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纳米所锂硫电池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1-08
  •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对电化学储能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大,研究人员都在寻找具有更高比能量的下一代二次电池。锂硫电池以硫为正极活性物质,基于硫与锂之间的可逆电化学反应来实现能量储存和释放,其理论质量比能量可达到 2600 Wh/kg ,是目前锂离子电池的 3-5 倍,有望被应用于动力电池、便携式电子产品等领域,但 内部的多硫化物穿梭效应造成循环寿命短的问题将限制其将来的实际应用 。

      近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陈立桅研究员课题组在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展示了一种不同于常规的硫正极材料包裹的新策略。常规的包覆策略是在硫正极材料颗粒外制备一个包覆层,然后将此材料制备成正极并与电解液等搭配组装成电池。常规包覆策略存在一个难以克服的矛盾:如果材料颗粒在组装电池之前已覆有完美的包覆层,则电解液将难以扩散进材料内部,从而导致内部的硫无法参与充放电过程(图 1b );而如果材料未被完美包覆,则充放电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多硫化物仍将从正极材料中扩散出来,造成穿梭效应(图 1c )。在此新工作中,研究人员预先在碳 / 硫复合颗粒上生长一层不完美的含孔的预包覆层(在材料制备过程中完成),后将由此材料制备而成的正极与含有特殊添加剂的电解液一起组装成电池。在电解液浸润碳 / 硫颗粒的同时,添加剂将与预包覆层发生反应,从而在颗粒外部原位形成致密的包覆层(图 1d )。

       这种原位包覆策略避免了常规手段的弊端,既实现了电解液与材料的浸润,同时又限制了多硫化物的扩散。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此新包覆策略的锂硫电池的库仑效率和循环寿命得到显著提升,。其组装的电池在高放电倍率的条件下呈现出极好的循环稳定性 : 在 1C 的电流密度下循环 1000 次,单次循环的容量衰减率仅为 0.030% 。相关结果已发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8,479,2017.

