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取得全固态锂电池研究新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02
  • 想象一下,如果手机电池不仅更安全、体积更小,而且充电一次可以用更久,那该多好!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全固态锂电池领域取得新的突破,有望让电子设备小型化、长续航的梦想成为现实。这一成果7月31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能源》发表。

    手机、电脑和其它电子设备中使用的锂离子电池,大多都是通过液体电解质来储存和释放能量。现在,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一种新型电池——全固态锂电池。这种电池使用固态电解质,而不是液体,这使得它们更安全,不会像液体电解质那样容易泄漏或起火。

    虽然全固态锂电池听起来很理想,但在研发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是电池正极内部的不同材料在化学和物理性质上很难完美匹配,产生多种界面问题进而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和使用寿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研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材料——均质化正极材料(锂钛锗磷硫硒)。

  • 原文来源:https://www.cnenergynews.cn/kejizhuangbei/2024/08/01/detail_20240801170393.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大全固态电池新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7-02
    • 7月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马骋教授开发了一种用于全固态电池的新型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其原材料成本仅14.42美元每公斤,不到其它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原材料成本的8%。 该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 全固态电池有望克服锂离子电池难以兼顾续航和安全性的瓶颈,从而突破目前电池技术的玻璃天花板。固态电解质是成功构筑全固态电池的关键,性能优异的硫化物则被普遍认为最有希望实现全固态电池的实际应用。 “日本丰田、韩国三星等知名企业,都在过去的十几年内对此类材料进行了大量的研发投入。”马骋说,但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成本普遍超过195美元每公斤,远高于实现商业化所需要的50美元每公斤。 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合成需要使用大量昂贵的硫化锂(不低于650美元每公斤)。在此次研究中,马骋开发了一种不以硫化锂作为原料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氧硫化磷锂,该原材料成本仅14.42美元每公斤,具有很强的成本竞争力。
  • 《我国科学家在氢燃料电池CO中毒去除研究取得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6-03
    •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以氢气为燃料的新能源清洁动力汽车,具有“零”排放、能量转化效率高的显著优势,是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然而现阶段,制约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和普及的关键难题之一就是氢燃料电池的CO中毒问题。   针对该关键性科学难题,在“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等的支持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路军岭、韦世强及杨金龙等研究组联合攻关,利用原子层沉积技术,首次在SiO2担载的Pt金属纳米颗粒表面精准构筑出单原子分散的Fe1(OH)x物种,制备出一种新型的Fe1(OH)x-Pt界面催化剂,实现了在-75°C至110°C的超宽温度区间内100%的选择性CO去除,突破了现有CO氧化反应中催化剂工作温度高和温区窄的两大瓶颈限制。该工作中,研究人员通过原位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谱分析,证实在CO氧化反应气氛中Fe1(OH)x物种的结构是Fe1(OH)3。并通过理论计算,进一步确定了Fe1(OH)3在Pt表面上的空间构型,深入揭示了其催化反应机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Nature)期刊上。   该研究工作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心脏”提供了一种全方位的有效保护手段,解决了在各种极端气候条件下频繁冷启动和连续运行期间的CO中毒问题,为该类汽车的未来推广扫清了重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