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巨头群雄逐鹿,谁能称霸中国市场?》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战略政策
  • 编译者: 杨芳
  • 发布时间:2018-03-19
  • 智能制造时代的来临,不论从需求面、供给面,或是投资人的立场,都在显示产业对自动化发展的需求,其中工业型机器人更是构建智慧制造的重要一环。

      根据IFR(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最新数据统计,2016年全球工业型机器人销量约29.4万台,相较于2015年成长15%;预计2017年将增加18%,总销量达34.6万台,而2020年预估销售量约52万台,为2015年产量逾两倍之多。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各大工业机器人厂家纷纷扩厂或新设产线,期望借由提升产能以因应屡创新高的销售需求。而作为工业机器人行业的领头羊,库卡、安川、ABB、发那科等老牌大厂早已做好规划,欲占得先机。

      德国库卡将于2018年初启用上海第二期厂房,并规划2019年前于广东建厂,届时将能就整体产能提升现有四倍,抢攻汽车及电子产业。

      日本安川电机2017年中旬重组中国大陆第一、第二及第三工厂,并于欧洲投资2,500万欧元,希望借此缩短供应链及交期,拓展欧洲市场。

      ABB在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继珠海之后,建立青岛、重庆机器人应用中心,提升销售和在地服务的水准。

      日本发那科则投资630亿日圆在现有的筑波工厂邻近地区兴建新厂,预计2018年中可投产,初期月产能估计可达2,000台的规模。

      除四大家族之外,国内的一些公司也已为快速扩张的市场做好了准备,埃斯顿2016年通过定增融资9.5亿元,用于机器人智能制造系统研发和产业化、机器人智能化工厂升级改造等项目。2017年6月,新时达则以4.05亿元收购了以研发、制造及销售伺服驱动器及其他运动控制系统产品起家的之山智控,贯通了智能制造装备领域控制层、驱动层、执行层、设备层、工程应用等各个物理层,打造“核心部件—本体—应用—信息化”的完整产业链发展格局。此外,科大智能则相继收购了永乾机电、华晓精密及冠致自动化,完成了“智能移载机械臂(手)—AGV(脚)—柔性生产线(身)”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布局。

