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纳米中心在锂金属电池负极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2-18
  • 金属锂具有极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 mAh/g,相当于商业化锂电池石墨负极的十倍)和极低的电化学反应电位,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新一代储能电池(锂硫、锂空、固态金属电池等)负极材料。然而,以金属锂作为负极存在相互牵制的挑战,包括充放电过程中的锂枝晶生长、固态电解质界面膜不稳定性及伴随的巨大体积变化等,不仅降低电池效率、缩短使用寿命,还带来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长期制约其实际应用。针对上述难题,各种方案已被广泛示范,如电解液成分的调控、人工界面膜的引入、三维集流体的构建等。然而,面向实际应用及超厚电极电池发展需求,在高面负载和高电流密度下实现其稳定循环仍极具挑战性。

    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李祥龙一直致力于储能杂化材料的结构设计、系统工程、构效关系及应用探索,包括锂离子及锂金属电池。最近,由叶脉获得启示,李祥龙及其团队提出一种宿主空间调制策略,采用木头碳化和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备出一类具有自支撑三维结构的碳纳米纤维网络均匀覆盖的低迂曲度碳质微沟道垂直阵列(CTC),用于锂金属复合负极。该三维宿主材料模仿叶脉中的“协作分工”,一方面,低迂曲度碳质微沟道不仅可容纳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还提供长程范围内锂离子的均匀、直接和快速输运通道;另一方面,均匀覆盖的碳纳米纤维网络通过强的毛细作用提高电解液亲和力,从而作为局部储液池,促进锂离子在短程范围内的均匀分布和沉积。

    基于碳质微沟道和碳纳米纤维的空间协同及锂离子输运和分布的分工协作,CTC可承受极端的面负载和面电流密度,在不同高面负载和高电流密度下(分别高达40 mAh/cm2和40 mA/cm2)表现出高的锂沉积效率及循环稳定性,且兼具高安全特征。比如,其在电流密度为10 mA/cm2和面容量为30 mAh/cm2的极端苛刻条件下可以以很低的极化、无枝晶、稳定地循环1080圈以上,基于CTC和钴酸锂正极组装的全电池在商业水平的负载条件下(3.4 mAh/cm2)循环200圈后容量保持率仍高达86%(400圈为79%)。上述研究为高性能锂及其他金属负极的设计、构建及应用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途径。

    该项工作以Spatially Hierarchical Carbon Enables Superior Long-Term Cycling of Ultrahigh Areal Capacity Lithium Metal Anodes为题于2月11日发表在Matter上。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等的支持。

