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全球最大黄金消费市场 黄金生产企业开启扩产计划》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
  • 编译者: 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3-12-08
  • 业内人士表示,今年金价波动令实物黄金投资获得较高关注度,金条及金币消费继续较快增长。得益于此,今年前三季度,不少黄金上市公司业绩均呈现较高的增长态势。根据中国黄金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黄金消费市场,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黄金消费量835.07吨,同比增长7.32%;黄金产量271.25吨,同比增长0.47%。
相关报告
  • 《陈惠仁:中国机床消费市场的新变化》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6-11-21
    • 近几年受中国经济、投资增速放缓和需求结构升级影响,中国机床工具消费市场的总规模呈现阶段性下降的状态。下面分别从金属加工机床和工具两个主要细分产品领域介绍消费、生产和进口的变化情况。   金属加工机床的消费额从2011年达到最高后到2015年大致经历三个台阶式的下降。第一个台阶是2011~2012年的相对高位,分别为390.9和382.8亿美元;第二个台阶是2013~2014年的显著下降,分别为319.1和318.3亿美元;第三个台阶是2015年至今的小幅下降,2015年机床消费额为275亿美元,2016年上半年是129亿美元,同比下降9.2%。金属加工机床的生产走势与消费额的变化大致相似,也基本形成与消费额同步的三个台阶式下降。   2016年上半年金属加工机床生产104亿美元,同比下降8.8%。金属加工机床的进口虽然也呈现下降,但第三个台阶并不明显,这主要由于进口在后期的下降逐步趋缓。2016年上半年,金属加工机床进口额40亿美元,同比下降6.1%。   中国工具消费市场在经历了一个缓变的“龟背式”增长后,于2015年呈现显著下降。2015年工具消费额45亿美元,同比下降12.1%。2016年上半年工具消费额19亿美元,同比下降20.8%。其中,中国工具生产额的运行趋势与消费额基本同步,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低端切削刀具的需求大幅萎缩。工具进口额的波动并不大,2016年上半年工具进口额7亿美元,同比下降6.2%,这与进口工具主要是面向中高端领域且中高端需求保持相对稳定有关。虽然经历了显著的下降,中国机床工具消费市场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市场,占有重要的地位。   根据全球机床消费和贸易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机床消费额排在世界第一位,占全部的34.8%,是排在第二名美国的3.7倍;2015年机床进口额占世界第一位,占全部的20.6%,是排在第二名美国的1.9倍。根据今年上半年相关数据估算,预计今年中国机床消费额的降幅将进一步收窄,还将保持世界第一大市场的地位。   近期中国机床工具消费市场和产业的显著特征就是结构性变化明显。下面从细分领域和进口两个方面分析结构性变化。   新兴市场需求快速增加,传统工业领域需求低迷。   从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分析,2016年上半年中国制造业30个细分领域中,投资增速呈现增长的占66.7%,投资增速呈现下降的占33.3%,2015年底的数据分别是86.7%和13.3%。   从增速看,2016年上半年投资增速在两位数以上的细分领域分别是:文教、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17.1%)、食品制造业(15.9%)、纺织业(12.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2.3%)、医药制造业(11.7%)。2016年上半年投资降幅在两位数以上的细分领域分别是: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34.9%)、烟草制品业(-17.7%)、运输设备制造业(-11%)。从投资额上看,前三位分别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131亿美元)、化工产品制造业(999亿美元)、通用设备制造业(902亿美元);后三位分别是烟草制品业(13亿美元)、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19亿美元)、化学纤维制造业(81亿美元)。   金属切削机床降幅趋缓,金属成形机床仍未见底。   