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入侵甲虫对亚南极群岛的密度依赖的掠食性影响》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 刘小燕
  • 发布时间:2023-10-06
  • 生物入侵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威胁,特别是在受全球变暖严重影响的以高度地方性和低物种多样性为特征的寒冷岛屿环境中。陆生无脊椎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非常灵敏,而来自寒岛的原生陆生无脊椎动物往往对新的捕食者很幼稚。因此,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了解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些地区的管理至关重要,特别是在非本地捕食者的情况下。Merizodus soledadinus (gusamurin - msamuneville, 1830)是一种入侵性非本地昆虫物种,存在于两个亚南极群岛,分布广泛,影响越来越大。虽然M. soledadinus的生物学最近受到了关注,但其营养相互作用的研究较少。本文研究了在Kerguelen群岛上,M. soledadinus的特征、密度和猎物密度对其捕食率的影响,并对其地理分布的时间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停留时间长短,M. soledadinus在高密度情况下对昆虫群落的生态影响都很大,这与其他研究中观察到的Kerguelen群岛原生动物群数量下降的现象一致。应特别注意限制因素,促进其扩散,提高入侵昆虫的生物安全性。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3-41089-2?error=cookies_not_supported&code=7ac9ceb0-b768-43a0-a132-fd627e9e89bd
相关报告
  • 《养殖历史和蚜虫密度对菜蚜茧蜂挥发性介导觅食行为的影响》

    • 来源专题:外来生物入侵
    • 编译者:王成卓
    • 发布时间:2018-12-30
    • 1. 寄生物的雌虫在寻找寄主的过程中依赖于从寄主、寄主植物和/或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线索,而这些线索都可以在未成熟虫和成虫阶段获得。 2. 本研究调查了饲养历史对菜叶二孢杆菌觅食行为的重要性,菜叶二孢杆菌是一种内寄生虫,常与蚜虫以十字花科植物为食。 3.拟寄生物生长在四种可能组合中的一种上,包括两种芸苔科寄主植物,即黑芸苔属或萝卜属,以及两种蚜虫,即短茎芸苔属或柿属。这些拟寄生物在Y形管嗅觉计中进行测试,并在蚜虫寄生植物(每株蚜虫25或100只)和未寄生植物释放的挥发物之间进行选择。对拟寄生物的反应进行了比较:(i)与原寄生物有相同的植物蚜虫组合;同一寄主植物会受其他不同蚜虫种侵染;(三)可选择的蚜虫种有可选择的植物。 4. 蚜虫密度对不同气味来源的行为反应有影响,但对饲养史没有影响。在低蚜虫侵染水平下,油菜二孢杆菌仅优先选择诱变的植物挥发物而不选择非诱变的植物挥发物,而在高蚜虫侵染水平下则不区分诱变挥发物。 5. 结果表明,蚜虫诱导的十字花科植物挥发物在寄主生境定位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对拟寄主自身定位作用不大。本文从蚜虫对寄主植物防御的操纵角度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讨论。
  • 《研究发现植物介导的昆虫关系受昆虫类别和自身密度的交互影响》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3-01
    • 植食性昆虫通过植物的系统诱导反应产生复杂且多样的相互作用关系。植食性昆虫的种类(物种特异性)和取食危害程度(密度依赖效应)是决定植物系统诱导反应和昆虫互作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就其交互作用知之甚少。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入侵生态学学科组以入侵植物乌桕(Triadica sebifera)及其两种生物防治昆虫——红胸律点跳甲(Bikasha collaris)和乌桕卷象(Heterapoderopsis bicallosicollis)为研究体系,通过野外调查、室内控制实验和化学物质分析等实验手段,研究了物种特异性和密度依赖效应对植物系统诱导反应和地上-地下昆虫互作的影响。研究发现,地上卷象的取食行为抑制地下跳甲幼虫的存活,并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卷象取食强度的增加而增强;与之相反,地上跳甲成虫在低取食强度下促进其幼虫的存活,而在高取食强度下抑制了其幼虫的存活。此外,研究发现,物种特异性和密度依赖效应共同决定乌桕初生营养与次生防御物质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是地上和地下昆虫相互作用关系变化的内在驱动力。   研究结果深化了人们对植食性昆虫种群动态、群落组成以及多样性维持机制的认识,并为入侵植物生物防治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武汉市应用基础前沿计划的资助。相关研究成果以“Species specific plant-mediated effects between herbivores converge at high damage intensity”为题,发表于国际生态学期刊Ecology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