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在氢燃料电池CO中毒去除研究取得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6-03
  •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以氢气为燃料的新能源清洁动力汽车,具有“零”排放、能量转化效率高的显著优势,是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然而现阶段,制约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和普及的关键难题之一就是氢燃料电池的CO中毒问题。  

    针对该关键性科学难题,在“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等的支持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路军岭、韦世强及杨金龙等研究组联合攻关,利用原子层沉积技术,首次在SiO2担载的Pt金属纳米颗粒表面精准构筑出单原子分散的Fe1(OH)x物种,制备出一种新型的Fe1(OH)x-Pt界面催化剂,实现了在-75°C至110°C的超宽温度区间内100%的选择性CO去除,突破了现有CO氧化反应中催化剂工作温度高和温区窄的两大瓶颈限制。该工作中,研究人员通过原位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谱分析,证实在CO氧化反应气氛中Fe1(OH)x物种的结构是Fe1(OH)3。并通过理论计算,进一步确定了Fe1(OH)3在Pt表面上的空间构型,深入揭示了其催化反应机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Nature)期刊上。  

    该研究工作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心脏”提供了一种全方位的有效保护手段,解决了在各种极端气候条件下频繁冷启动和连续运行期间的CO中毒问题,为该类汽车的未来推广扫清了重大障碍。

相关报告
  • 《我国科学家取得全固态锂电池研究新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02
    • 想象一下,如果手机电池不仅更安全、体积更小,而且充电一次可以用更久,那该多好!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全固态锂电池领域取得新的突破,有望让电子设备小型化、长续航的梦想成为现实。这一成果7月31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能源》发表。 手机、电脑和其它电子设备中使用的锂离子电池,大多都是通过液体电解质来储存和释放能量。现在,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一种新型电池——全固态锂电池。这种电池使用固态电解质,而不是液体,这使得它们更安全,不会像液体电解质那样容易泄漏或起火。 虽然全固态锂电池听起来很理想,但在研发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是电池正极内部的不同材料在化学和物理性质上很难完美匹配,产生多种界面问题进而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和使用寿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研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材料——均质化正极材料(锂钛锗磷硫硒)。
  • 《氢燃料电池发展迎新挑战与突破:科学家聚焦阳离子污染问题》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7-17
    • 氢燃料电池作为绿色能源领域的“潜力股”,有望取代内燃机,在长途卡车、叉车等重型车辆领域大展身手。其独特之处在于,并非通过燃烧燃料产生能量,而是借助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电能,且整个过程零二氧化碳排放。 不过,氢燃料电池在运行中面临着一个棘手问题——易受微小带正电金属颗粒(金属阳离子)污染,进而导致性能下降。多伦多城市大学化学工程师李忠赫(ChungHyuk Lee)指出,这些颗粒来源广泛,氢气杂质、电池金属部件降解,甚至空气都可能是“元凶”,堪称燃料电池的“坏消息”。它们会在电池催化剂层积聚,阻碍化学反应。 为深入探究阳离子在燃料电池中的具体行为,李忠赫及其团队在燃料电池中添加钴离子,借助萨斯喀彻温大学加拿大光源(CLS)的超亮光,追踪其在简化版燃料电池中的运动轨迹。相关研究发表于《电化学学会杂志》。 李忠赫表示,CLS的BioXAS光束线对实验起着关键作用,由于阳离子移动速度极快,只有该设备能及时记录其运动。团队利用在CLS收集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预测不同条件下阳离子在真实电池中的移动距离与速度。 研究发现,阳离子在燃料电池常见的潮湿环境中移动尤为活跃,增加了控制污染物的难度。它们易卡在薄而“扭曲”的催化剂层中,干扰发电反应。 2023年CLS早期职业研究员卓越奖获得者李忠赫称,深入了解阳离子污染物在燃料电池中的行为,有助于科学家开发新材料与运行电池的新方法,减少或清除污染,让下一代燃料电池寿命更长、效率更高。他强调:“需探索能让阳离子远离催化剂的材料或操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