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科学家建成小鼠肠道微生物资源库》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01-10
  • 1月7日,《自然·通讯》发表了中国科学家完成的小鼠肠道微生物资源库工作。

      肠道微生物是近年来生命科学和健康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健康和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在未来人体健康管理和医疗产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肠道微生物资源库的建设,是开发利用肠道微生物的基础,是认知宿主—微生物互作机制和开发微生物药物的关键。

      此次报道的小鼠肠道微生物资源库包括126种微生物及其基因组。其中77种微生物是首次成功分离培养的新物种,并对其进行了分类学鉴定和命名,这些新物种的发现和鉴定,大幅度提高了对于小鼠肠道菌群高通量16S rRNA扩增子测序数据的物种注释比例。该小鼠菌株资源库覆盖了超过88%小鼠肠道的核心属,其基因组代表了超过52%的小鼠肠道微生物的非冗余功能基因集。该资源库的构建使得可培养的小鼠肠道微生物菌株资源从48个属增加到110个属、从76种增加到180种,为后续基于小鼠模型开展肠道菌-宿主互作机理研究和功能菌株开发奠定了资源基础。我们前期利用该资源库中的一株狄氏副拟杆菌开展了肠道菌群与宿主互作的研究,发现狄氏副拟杆菌通过产生琥珀酸、次级胆酸来激活不同的信号通路,发挥多靶点整体调节作用,是一种潜在的、新型抗代谢综合征益生菌 (Wang et al. 2019. Cell Rep.)。

      该项工作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畅博士等人完成,刘双江研究员和刘宏伟研究员为文章通讯作者。该项工作历时二年多,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组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im.cas.cn/xwzx2018/kyjz/202001/t20200108_5483874.html
相关报告
  • 《美科学家发现炎症性肠病期间微生物组的变化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07-01
    • 近日,美国哈佛大学和博德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Multi-omics of the gut microbial ecosystem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的文章,研究人员利用多组学技术,针对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期间微生物组的变化以及引发炎症反应的机制开展研究,为IBD的治疗提供具有潜力的技术手段。 IBD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在全世界数百万人中普遍存在。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复杂疾病,在临床、免疫学、分子、遗传和微生物水平上均具有异质性。作为整合人类微生物组项目(HMP2或iHMP)的一部分,研究人员对132名受试者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以生成疾病期间宿主和微生物活动的综合纵向分子谱(每人最多24个时间点;总共2,965个粪便、活检和血液样本)。研究人员总结出炎症性肠病活动期间肠道微生物组功能性失调的综合视图,并发现兼性厌氧菌的特征性增加同时伴有专性厌氧菌的减少,微生物转录(例如梭菌属)过程和代谢物库(酰基肉碱,胆汁酸和短链脂肪酸)的分子破坏,以及宿主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变化。疾病活动时期也以时间变异性的增加为特征,具有特征性的分类学、功能和生化等方面的变化。 该研究的结果和数据,通过炎症性肠病多组学数据库(http://ibdmdb.org)开放,这是迄今为止对炎症性肠病宿主和微生物活动描述最全面的数据库,将为IBD的预后提供新型的生物标志物,用于改善该疾病的治疗。
  • 《美国科学家发现肠道微生物会影响小鼠自闭症样行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生命健康领域集成服务门户
    • 编译者:江洪波
    • 发布时间:2019-07-21
    • 6月4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等机构科学家发现肠道微生物会影响和促进小鼠的自闭症样行为,改变它们的代谢状况和大脑中的基因表达。研究人员将自闭症儿童的肠道微生物移植到实验室培养的“无菌”小鼠体内后,小鼠表现出安静、互动性行为减少、重复性行为增多等典型的自闭症样行为。该研究为研发肠道益生菌类药物来治疗人类自闭症提供了新线索。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细胞》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