      该项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经费支持。

相关报告
  • 《国家纳米中心在锂金属电池负极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2-18
    • 金属锂具有极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 mAh/g,相当于商业化锂电池石墨负极的十倍)和极低的电化学反应电位,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新一代储能电池(锂硫、锂空、固态金属电池等)负极材料。然而,以金属锂作为负极存在相互牵制的挑战,包括充放电过程中的锂枝晶生长、固态电解质界面膜不稳定性及伴随的巨大体积变化等,不仅降低电池效率、缩短使用寿命,还带来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长期制约其实际应用。针对上述难题,各种方案已被广泛示范,如电解液成分的调控、人工界面膜的引入、三维集流体的构建等。然而,面向实际应用及超厚电极电池发展需求,在高面负载和高电流密度下实现其稳定循环仍极具挑战性。 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李祥龙一直致力于储能杂化材料的结构设计、系统工程、构效关系及应用探索,包括锂离子及锂金属电池。最近,由叶脉获得启示,李祥龙及其团队提出一种宿主空间调制策略,采用木头碳化和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备出一类具有自支撑三维结构的碳纳米纤维网络均匀覆盖的低迂曲度碳质微沟道垂直阵列(CTC),用于锂金属复合负极。该三维宿主材料模仿叶脉中的“协作分工”,一方面,低迂曲度碳质微沟道不仅可容纳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还提供长程范围内锂离子的均匀、直接和快速输运通道;另一方面,均匀覆盖的碳纳米纤维网络通过强的毛细作用提高电解液亲和力,从而作为局部储液池,促进锂离子在短程范围内的均匀分布和沉积。 基于碳质微沟道和碳纳米纤维的空间协同及锂离子输运和分布的分工协作,CTC可承受极端的面负载和面电流密度,在不同高面负载和高电流密度下(分别高达40 mAh/cm2和40 mA/cm2)表现出高的锂沉积效率及循环稳定性,且兼具高安全特征。比如,其在电流密度为10 mA/cm2和面容量为30 mAh/cm2的极端苛刻条件下可以以很低的极化、无枝晶、稳定地循环1080圈以上,基于CTC和钴酸锂正极组装的全电池在商业水平的负载条件下(3.4 mAh/cm2)循环200圈后容量保持率仍高达86%(400圈为79%)。上述研究为高性能锂及其他金属负极的设计、构建及应用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途径。 该项工作以Spatially Hierarchical Carbon Enables Superior Long-Term Cycling of Ultrahigh Areal Capacity Lithium Metal Anodes为题于2月11日发表在Matter上。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等的支持。 碳纳米纤维网络均匀覆盖的低迂曲度碳质微沟道垂直阵列的设计、结构、制备及性能
  • 《苏州纳米所蔺洪振团队等AFM:高体积能量密度铝硫电池的构筑、设计与展望》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7-20
    • 铝硫(Al-S)电池由于其高体积能量密度、高安全性、低成本以及Al和S元素的高丰度而被认为是可以满足日益增长储能需求的替代品。然而,铝硫电池仍存在许多挑战,如多硫化物转化动力学缓慢、电解液兼容性差和潜在的铝腐蚀和枝晶形成等问题。当前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设计或开发合适的基体材料或优化兼容的电解质上,以寻求高性能的Al-S体系,包括:i) 设计高导电性的基体来提高电极电导率;ii) 开发杂原子掺杂的多孔结构,以物理/化学方式锚定易溶于电解液的多硫化铝;iii) 引入适当的电解液成分与硫正极和铝负极高度兼容,以获得高反应动力学和较低的极化。然而,目前对Al-S电池的研究现状及进一步发展仍然缺乏系统而深入的总结和分析。基于对铝硫电化学的系统理解,结合团队前期在SEI层调控Li传输以抑制枝晶的形成及引入活性催化剂/活化剂改变界面位点活性,降低锂扩散与反应势垒等研究基础 (Adv. Funct. Mater. 2022, 31, 2110468; ACS Nano 2022, 16, 17729; Energy Storage Mater. 2022, 52, 210;Chem. Eng. J. 2022, 446, 137291; Adv. Funct. Mater. 2021, 31, 2007434; Adv. Sci. 2022, 2202244; Nano Lett. 2022, 22, 8008; Nano Lett. 2021, 21, 3245;Energy. Environ. Mater. 2022, 5,731; Chem. Eng. J. 2022, 429, 132352; Energy Storage Mater. 2019, 18, 246; Energy Storage Mater. 2020, 28, 375; J. Mater. Chem. A 2020, 8, 22240; Chem. Eng. J. 2020, 417, 128172),撰写了全面实现高体积能量密度铝-硫二次电池策略的综述文章。   基于对铝硫电池目前的研究进展缺乏系统认知的现状,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蔺洪振研究员与德国亥姆赫兹电化学研究所王健博士(现为洪堡学者)联合西安理工大学游才印团队张静博士,全面综述了抑制多硫化物的穿梭以及平滑的铝负极溶解/沉积的具体策略。重点阐述了硫正极从吸附到促进多硫化物转化动力学的催化剂调控的发展;电解质从简单的组分调控到降低离子传输势垒的演变;铝负极保护结合离子传输调控策略实现无枝晶铝负极,更清晰地解读了Al-S电池可能的电化学反应机制及该体系中高活性催化剂潜在的工作机制。最后,进一步展望了实现高性能Al-S电池的方法及大规模储能应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发展高能量密度快速充放Al-S电池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铝硫电池电化学反应原理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铝硫电池电化学反应原理出发,总结出不能实现高性能的主要原因为:多硫化铝转化动力学缓慢、电解液兼容性差和离子传输较慢、潜在的铝腐蚀和枝晶的形成等,严重阻碍了快速充放电Al-S电池的发展(图1)。   系统总结和分析促进高效硫转化和抑制多硫化物穿梭的吸附催化策略。随着对高能量密度要求的不断提高,高含硫正极是实现高面容量和高体积能量密度的必要条件。而传统的载体设计与极性位点的植入可以加强基体多硫化物的吸附。随着高含硫正极的吸附位点趋于饱和,常见的吸附策略抑制穿梭效应的能力有限。进一步提出的“吸附-催化”组合策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通过提高转化动力学来缓解多硫化物的累积,增强对穿梭效应的抑制效果。重点介绍了金属基催化剂有效提升多硫化物相互转化动力学的机制,对提高硫利用率和降低电池极化的促进作用(图2)。   利用低成本水系电解液和高可逆性离子液体实现高可逆的Al-S电池体系。将可充电铝基电池推向更高容量水平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兼容电解液的选择。事实上,可充电铝硫电池还处于尝试阶段。早期的无机熔盐体系电解质对温度的依耐性强且粘度非常高。低粘度电解液中离子的高输运更有利于实现高性能铝硫电池。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水系电解液具有较快的离子传输和低粘度,但该电池体系下存在铝表面氧化/钝化层形成、析氢副反应等问题。而室温离子液体作为Al-S电池的电解液,有助于铝离子的快速溶剂化/脱溶,具有高离子电导率。基于此,重点综述了高可逆性的室温离子液体电解液从简单的组分调控到降低离子传输势垒的发展过程,以及离子液体促进实现高离子传输动力学的机制(图3和图4)。   结合表面修饰层防止铝腐蚀与铝离子传输动力学调控策略发展无枝晶铝负极。在Al-S电化学中,负极Al沉积是从Al离子脱溶到铝原子成核和扩散的逐步铝沉积的过程。从溶剂化结构中释放自由Al3+的脱溶速率及后续铝原子在铝表面的扩散速率,是形成均匀离子通量的决定因素。因此,和锂金属负极的锂沉积原理类似,为了获得Al离子/原子动力学,必须克服高的脱溶、成核和扩散势垒,以形成均匀和横向铝沉积。当前,通过Al合金化的方式实现了锂传输动力学的调控,促进了无枝晶铝沉积。未来有望通过催化策略调控沉积动力学实现无枝晶的长寿命铝基电池(图5)。   以上研究成果以Strategies for Realizing Rechargeable High Volumetric Energy Density Conversion-Based Aluminum Sulfur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期刊中。论文第一作者为西安理工大学张静博士,通讯作者为西安理工大学游才印教授、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蔺洪振研究员与德国亥姆赫兹电化学研究所王健博士。以上联合工作受到了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德国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洪堡基金)等基金项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