相关报告
  •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足 细分领域或是投资机会》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6-11-21
    • 机器人技术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中期,主要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从全球范围来看,工业机器人产业方兴未艾,规模相对小,大部分应用集中在汽车和电子等特定行业,正在向智能化、模块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足 细分领域或是投资机会   众所周知,全球工业机器人当前形成了日本发那科、安川电机、德国kuka、瑞士abb四大家族,这几家企业占据了全球机器人行业一半市场,更是牢牢把握着中国市场。   近年来,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成倍增长,“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施行,企业生产制造模式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工业机器人行业迎来产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因而,此次安川电机增资也意在抢占更多的中国市场。那么,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我国机器人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是怎样的呢?   中投顾问在《2017-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简称《预测报告》)中给出了答案。   行业销售情况分析   《预测报告》认为:需求旺盛,促使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迅速增长。2001年,我国的工业机器人销量只有700台,到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飞速增长至6.6万台,比2014年的5.71万台增长了56%,年均增速达50%。2013年,我国的工业机器人销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机器人产销国。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总销量为24.7万台,我国的工业机器人销量占全球总销量的26.7%,超过了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一。预计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销量将增长至19.17万台。   行业存量情况分析   从全球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分布来看,2013年48%工业机器人存量集中在日本、美国、德国、韩国和中国,存量占比分别为23%、14%、12%、12%、10%。预计至2018年,全球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上升,但格局不会发生较大变动。   我国近年工业机器人保有量逐年累积。2001年,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只有1630台。截止到2014年,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增长至18.9万台,平均增速达45%。我国未来工业机器人的行业需求将会持续增加,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产业投资机会分析   从工业机器人投资机会看,一是运动控制器市场,中国中大型企业及跨国公司的市场较成熟,中国这个市场整体规模约70亿元,未来几年每年会有11%的增速。二是系统集成商投资机会,整机占三分之一市场,三分之二在软件系统集成市场。   中国系统集成商在产业链条中较多,已经成为“红海”。价格竞争使毛利下降,未来系统集成行业将会面临一波洗牌。投资机会可以从两个方面看,首先是中大型规模的企业存在向上游关键零部件涉足的机会,形成产业链垂直整合;其次从单一机械人工作站到制造业产线的机器人改造解决方案。   另外,《预测报告》显示,因为每个行业工业机器人的非标化产品太多,成本控制是现在一个瓶颈,未来如何在潜力较大的行业加大需求挖掘力度,在细分领域做大做强也是投资机会。
  • 《浅谈国产AGV逐鹿国际市场的喜与忧》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8-09-20
    • 在国内AGV市场打得一片火热之际,有一批企业已经成功的将生意做到了国外,海外项目的接连落地让我们看到了国产AGV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正在逐步提升,但欣喜之余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海外市场的开扩并没有那么简单。今天,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国产AGV逐鹿国际市场的喜与忧。 国产AGV最早出口海外可以追溯到2007年,新松赢得了通用汽车的全球招标项目,获得了移动机器人 AGV采购订单,成为通用汽车全球合作供应商。打破了移动机器人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的先河。 而近年来,随着国内AGV行业的不断发展,国产AGV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 去年,极智嘉(Geek+)宣布位于日本的ACCA项目正式落地,标志着Geek+正式进入日本市场。本次Geek+海外项目的用户ACCA是日本一家知名的电商服务企业,为客户提供完善的端到端第三方电商服务,主要面向时尚行业。 国自机器人也联合美国巨星与美国史泰博公司正式签署《机器人服务协议》,将在未来5年内,为史泰博仓库提供全新的智能仓储机器人系统。史泰博公司是世界五百强的办公文具巨头,其首个大型仓库——明尼苏达智能仓储项目正是采用了国自全新的STARSYSTEM系统进行实施。 同样,在去年奠基的eWTP(电子世界贸易平台)位于吉隆坡机场的中国境外首个超级物流枢纽中,菜鸟启用了由快仓生产的AGV机器人,开启了东南亚智慧物流的新阶段。 井源机电去年也承接了森麒麟轮胎泰国工厂AGV运输项目——这座轮胎行业最先进的现代化工厂的自动化物流规划建设,提供了炼胶、部品、成型工艺间自动化物流,以及硫化车间模具的自动搬运、存储、管理。 华晓精密目前已在日本设立子公司,并与日产雷诺联盟、NEC、东方马达等开展广泛技术合作,产品远销法国、美国、墨西哥、巴西、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家,出口量占总产品量的三成多。 艾吉威也已成功牵手欧洲最大家用电子产品与电器制造商土耳其VESTEL。 一家家AGV企业接连走向海外,尽管项目遍布各处,但产品应用领域大多都集中在汽车和电商以及3C行业,汽车行业是AGV应用最早也是最广泛的领域,一些老牌企业大多深耕于此,例如新松跟华晓。而电商跟3C行业的AGV应用则是最近几年才兴起,国内一些创兴公司则大多集中在此。尤其在电商这块,国内外起步时间相差并不大,亚马逊在2014年开始在其智能物流体系中使用Kiva机器人,而得益国内电商的快速发展,国内智能仓储物流也在加快前进,这两年隐有后来趋上的趋势。 当然,AGV的走出去让我们看到了国产机器人的发展速度,但拨开繁华之后,我们应该看到,国内AGV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时还存在一些制肘。 首先,核心零部件缺失。 提起国产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似乎是一个永远也绕不过去的坎,目前国产AGV主要部件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产品相比有一定差距,所以多数的AGV企业以采购国外品牌为主,这就造成了AGV产品成本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起步晚,项目经验相对较少。 国产AGV正式落地应用是在1992年,而在美国,AGV早在70年代就开始规模化应用,尽管近几年我国AGV行业发展迅速,但这几十年的差距并不是一夕之间就可赶得上的,且大部分AGV企业多为创业公司,本身成立没几年,项目经验也不多,在国际竞争中是比较吃亏的。 再次,国内外环境差异。 各国政策、语言甚至时差的不同都会导致企业在实施海外项目时遇到问题,且AGV项目的实施并不是一次性的,它可能还涉及后期的维护检修方面,所以会比较麻烦,现在一些公司选择在国外设立办事处和分公司能比较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但还只是少数。 长久以来,机器人市场 的“国产化”始终是个难题,而能够走向海外市场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国产AGV企业的走出去让我们看到了机器人从细分领域突破的曙光。但要想实现真正的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