    碳纳米纤维网络均匀覆盖的低迂曲度碳质微沟道垂直阵列的设计、结构、制备及性能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article/53687.html
相关报告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10-21
    • 随着移动电子产品、大规模储能和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开发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长循环寿命、高安全性的锂离子及后锂离子电池已成为当今储能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焦点。发展高容量、高倍率、高稳定性的电极材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硅材料由于其丰富的储量、极高的理论比容量等优势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由于其巨大的体积变化效应和固有的低导电性,硅材料循环过程中容量衰减很快,难以应用于实际化电池中。 针对上述难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李祥龙(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会员)、智林杰研究团队提出利用纳米系统工程设计理念提升材料储锂性能(Nano Lett. 2013, 13, 5578),在材料单元尺度上解决高容量电极材料体积膨胀引起的结构、表界面、及电荷输运不稳定性问题,与此同时,在材料宏观体尺度上解决其振实密度偏低等实用化问题。基于此,开发了一系列稳定、具有协同效应、高性能的碳硅杂化电极体系,例如,含硅纳米粒子的模板碳桥连取向石墨烯宏观体(Nano Lett. 2015, 15, 6222)、仿扇贝形体的碳硅核壳杂化颗粒(Small 2018, 14, 1800752)、取向石墨烯支撑的石墨烯硅层化微粒(Nanoscale 2019, 11, 21728)、珊瑚状互联的碳包覆多孔硅线阵列(ACS Nano 2019, 13, 2307)等。进一步,基于前期研究工作以及领域前沿动态,从碳组分的化学组成、结构与形态,以及硅组分的维度和维度杂化等方面阐述了碳硅杂化材料的设计和构建方法(Adv. Mater. 2019, 31, 1804973;Mater. Sci. Eng., R 2019, 137, 1;Adv. Funct. Mater. 2019, 29, 1806061);从材料、电极及材料电极协同三个方面提出石墨烯与硅及其他高容量储能电极材料的杂化方法和策略(Chem. Soc. Rev. 2018, 47, 3189;图1),为高性能杂化结构材料及电极的合理设计提供了新视角。    图1. 石墨烯与硅及其他高容量储能电极材料的杂化方法和策略 近些年,研究团队从低成本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出发,改进镁热还原技术、规模化制备了一种仿绣球形态的硅烯材料,其应用于锂离子电池时展现出优异的综合储锂性能(ACS Nano 2017, 11, 7476)。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提出并发展一种“植皮式”二维共价封装策略(图2),基于绣球状硅烯进一步制备了硅氧碳键基绣球状共价双烯,其表现出卓越的综合储锂性能:在800 mA/g的电流密度下重量与体积比容量分别高达2646 mAh/g和2350 mAh/cm3,在2000 m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500次后重量比容量仍保持近1500 mAh/g;即使在20000 mA/g的电流密度下重量比容量仍高达810 mAh/g,体积比容量相比非共价封装和未封装材料分别高出1358%和1442%;以整体器件计算,基于该碳硅材料的全电池能量密度比基于石墨的高出40~60%,比目前的商业化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和能量密度均高出40%以上。初步的研究也表明,二维共价封装策略在有效缓解硅体积膨胀的情况下,不仅提供了电子/锂离子高效混合传输通道,还变革材料界面、确保了电子/锂离子高效且稳定传输。研究成果以“Stable high-capacity and high-rate silicon-based lithium battery anodes upon two-dimensional covalent encapsulation”为题于 2020年7月31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 Commun. 2020, DOI: 10.1038/s41467-020-17686-4)。   图2. 植皮式二维共价封装策略,高综合性能碳硅负极构建及储锂性能 纳米系统工程理念及系列构建策略为同时提高硅以及其他高容量电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等性能、发展新一代先进电极及锂离子电池等储能体系提供了设计思路和实用化途径。 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青促会等项目的支持。
  • 《苏州纳米所在非对称凝胶电解质助力无枝晶金属锂电池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4-05
    • . 具有高理论比容量、低氧化还原电位的金属锂负极,有望助力下一代高能量电池的实现。然而,液态电解液体系中金属锂负极的枝晶问题饱受诟病。枝晶生长不但能够导致锂的不可逆容量损失,还可能引发电池短路乃至爆炸。科学家们对枝晶生长机理进行了广泛研究,其中得到广泛认可的 Chazalviel 模型指出,枝晶成核时间受到电解质离子浓度、阴 /阳离子迁移率和有效电流密度的影响。提高电解质的锂离子迁移率,降低阴离子迁移率,将有效延长成核时间,抑制枝晶生长。 近期,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从枝晶生长机制出发,设计了一种 促进锂离子快速传输和均匀沉积的非对称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 Asymmetric GPE) 膜,用于 无枝晶生长的金属锂电池 。 首先,经分子动力学( MD )模拟结果证明, P VDF 分子链上极性单元能以离子 -偶极子作用力结合电解质中的 PF 6 - (图 1c),而Li + 则在体系中表现出更高的扩散系数(图 1e)。利用聚合物这种性质,该团队设计了独特的膜结构用于调节电解质离子分布。其中,占主要部分的 竖直孔道层 ,能够缩短内部传输路径,实现离子快速传导;与锂负极接触面的 纳米孔层 ,起到重新分布和均匀化锂离子流的作用。充电过程中, PF 6 - 被束缚在聚合物基体上,而 Li + 能够快速传导至负极并均匀沉积 ,从而实现无枝晶金属锂电池。 以上 研究成果以 “Asymmetric Gel Polymer Electrolyte with High Lithium Ionic Conductivity for Dendrite-fre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上 ( doi.org/10.1039/D0TA01883J )。 第一作者为中科大硕士研究生李麟阁,通讯作者为刘美男项目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