无论是市场消费额还是生产数据,近期金属切削机床的降幅都在收窄。2016年上半年,金属切削机床消费额83亿美元,同比下降3.5%,与2015年底相比,增速回升10.9个百分点;金属成形机床消费额46亿美元,同比下降17.9%,与2015年底相比,增速下降5.6个百分点。近几年中国机床消费市场结构升级加快,突出表现是非数控机床需求快速萎缩。由于金属切削机床细分领域进入调整较早,调整进行得比较充分,数控产品占比也不断提升,所以已经开始适应现在的市场需求结构。与之相对的金属成形机床细分领域,调整才刚刚开始,非数控需求的快速下降必然会引起市场下行。   低端工具需求下降进一步反映低端制造业开工不足。   2016年上半年进口切削刀具细分商品中,硬质合金刀片同比增长2.8%,普通车刀同比下降10.9%;硬质合金镗刀同比增长12.9%,普通镗刀同比下降13.1%;硬质合金钻头同比下降1.4%,普通钻头同比下降9%。从2015年至今,以高速钢钻头、车刀、铣刀等为代表的高速钢标准刀具销售大幅下降,降幅大致在30%左右,这与非数控机床销售和使用大幅萎缩的趋势相呼应。由于工具消费反映制造业的开工率情况,刀具消费结构性变化也间接反映制造业中设备使用情况的结构性变化。   进口来源上的变化,2016年上半年金属加工机床进口来源前5名分别是:日本(11.9亿美元、同比-9.6%、份额30%)、德国(10.8亿美元、同比4.8%、份额27.1%)、台湾地区(4.2亿美元、同比-17.4%、份额10.5%)、韩国(2.9亿美元、同比-17.3%、份额7.2%)、瑞士(2.2亿美元、同比-0.2%、份额5.6%)。切削刀具进口来源前五名分别是:日本(1.9亿美元、同比-6.7%、份额29.4%)、德国(1.2亿美元、同比-18.9%、份额19.5%)、瑞典(0.6亿美元、同比24.7%、份额10.2%)、台湾地区(0.6亿美元、同比-5.4%、份额9.9%)、韩国(0.5亿美元、同比9.9%、份额8.3%)。   进口结构上的变化,2016年上半年金属切削机床进口额前3位的是:加工中心(15亿美元、同比-7.3%、份额45.9%)、磨床(5.5亿美元、同比9.2%、份额16.8%)、特种加工机床(4.2亿美元、同比-10.2%、份额12.8%)。金属成形机床前3位的是:冲剪折机床(3.1亿美元、同比-3.9%、份额43.7%)、锻造机床(1.9亿美元、同比-24.1%、份额26.8%)、压力机(1亿美元、同比-38.8%、份额14.1%)。切削刀具前3位是:硬质合金刀片(2.8亿美元、同比2.8%、份额40%)、钻\攻丝工具(1.3亿美元、同比-11.7%、份额18.6%)、铣刀(0.9亿美元、同比-6%、份额12.9%)。   近几年,中国经济的下行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床工具产品属于生产资料,在国内用户产业需求发生变化和结构调整升级时显然不可能独善其身,肯定会随之受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近几年重型机床制造企业受能源、钢铁领域需求变化而出现严重业绩下滑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可以说,这些对市场需求变化的不适应和如何去适应新的市场需求是当今在中国机床工具消费市场中需要面对的新挑战。中国有句老话叫“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就中国工业化程度和消费潜力而言,这些新挑战本身就孕育着更多的新机遇。   首先,中国工业化还未完成,不少基础环节和设备条件还很薄弱,上升空间巨大。通过对照“工业4.0”对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划分,中国工业中只有极少数领域处于“工业4.0”阶段,大多数则处于“工业3.0”的中前期阶段,甚至还有一定产业或企业处于“工业2.0”阶段。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近十几年中国机床市场消费结构中总会有1/3左右的份额是非数控机床产品。这种工业化发展不平衡意味着未来机床工具消费的稳定需求,也许总量上没有历史上的大,但附加值一定会比之前高。   其次,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已建立起完整的产业体系,并拥有众多优质的劳动者。这些优势将有助于中国制造业在未来服务于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由于中国正在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劳动力的质和量都会呈现下降的趋势,为弥补劳动力的短缺和成本上升,未来对制造装备的要求将在高效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方面不断提升。前几年投资高速增长过程中形成的部分中低端机床存量会因为这种提升而被提前淘汰或改造,而并非等到其寿命到期。