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在氢燃料电池CO中毒去除研究取得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6-03
  •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以氢气为燃料的新能源清洁动力汽车,具有“零”排放、能量转化效率高的显著优势,是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然而现阶段,制约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和普及的关键难题之一就是氢燃料电池的CO中毒问题。  

    针对该关键性科学难题,在“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等的支持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路军岭、韦世强及杨金龙等研究组联合攻关,利用原子层沉积技术,首次在SiO2担载的Pt金属纳米颗粒表面精准构筑出单原子分散的Fe1(OH)x物种,制备出一种新型的Fe1(OH)x-Pt界面催化剂,实现了在-75°C至110°C的超宽温度区间内100%的选择性CO去除,突破了现有CO氧化反应中催化剂工作温度高和温区窄的两大瓶颈限制。该工作中,研究人员通过原位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谱分析,证实在CO氧化反应气氛中Fe1(OH)x物种的结构是Fe1(OH)3。并通过理论计算,进一步确定了Fe1(OH)3在Pt表面上的空间构型,深入揭示了其催化反应机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Nature)期刊上。  

    该研究工作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心脏”提供了一种全方位的有效保护手段,解决了在各种极端气候条件下频繁冷启动和连续运行期间的CO中毒问题,为该类汽车的未来推广扫清了重大障碍。

相关报告
  • 《我国科学家取得全固态锂电池研究新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02
    • 想象一下,如果手机电池不仅更安全、体积更小,而且充电一次可以用更久,那该多好!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全固态锂电池领域取得新的突破,有望让电子设备小型化、长续航的梦想成为现实。这一成果7月31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能源》发表。 手机、电脑和其它电子设备中使用的锂离子电池,大多都是通过液体电解质来储存和释放能量。现在,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一种新型电池——全固态锂电池。这种电池使用固态电解质,而不是液体,这使得它们更安全,不会像液体电解质那样容易泄漏或起火。 虽然全固态锂电池听起来很理想,但在研发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是电池正极内部的不同材料在化学和物理性质上很难完美匹配,产生多种界面问题进而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和使用寿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研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材料——均质化正极材料(锂钛锗磷硫硒)。
  • 《我国科学家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18
    •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以其制备简单、成本低和效率高的优势在新型光伏技术领域迅速崛起。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按照器件结构可分为正式和反式两种结构,相比于正式结构,反式结构器件因制备工艺更加简单、可低温成膜、无明显回滞效应、适合与传统太阳能电池(硅基电池、铜铟镓硒等)结合制备叠层器件等优点,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关注。但仍然存在开路电压与理论值差距较大、光电转换效率仍然偏低等应用瓶颈。 在纳米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5CB932200,钙钛矿型太阳电池的基础研究)的支持下,北京大学朱瑞研究员、龚旗煌院士与合作者展开研究,针对反式结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光电转换效率上存在的瓶颈,提出了“胍盐辅助二次生长”方法,开创性地实现了钙钛矿薄膜半导体特性的调控,显著降低了器件中非辐射复合的能量损失,在提升器件开路电压方面取得了突破,首次在反式结构器件中获得了超过1.21V的高开路电压(材料带隙宽度~1.6eV)。同时,在不损失光电流和填充因子等性能参数的情况下,显著提高了反式结构钙钛矿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实验室最高效率达到21.51%。经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认证,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高达20.90%,是目前反式结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效率的最高记录。该结果为提升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效率、推进该类新型光伏器件的应用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可进一步拓展到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以及钙钛矿发光器件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和商业价值。相关成果6月29日在线发表在《科学》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