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 精确测得碳化硅材料的自旋相干时间》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2-14
  • 图1 碳化硅是一种CMOS兼容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背景。近日,芝加哥大学和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合作观测到,碳化硅芯片的量子位相干时间超过5秒

    作为最有前景的量子比特(量子位)类型中的一员,由固态晶体缺陷诱导出的自旋正被深入发展。特别是碳化硅 (SiC) 的产品设计具有晶圆级、CMOS 兼容的生产潜力。然而,在此之前,仍不可能通过单次读取过程确定性地测量这种自旋。

    现在,美国的研究人员展示了如何通过将 SiC 的自旋态映射到长寿命电荷上来达到这一点,结果表明它们可以保持自旋相干态超过 5 秒—这在量子世界中近乎是永恒的(Sci. Adv.,doi:10.1126/sciadv.abm5912)。他们认为该技术可以为远程量子通信和极精确的量子传感器应用铺平道路。

    单转换问题

    这项工作由芝加哥大学和阿贡国家实验室的 David Awschalom与同事合作完成。操纵激光束和微波去除SiC 六方晶胞中的单个碳和硅原子,从而形成双位空缺。缺陷周围的未配对原子键产生自旋。

    首先用激光激发初量子位,再使其下降到基态,然后用微波将其置于特定的自旋亚能级。其次,读取过程通常通过第二束共振激光泵浦量子位,并记录通过光致发光产生的光子数。

    后一步的问题在于,单个跃迁泵浦量子位会导致自旋翻转,由于有限的收集率,若没有发射足够的光子,会降低自旋亚能级。因此,无法通过单束激光读取量子位的状态,那么对于未来的量子网络来说,量子纠缠分布非常耗时。

    自旋-电荷转换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是将量子位的自旋态映射到一个电荷态上,然后激发后者,读出前者。然而,在此之前,这种“自旋-电荷转换”仅在金刚石中通过氮基空位中心得以实现。

    Awschalom 和同事展示了如何利用缺陷的中性状态和带电状态之间不同的光致发光水平在碳化硅中做类似的事情。他们的多步方案包括首先使用相对高频的激光脉冲将空位初始化为中性状态,然后用微波初始化其自旋态。

    这为自旋-电荷转换奠定了基础,即第一个激光脉冲激发自旋选择性光学跃迁,具有足够能量的第二个脉冲在激发态上电离缺陷,并且不激发任何光学跃迁。当且仅当初自旋处于基态时,自旋激发以及伴随的电离才会产生——自旋向上,而初自旋位于任一自旋亚能级——自旋向下时,以上结果不会发生。

    由于电荷态取决于自旋态,两束激光诱导全部量子位的自旋亚能级从基态跃迁至激发态,以读出电荷态。显著的光致发光仅在没有电离的情况下发生,因此光致发光证明量子位处于自旋向下态。

    实现长相干时间

    通过这项技术,研究人员发现他们能够以 80% 的保真度读取自旋态,提供高信噪比,从而使他们能够测量长相干时间。

    正如他们所说,SiC中存在硅-29和碳-13原子核之间天然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磁涨落使量子位的自旋态退相干。相反,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两种同位素的数量来设计他们的SiC样品。然后,利用一系列微波脉冲反复将量子比特与噪声源解耦合,进一步延长了相干时间。

    通过 16,000 个以上的微波脉冲,研究人员获得了 5.3 秒的最大相干时间。他们指出,这比先前 SiC的最佳数据(他们一年多前报道的论文)多了两个数量级以上。但他们认为,如果使用更多的脉冲,可以做得更好——在提高脉冲数的过程中,他们并没有观察到饱和的相干时间。他们补充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改善-自旋电荷转换,例如优化电离缺陷所需的激光波长以及使用偏振光来避免不必要的激致发射。

    最后,Awschalom 和同事认为,他们的工作可以扩展量子网络所需的中继器的应用距离——长相干时间降低了中继器记忆中的错误率。此外,他们说,更持久的相干性同样有利于量子传感,通过允许设备累积多余的相位,从而提高量子位对微弱信号的敏感性。

相关报告
  • 《《自然·材料》:超稳定碳纤维!解决太空探索中的材料问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2-26
    • 面对浩瀚宇宙,从古至今人类都充满了疑问:众多星球中,存在类似地球一样的星球吗?除了人类,还有存在其他灵长类的生物吗?等等一系列问题。当然,美国好莱坞推出的一系列大片来满足了普通人的好奇心!然而,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调查显示,在2016年,全世界人口就已经超过了72亿。预计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人口数量还会持续增加。迫使人类加快对宇宙的探索,希望可以找到类似地球的星球,从而移居部分人类以缓解地球的压力。其实,生产具有超强和超轻结构的材料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对空间的探索、利用以及星球移居的进展。 图1、选择具有超稳定空间结构材料所面临的挑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以便开发并制造出能够用于航天器中关键尺寸器件的尺寸超稳定结构的材料。并研发出了碳纤维增强的聚合物材料,导致了结构设计具有接近零的热膨胀系数的特点。然而,由于水分的进入和释放而导致的尺寸不稳定仍然是基体的基本脆弱性,限制了该材料的许多应用。 基于此,英国萨里大学的S. R. P. Silva教授(通讯作者)团队报道了一种机械耦合的多层扩散阻隔增强的碳纤维复合材料(BECFRP),可以显著降低水分的扩散速率,并消除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释放。所制备的BECFRP具有机械完整性和强度,且强度优于CFRP,同时保持不透湿和脱气性。更重要的是,即使在热循环之后,与应力匹配的表面也减少了表面的应力和污染,从而具有更强的附着力和机械完整性。虽然机械集成的壁垒很薄(<1 μm),但是对整体结构的热膨胀系数(CTE)并没有影响。此外,本文还报道了一种专门设计的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系统,利用该系统能够在单次沉积过程中甚至将复杂形状的三维(3D)组件封装起来,而无需要从原材料中看到。同时,也可以选择性地沉积最上层的发射层,以在光学结构周围提供黑体吸收。
  • 《英飞凌与日本SDK签订有关碳化硅材料供应和开发的合同》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Lightfeng
    • 发布时间:2021-05-17
    • 德国慕尼黑的半导体制造商英飞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nfineon Technologies AG)已与日本晶圆制造商昭和电工(Showa Denko K.K.,简称SDK)签订了一项合同。合同内容有关碳化硅(SiC)材料的供应和开发,从而确保包括外延在内的各种基础材料的供应安全,以满足市场对SiC基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Infineon与SDK之间的合同为期两年 SiC可以实现高效而强大的功率半导体,特别是在光伏、工业电源以及电动汽车(EV)的充电基础设施领域,功率半导体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英飞凌表示,该公司拥有业界最大的工业应用SiC半导体产品组合。 英飞凌工业电源控制部门总裁Peter Wawer表示:“英飞凌在支持SiC基半导体市场方面的起着领导作用,因为英飞凌拥有复杂多样产品组合,并且仍在快速扩充。根据Yole 4月份的报告《复合半导体市场监测报告》,预计在未来五年内,SiC市场有望以每年30-40%的速度增长。在这个发展的市场中,与晶圆供应商SDK的合作,是英飞凌采购战略的重要一步。这将支持我们解决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所遇到的问题和需求。此外,我们计划与昭和电工合作进行材料方面的战略开发,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质量。” 昭和电工公司高级董事总经理石川次郎说:“我们的目标是不断改进SDK的SiC材料,并跟新开发下一代技术,在这方面,我们认为英飞凌是出色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