我们估计,这部分需求将随中国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而形成一定程度的爆发性增长。   最后,就是与中国经济规模增长和国际地位提升相匹配的节能环保要求和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机床工具消费水平的升级。如医疗、航空航天、国防工业、能源、交通和电子信息等制造领域的高精度、高效率、高性能、自动化和复杂条件下的制造需求解决方案,要在更优的单位能耗生产率下实现中国经济和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有理由对中国机床消费市场的长期发展充满信心。   (陈惠仁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
  • 《中国机器人企业为什么不挣钱?》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6-05-18
    • 无论是德国工业4.0,还是美国AMP2.0,又或者是中国制造2025,无一不表明,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幕已经开启,以机器人技术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蓬勃兴起,预示着机器人时代已经到来。   我国坐拥全球最大的机器人 消费市场和最大的制造业体量,也正面临着一场机器人产业带来的盛宴,从数据上看,一切是那么美好:过去5年,中国机器人市场以年均36%的速度增长,2015年销售量攀升至76000台,连续三年居世界首位。   然而,做机器人本体的业内人士却透露,日子并没有表面看到的那么风光,除了极个别企业能实现微利之外,大部分本体企业拿着国家补贴,依然挣扎在生存线上。中国机器人本体企业为什么不赚钱?哪些公司成为了机器人时代的掘金能手?想要赚钱,你的机器人应该卖给谁?   1、中国机器人企业为什么不挣钱?   首当其冲的原因是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的产品降价了。据一位在机器人设备行业从业20多年的专业人士介绍,在2012年,一部负载5公斤、行程900mm的通用型号机器人,四大家族的产品价格约为三四十万,而最近一两年,价格直线下降至十几二十万元,为了跟国产产品竞争,甚至十万元也有卖出。   较早前,一些企业面临自动化的转型,但又不想花太多的钱购买机器人,因为赚回购买机器人的资金耗时太长。近年来,随着产业的发展,国产机器人已经能够满足珠三角企业的要求,面对中国市场上物美价廉的国产机器人产品的竞争,四大家族不得已才纷纷降价,但是,刚起步的国产品牌此时却无力招架,几乎靠国家扶持基金养活。   面对四大家族降价,国产品牌为何无力招架呢?这又不得不说回一个老问题,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中高端零部件基本依赖进口。据资料显示,在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制造成本中,减速器、伺服系统、运动控制器分别占39%、28%和11%,但国内减速机、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发展相对滞后,技术水平较低,产品稳定性差,与国外产品相比存在不少差距,导致国内工业机器人减速机、伺服电机等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国内企业工业机器人生产成本较高,竞争力较弱。   2、哪些公司是机器人时代的掘金能手?   有人曾总结,什么样的公司最赚钱,做时代的产品+时代的公司,才能拥有时代的价值,这样的企业才能顺应经济趋势,成为掘金能手。那么在这个机器人时代,哪些企业赚到了钱呢?   工业互联网   有人认为,“互联网+制造”就是工业4.0。在工业4.0时代,各种设备和系统实现了联网,高度网络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独有的技术特征,因此,当前工业互联网得到了多个国家重视。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宽带网络等技术,通过接入传感器,实现对物理设备的信息感知、网络通信、远程控制和协作。工业互联网是实现工业4.0的基础,相关的光纤、交换机公司迎来了最大的机遇。   机器人系统集成商   由于核心零部件都采购外资品牌产品,机器人本体的差距并没有想象中的大。有业内人士表示,单说机器人,只完成了不到三分之一,还有大量的应用开发没有做,而各个行业的特殊技术是不一样的。因此,解决这个应用难题的机器人系统集成商,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链上鲜有的赚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