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学家发现炎症性肠病期间微生物组的变化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9-07-01
  • 近日,美国哈佛大学和博德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Multi-omics of the gut microbial ecosystem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的文章,研究人员利用多组学技术,针对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期间微生物组的变化以及引发炎症反应的机制开展研究,为IBD的治疗提供具有潜力的技术手段。

    IBD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在全世界数百万人中普遍存在。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复杂疾病,在临床、免疫学、分子、遗传和微生物水平上均具有异质性。作为整合人类微生物组项目(HMP2或iHMP)的一部分,研究人员对132名受试者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以生成疾病期间宿主和微生物活动的综合纵向分子谱(每人最多24个时间点;总共2,965个粪便、活检和血液样本)。研究人员总结出炎症性肠病活动期间肠道微生物组功能性失调的综合视图,并发现兼性厌氧菌的特征性增加同时伴有专性厌氧菌的减少,微生物转录(例如梭菌属)过程和代谢物库(酰基肉碱,胆汁酸和短链脂肪酸)的分子破坏,以及宿主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变化。疾病活动时期也以时间变异性的增加为特征,具有特征性的分类学、功能和生化等方面的变化。

    该研究的结果和数据,通过炎症性肠病多组学数据库(http://ibdmdb.org)开放,这是迄今为止对炎症性肠病宿主和微生物活动描述最全面的数据库,将为IBD的预后提供新型的生物标志物,用于改善该疾病的治疗。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237-9
相关报告
  • 《美科学家发现噬菌体影响肠道微生物组动态的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06-10
    • 肠道微生物组是一个复杂的,相互关联的物种生态系统。而且像任何生态系统一样,有些生物是捕食者,有些是猎物。最近,一项新研究调查了噬菌体对肠道微生物以及人体健康的影响。他们发现噬菌体可以对肠道微生物组的动态产生深远的影响,不仅直接影响某些物种,而且还会对其他物种产生连锁效应。噬菌体也可能通过调节代谢物(包括大脑中发现的化学物质)来影响其人体宿主。相关结果发表在《Cell Host&Microbe》杂志上。 在该研究中,研究小组用一组确定的人类细菌定植在老鼠的肠道,然后添加了噬菌体,追踪每种微生物的生长。利用高通量测序和计算分析,该团队发现噬菌体会引起特定细菌的含量的下降,但对生态系统的其他部分(包括非目标物种的大量繁殖)也会产生波动效应。 除了研究对微生物的影响外,该团队还研究了可能来自宿主和细菌的代谢组 - 化学物质的影响。他们发现,当他们用噬菌体调节微生物组时,他们可以看到代谢组的靶向变化,包括神经递质水平和胆汁酸的变化。 “这一发现使我对后续工作着迷并提出了重要问题:我们可以使用噬菌体调节这些活动吗?即使它们不被用作直接治疗药物,我们的研究表明,噬菌体可能是了解改变微生物组的其他疗法的潜在影响的良好工具。”
  • 《科学家发现人类肠道微生物所产基因毒素对DNA的破坏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3-01
    • 近日,美国哈佛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针对肠道细菌毒素破坏双链dNA的机制,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The human gut bacterial genotoxin colibactin alkylates DNA”的文章。他们利用化学合成、小鼠实验和基于非靶向质谱测定的组学分析等技术手段,研究了大肠杆菌素(colibactin)对人类活细胞中DNA的破坏机制,为colibactin的化学性质和致癌活性提供了直接证据,为人直肠结肠癌(CRC)的临床检测提供了潜在的新型标志物。 研究表明,人肠道微生物群的部分成员与CRC的发展相关,这些肠道微生物可通过产生基因毒素等多种机制致癌。Colibactin是由含有pks基因组岛的微生物合成的具有基因毒性的次级代谢产物,这些微生物包括某些肠道共生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用pks+E. coli瞬时感染哺乳动物细胞会导致细胞周期停滞和DNA双链断裂等。此外,在多个结肠炎相关的CRC小鼠模型中发现产生colibactin的E. coli会加速肿瘤进展,并且该现象在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CRC的患者中也大量存在。尽管与癌症有很强的关联性,但由于活性基因毒性代谢物难以分离,限制了人们对这种关联机制的理解。 在过去十年中,研究人员通过多种互补方法研究了关于colibactin化学结构的间接信息。对pks+E. coli突变菌株代谢物的分离和结构表征显示,colibactin可能含有环丙烷环,它是DNA烷化类损伤试剂中的活性基团,因此研究人员假设colibactin通过环丙烷基团对DNA进行共价修饰。 为了获得有关活性基因毒素的化学结构及其作用方式的信息,研究人员对感染了pks+E. coli的人类细胞中的colibactin-DNA加合物进行鉴定,并在结构上进行表征。利用基于非靶向液质联用技术进行DNA加合物组学分析,通过对比短暂感染pks+或pks-E. coli的哺乳动物细胞系中的DNA加合物,发现了2种腺嘌呤加合物,这些加合物只存在于接触了pks+E. coli的细胞中。通过同位素标记的colibactin前体化合物饲喂试验,证实了这些加合物与pks相关。当人类细胞接触了临床分离的可产生colibactin的E. coli,或用pks+E. coli处理小鼠的结肠上皮细胞后,都会检测到上述加合物。通过结构表征发现,加合物为2种非对映异构体的混合物,且均含有连接了N3-取代腺嘌呤环的5-羟基-2-吡咯烷酮结构。经过分析,这些DNA加合物是通过环丙烷基团开环加成产生的。由于加合物太小而无法获得,研究人员通过CometChip分析,在感染pks+E. coli的细胞中,检测到了colibactin-DNA链间交联复合物,经过结构表征证实了它们是由较大的、不稳定的交联复合物分解而来。 此外,pks+E. coli在哺乳动物细胞和小鼠中产生DNA加合物的能力增强了colibactin对癌症发展的促进作用;庞大的链间交联加合物具有细胞毒性,如果不能精确修复则会导致突变。因此,Colibactin介导的DNA损伤和由此引起的基因组不稳定性可能是结肠直肠癌发生的潜在原因。该研究直接证明了肠道细菌基因毒素colibactin在体内对双链DNA的烷基化过程,为colibactin导致CRC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