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最贴近中国市场的机器人》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 杨芳
  • 发布时间:2015-09-09
  • 引言:中国机器人市场空间虽然巨大,但是这块大蛋糕的70%却是被外企所占领,尤其是机器人四大巨头 — — — — ABB、发那科、安川、KUKA,基本上占领了超过50%的国内市场。面对这种情况,国内机器人企业要如何才能切下这块大蛋糕呢?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已连续两年居全球第一,且增速是全球平均增速的两倍但这块大蛋糕却有七成被海外供应商分食。ABB、发那科、安川、KUKA,机器人行业的这四大外资家族就占据了超过50%的国内市场。中国机器人企业如何才能切下最大块的蛋糕,并摘下工业机器人这颗"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   做贴近中国市场的工业机器人,是记者实地采访调研了数家机器人企业后获得的一致答案。   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哈尔滨博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售卖石化化工后处理成套设备的企业,他们曾经需要一种自动码垛机器人找到ABB想按需定制。   "ABB不肯给我们定做,说是低端产品......

相关报告
  • 《工业机器人巨头群雄逐鹿,谁能称霸中国市场?》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战略政策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8-03-19
    • 智能制造时代的来临,不论从需求面、供给面,或是投资人的立场,都在显示产业对自动化发展的需求,其中工业型机器人更是构建智慧制造的重要一环。   根据IFR(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最新数据统计,2016年全球工业型机器人销量约29.4万台,相较于2015年成长15%;预计2017年将增加18%,总销量达34.6万台,而2020年预估销售量约52万台,为2015年产量逾两倍之多。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各大工业机器人厂家纷纷扩厂或新设产线,期望借由提升产能以因应屡创新高的销售需求。而作为工业机器人行业的领头羊,库卡、安川、ABB、发那科等老牌大厂早已做好规划,欲占得先机。   德国库卡将于2018年初启用上海第二期厂房,并规划2019年前于广东建厂,届时将能就整体产能提升现有四倍,抢攻汽车及电子产业。   日本安川电机2017年中旬重组中国大陆第一、第二及第三工厂,并于欧洲投资2,500万欧元,希望借此缩短供应链及交期,拓展欧洲市场。   ABB在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继珠海之后,建立青岛、重庆机器人应用中心,提升销售和在地服务的水准。   日本发那科则投资630亿日圆在现有的筑波工厂邻近地区兴建新厂,预计2018年中可投产,初期月产能估计可达2,000台的规模。   除四大家族之外,国内的一些公司也已为快速扩张的市场做好了准备,埃斯顿2016年通过定增融资9.5亿元,用于机器人智能制造系统研发和产业化、机器人智能化工厂升级改造等项目。2017年6月,新时达则以4.05亿元收购了以研发、制造及销售伺服驱动器及其他运动控制系统产品起家的之山智控,贯通了智能制造装备领域控制层、驱动层、执行层、设备层、工程应用等各个物理层,打造“核心部件—本体—应用—信息化”的完整产业链发展格局。此外,科大智能则相继收购了永乾机电、华晓精密及冠致自动化,完成了“智能移载机械臂(手)—AGV(脚)—柔性生产线(身)”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布局。
  • 《IDC:2018-2022中国机器人市场预测数据》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19-06-17
    • IDC 全球机器人研究发布的《中国机器人市场预测,2018-2022》(China Robotics Market Forecast, 2018-2022)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机器人市场持续高速增长,2017-2022年复合年增长率(CAGR)达到26.9%。2022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805.2亿美元,全球占比高达38.3%。这项研究报告所提供的2017至2022年中国机器人市场预测数据,涵盖了中国全部20个行业类别、60多类主要场景。 该预测数据包括终端用户在机器人本体以及相关的硬件、软件、以及咨询和系统集成服务方面的总支出。    除了按行业和应用场景提供详尽的预测数据外,该报告还就过去一年中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动态以及重大事件、影响中国机器人市场未来五年发展的三大首要驱动因素、两大潜在阻力进行了详细梳理和分析, 做出了IDC解读, 并对中国市场机器人生态系统的相关厂商提出了三大建议。    IDC全球机器人及亚太制造业研究总监张敬兵博士指出: “经过过去几年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中国机器人终端用户变得越来越成熟,对厂商、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这对于许多机器人厂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来说, 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何采取以客户为中心的方法,了解最终用户的真正需求和痛点,并提供具有商业价值的解决方案,将是未来三年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