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科学家建成小鼠肠道微生物资源库》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01-10
  • 1月7日,《自然·通讯》发表了中国科学家完成的小鼠肠道微生物资源库工作。

      肠道微生物是近年来生命科学和健康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健康和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在未来人体健康管理和医疗产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肠道微生物资源库的建设,是开发利用肠道微生物的基础,是认知宿主—微生物互作机制和开发微生物药物的关键。

      此次报道的小鼠肠道微生物资源库包括126种微生物及其基因组。其中77种微生物是首次成功分离培养的新物种,并对其进行了分类学鉴定和命名,这些新物种的发现和鉴定,大幅度提高了对于小鼠肠道菌群高通量16S rRNA扩增子测序数据的物种注释比例。该小鼠菌株资源库覆盖了超过88%小鼠肠道的核心属,其基因组代表了超过52%的小鼠肠道微生物的非冗余功能基因集。该资源库的构建使得可培养的小鼠肠道微生物菌株资源从48个属增加到110个属、从76种增加到180种,为后续基于小鼠模型开展肠道菌-宿主互作机理研究和功能菌株开发奠定了资源基础。我们前期利用该资源库中的一株狄氏副拟杆菌开展了肠道菌群与宿主互作的研究,发现狄氏副拟杆菌通过产生琥珀酸、次级胆酸来激活不同的信号通路,发挥多靶点整体调节作用,是一种潜在的、新型抗代谢综合征益生菌 (Wang et al. 2019. Cell Rep.)。

      该项工作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畅博士等人完成,刘双江研究员和刘宏伟研究员为文章通讯作者。该项工作历时二年多,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组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im.cas.cn/xwzx2018/kyjz/202001/t20200108_5483874.html
相关报告
  • 《美国科学家发现肠道微生物会影响小鼠自闭症样行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生命健康领域集成服务门户
    • 编译者:江洪波
    • 发布时间:2019-07-21
    • 6月4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等机构科学家发现肠道微生物会影响和促进小鼠的自闭症样行为,改变它们的代谢状况和大脑中的基因表达。研究人员将自闭症儿童的肠道微生物移植到实验室培养的“无菌”小鼠体内后,小鼠表现出安静、互动性行为减少、重复性行为增多等典型的自闭症样行为。该研究为研发肠道益生菌类药物来治疗人类自闭症提供了新线索。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细胞》期刊。
  • 《科学家发现人类肠道微生物所产基因毒素对DNA的破坏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3-01
    • 近日,美国哈佛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针对肠道细菌毒素破坏双链dNA的机制,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The human gut bacterial genotoxin colibactin alkylates DNA”的文章。他们利用化学合成、小鼠实验和基于非靶向质谱测定的组学分析等技术手段,研究了大肠杆菌素(colibactin)对人类活细胞中DNA的破坏机制,为colibactin的化学性质和致癌活性提供了直接证据,为人直肠结肠癌(CRC)的临床检测提供了潜在的新型标志物。 研究表明,人肠道微生物群的部分成员与CRC的发展相关,这些肠道微生物可通过产生基因毒素等多种机制致癌。Colibactin是由含有pks基因组岛的微生物合成的具有基因毒性的次级代谢产物,这些微生物包括某些肠道共生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用pks+E. coli瞬时感染哺乳动物细胞会导致细胞周期停滞和DNA双链断裂等。此外,在多个结肠炎相关的CRC小鼠模型中发现产生colibactin的E. coli会加速肿瘤进展,并且该现象在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CRC的患者中也大量存在。尽管与癌症有很强的关联性,但由于活性基因毒性代谢物难以分离,限制了人们对这种关联机制的理解。 在过去十年中,研究人员通过多种互补方法研究了关于colibactin化学结构的间接信息。对pks+E. coli突变菌株代谢物的分离和结构表征显示,colibactin可能含有环丙烷环,它是DNA烷化类损伤试剂中的活性基团,因此研究人员假设colibactin通过环丙烷基团对DNA进行共价修饰。 为了获得有关活性基因毒素的化学结构及其作用方式的信息,研究人员对感染了pks+E. coli的人类细胞中的colibactin-DNA加合物进行鉴定,并在结构上进行表征。利用基于非靶向液质联用技术进行DNA加合物组学分析,通过对比短暂感染pks+或pks-E. coli的哺乳动物细胞系中的DNA加合物,发现了2种腺嘌呤加合物,这些加合物只存在于接触了pks+E. coli的细胞中。通过同位素标记的colibactin前体化合物饲喂试验,证实了这些加合物与pks相关。当人类细胞接触了临床分离的可产生colibactin的E. coli,或用pks+E. coli处理小鼠的结肠上皮细胞后,都会检测到上述加合物。通过结构表征发现,加合物为2种非对映异构体的混合物,且均含有连接了N3-取代腺嘌呤环的5-羟基-2-吡咯烷酮结构。经过分析,这些DNA加合物是通过环丙烷基团开环加成产生的。由于加合物太小而无法获得,研究人员通过CometChip分析,在感染pks+E. coli的细胞中,检测到了colibactin-DNA链间交联复合物,经过结构表征证实了它们是由较大的、不稳定的交联复合物分解而来。 此外,pks+E. coli在哺乳动物细胞和小鼠中产生DNA加合物的能力增强了colibactin对癌症发展的促进作用;庞大的链间交联加合物具有细胞毒性,如果不能精确修复则会导致突变。因此,Colibactin介导的DNA损伤和由此引起的基因组不稳定性可能是结肠直肠癌发生的潜在原因。该研究直接证明了肠道细菌基因毒素colibactin在体内对双链DNA的烷基化过程,为colibactin导致CRC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