效应、安德列夫反射等,”主要作者、卡瓦列里小组的科学家王怡琳说。此外,非平衡超导与光电子平台的整合可能会导致基于这种效应的新器件。 安德烈·卡瓦列里(Andrea Cavalleri)是该研究小组的创始人,目前担任该小组的负责人,他补充道:“这项工作突显了汉堡MPSD的科技发展,在那里,新的实验方法不断被开发出来,以实现新的科学理解。我们一直在研究超快电输运方法近十年,现在能够研究非平衡材料中的许多新现象,并有可能在技术上带来持久的变化。” 测量设置,其中中红外和可见光束聚焦在光电器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