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夫推出负极高性能SBR粘合剂,助锂电池行业突破性能上限》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8-02
  • 巴斯夫上海电化学测试实验室助力水性负极粘结剂及电芯材料涂布助剂开发,当中包括:从浆料制备到电池循环测试的全系列评价能力,负极丁苯胶膜耐电解液评估,软包电池高温循环测试,正极铁锂浆料的分散及降粘研究。

    巴斯夫上海创新园电化学测试实验室业内领先、设备齐全

    自推出以来,水性电芯材料粘结剂产品Licity和Basonal Power迅速获得了行业的广泛关注,我们在丁苯基化学和丙烯酸基化学两大领域内的深厚技术积累、首屈一指的生产控制工艺、产品稳定性以及全球范围布局的供应链、产品研发和技术支持中心,使得这一关键电芯材料快速进入世界领先行列,并成为500强化工公司中为数不多的在三大洲均有丰富产能的水性粘结剂生产基地,覆盖了动力、消费品、储能等主要终端应用。上海电化学实验室装备了业内一流的测试设备平台,配备了专业的技术人员队伍,与我们在上海创新园的先进聚合物粘结剂合成研发团队相结合,将会极大程度上加速动力电池水性粘结剂技术的创新应用。

    全方位测试粘结剂电化学稳定性

    通过粘结剂成膜及耐电解液测试,考察粘结剂的电化学稳定性(吸液及厚度膨胀):

    胶膜制备条件:

    室温条件:> 24 hrs, 40 C & 2 hrs, 70 C & 2 hrs, 120 C & 15 min

    电解质: EC/EMC (3:7) + 1M LiPF6

    浸泡测试条件:

    样品厚度: ~0,5 mm

    样品尺寸: 1.5 x 2 mm

    0天, 1天, 5天后的厚度增加

    0天, 1天, 5天后的质量增加

    评估粘结剂的循环稳定性突破铁锂固含上限提升涂层品质

    负极丁苯胶乳系列粘结剂产品在纯石墨体系中的循环性能测试,对标主流厂家一线产品,考察粘结剂的循环稳定性。

    在正极铁锂体系中考察助剂对体系粘度的影响,筛选并优化助剂化学体系和配方,助力为电池厂家突破铁锂固含上限,提升涂层品质及稳定性。

    Licity粘结剂的更多信息数据以及业务的合作,你可以找到巴斯夫或战略合作伙伴中科联化。在寻找有关可锂电池粘结剂更多的技术信息?还是想自己测试一下?请随时找到我们!

相关报告
  • 《韩国开发出锂电池用高性能阳极粘合剂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3-13
    • 韩国研究财团发布消息称,该院联合忠南大学、金乌工科大学共同开发出具有高电压、高容量的新型粘合剂阳极材料,大幅提高了二次锂电池的能源密度。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杂志《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目前使用的钴酸锂氧化物(LiCoO2)和镍钴锰(NCM)容量有限,需要使用容量更大的阳极材料。富锂锰氧化物作为新一代阳极材料,备受瞩目,它比钴酸锂氧化物能源容量高出2倍,但只有将充电电压提高到4.4V以上才能获得高容量。不过在这种情况下,二次电池会发热,从而使粘合剂的粘性减弱,引发电池性能减弱等问题。 韩国致力于开发高能源密度二次电池。研究组开发的阳极材料是在4.7V高电压和55度高温条件下,在极表面形成保护膜,保持界面稳定,不需要额外的电解质添加剂,也可以维持稳定粘性的粘合剂材料,超过目前使用的钴酸锂氧化物2倍以上的容量以及更稳定的充放电性能。研究组表示,该技术可进一步推动二次电池的发展。
  • 《Dinc? Lab推出TAQ阴极材料技术:低成本高性能钠离子电池迎来突破》

    • 来源专题:工程机械与高端装备
    • 编译者:赵卫华
    • 发布时间:2025-07-29
    • 随着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对锂离子电池供应链的挑战,钠离子电池因其原材料丰富、成本低廉而备受关注。然而,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性能问题一直是其商业化应用的障碍。近日,普林斯顿大学Dinc? Lab研究团队通过开发一种新型阴极材料——双四氨基苯醌(TAQ),成功解决了钠离子电池的性能瓶颈。该材料不仅显著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实验室数据达606 Wh/kg),还具备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环境耐受性。这一突破有望推动钠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同时降低对稀缺矿产的依赖,实现更环保、更安全的电池生产。 1. 技术背景与挑战 钠离子电池因其原材料钠的储量丰富(比锂多1300倍)和成本低廉(比锂便宜90%),被视为锂离子电池的潜在替代品。然而,钠离子的分子质量较大,导致充放电过程中离子迁移速度较慢,且电池电压较低,使得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仅为锂离子电池的一半。这些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在电动汽车等高能量需求场景中的应用。 2. TAQ阴极材料的突破 Dinc? Lab团队开发的TAQ(双四氨基苯醌)是一种新型层状有机固体材料,具有以下关键特性: 高导电性与不溶性:TAQ分子结构使其在阴极中表现出优异的导电性,同时不溶于电解液,确保了电极的稳定性。 多电子氧化还原行为:该材料能够实现每个阴极单元中多个钠离子的嵌入和脱出,显著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 环境耐受性:TAQ阴极对空气、湿气和高温具有高度耐受性,适合大规模生产和使用。 研究团队通过将TAQ与碳纳米管和炭黑颗粒结合,构建了一种均匀且高度互联的阴极结构,实现了活性材料的100%利用率。实验室测试显示,TAQ阴极的能量密度达到606 Wh/kg(电极级),远超当前锂离子电池NMC阴极的300 Wh/kg水平。 3. 性能与成本优势 能量密度提升:TAQ阴极的钠离子电池在快速充放电(90秒)条件下仍能保持472 Wh/kg的能量密度,性能比传统锂离子电池提升近60%。 成本与供应链安全:TAQ由石油衍生的商品化学品合成,避免了镍、钴等稀缺金属的使用,降低了材料成本和地缘政治风险。 环保生产:TAQ的合成温度仅需120°C,远低于NMC阴极的800°C,大幅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 4. 商业化前景 Dinc? Lab的成果已通过初创公司Daqus Energy推进产业化。尽管目前数据基于实验室规模,但这一技术已吸引兰博基尼等车企的关注。兰博基尼计划将首款电动汽车的发布时间推迟至2029年,以等待钠离子电池技术的成熟。TAQ阴极材料的应用不仅有望解决电动汽车的续航和安全问题,还将推动全球电池供应链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洞见 Dinc? Lab的TAQ阴极材料技术为钠离子电池的商业化铺平了道路,实现了成本与性能的完美平衡。这一突破不仅为电动汽车行业提供了更优的电池解决方案,也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了环保、安全的新选择。正如团队负责人Mircea Dinc?所言:“TAQ技术将性能与成本统一于一个环保的框架中,这可能是电池领域的真正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