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仁:中国机床消费市场的新变化》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 杨芳
  • 发布时间:2016-11-21
  • 近几年受中国经济、投资增速放缓和需求结构升级影响,中国机床工具消费市场的总规模呈现阶段性下降的状态。下面分别从金属加工机床和工具两个主要细分产品领域介绍消费、生产和进口的变化情况。

      金属加工机床的消费额从2011年达到最高后到2015年大致经历三个台阶式的下降。第一个台阶是2011~2012年的相对高位,分别为390.9和382.8亿美元;第二个台阶是2013~2014年的显著下降,分别为319.1和318.3亿美元;第三个台阶是2015年至今的小幅下降,2015年机床消费额为275亿美元,2016年上半年是129亿美元,同比下降9.2%。金属加工机床的生产走势与消费额的变化大致相似,也基本形成与消费额同步的三个台阶式下降。

      2016年上半年金属加工机床生产104亿美元,同比下降8.8%。金属加工机床的进口虽然也呈现下降,但第三个台阶并不明显,这主要由于进口在后期的下降逐步趋缓。2016年上半年,金属加工机床进口额40亿美元,同比下降6.1%。

      中国工具消费市场在经历了一个缓变的“龟背式”增长后,于2015年呈现显著下降。2015年工具消费额45亿美元,同比下降12.1%。2016年上半年工具消费额19亿美元,同比下降20.8%。其中,中国工具生产额的运行趋势与消费额基本同步,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低端切削刀具的需求大幅萎缩。工具进口额的波动并不大,2016年上半年工具进口额7亿美元,同比下降6.2%,这与进口工具主要是面向中高端领域且中高端需求保持相对稳定有关。虽然经历了显著的下降,中国机床工具消费市场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市场,占有重要的地位。

      根据全球机床消费和贸易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机床消费额排在世界第一位,占全部的34.8%,是排在第二名美国的3.7倍;2015年机床进口额占世界第一位,占全部的20.6%,是排在第二名美国的1.9倍。根据今年上半年相关数据估算,预计今年中国机床消费额的降幅将进一步收窄,还将保持世界第一大市场的地位。

      近期中国机床工具消费市场和产业的显著特征就是结构性变化明显。下面从细分领域和进口两个方面分析结构性变化。

      新兴市场需求快速增加,传统工业领域需求低迷。

      从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分析,2016年上半年中国制造业30个细分领域中,投资增速呈现增长的占66.7%,投资增速呈现下降的占33.3%,2015年底的数据分别是86.7%和13.3%。

      从增速看,2016年上半年投资增速在两位数以上的细分领域分别是:文教、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17.1%)、食品制造业(15.9%)、纺织业(12.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2.3%)、医药制造业(11.7%)。2016年上半年投资降幅在两位数以上的细分领域分别是: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34.9%)、烟草制品业(-17.7%)、运输设备制造业(-11%)。从投资额上看,前三位分别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131亿美元)、化工产品制造业(999亿美元)、通用设备制造业(902亿美元);后三位分别是烟草制品业(13亿美元)、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19亿美元)、化学纤维制造业(81亿美元)。

      金属切削机床降幅趋缓,金属成形机床仍未见底。

      无论是市场消费额还是生产数据,近期金属切削机床的降幅都在收窄。2016年上半年,金属切削机床消费额83亿美元,同比下降3.5%,与2015年底相比,增速回升10.9个百分点;金属成形机床消费额46亿美元,同比下降17.9%,与2015年底相比,增速下降5.6个百分点。近几年中国机床消费市场结构升级加快,突出表现是非数控机床需求快速萎缩。由于金属切削机床细分领域进入调整较早,调整进行得比较充分,数控产品占比也不断提升,所以已经开始适应现在的市场需求结构。与之相对的金属成形机床细分领域,调整才刚刚开始,非数控需求的快速下降必然会引起市场下行。

      低端工具需求下降进一步反映低端制造业开工不足。

      2016年上半年进口切削刀具细分商品中,硬质合金刀片同比增长2.8%,普通车刀同比下降10.9%;硬质合金镗刀同比增长12.9%,普通镗刀同比下降13.1%;硬质合金钻头同比下降1.4%,普通钻头同比下降9%。从2015年至今,以高速钢钻头、车刀、铣刀等为代表的高速钢标准刀具销售大幅下降,降幅大致在30%左右,这与非数控机床销售和使用大幅萎缩的趋势相呼应。由于工具消费反映制造业的开工率情况,刀具消费结构性变化也间接反映制造业中设备使用情况的结构性变化。

      进口来源上的变化,2016年上半年金属加工机床进口来源前5名分别是:日本(11.9亿美元、同比-9.6%、份额30%)、德国(10.8亿美元、同比4.8%、份额27.1%)、台湾地区(4.2亿美元、同比-17.4%、份额10.5%)、韩国(2.9亿美元、同比-17.3%、份额7.2%)、瑞士(2.2亿美元、同比-0.2%、份额5.6%)。切削刀具进口来源前五名分别是:日本(1.9亿美元、同比-6.7%、份额29.4%)、德国(1.2亿美元、同比-18.9%、份额19.5%)、瑞典(0.6亿美元、同比24.7%、份额10.2%)、台湾地区(0.6亿美元、同比-5.4%、份额9.9%)、韩国(0.5亿美元、同比9.9%、份额8.3%)。

      进口结构上的变化,2016年上半年金属切削机床进口额前3位的是:加工中心(15亿美元、同比-7.3%、份额45.9%)、磨床(5.5亿美元、同比9.2%、份额16.8%)、特种加工机床(4.2亿美元、同比-10.2%、份额12.8%)。金属成形机床前3位的是:冲剪折机床(3.1亿美元、同比-3.9%、份额43.7%)、锻造机床(1.9亿美元、同比-24.1%、份额26.8%)、压力机(1亿美元、同比-38.8%、份额14.1%)。切削刀具前3位是:硬质合金刀片(2.8亿美元、同比2.8%、份额40%)、钻\攻丝工具(1.3亿美元、同比-11.7%、份额18.6%)、铣刀(0.9亿美元、同比-6%、份额12.9%)。

      近几年,中国经济的下行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床工具产品属于生产资料,在国内用户产业需求发生变化和结构调整升级时显然不可能独善其身,肯定会随之受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近几年重型机床制造企业受能源、钢铁领域需求变化而出现严重业绩下滑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可以说,这些对市场需求变化的不适应和如何去适应新的市场需求是当今在中国机床工具消费市场中需要面对的新挑战。中国有句老话叫“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就中国工业化程度和消费潜力而言,这些新挑战本身就孕育着更多的新机遇。

      首先,中国工业化还未完成,不少基础环节和设备条件还很薄弱,上升空间巨大。通过对照“工业4.0”对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划分,中国工业中只有极少数领域处于“工业4.0”阶段,大多数则处于“工业3.0”的中前期阶段,甚至还有一定产业或企业处于“工业2.0”阶段。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近十几年中国机床市场消费结构中总会有1/3左右的份额是非数控机床产品。这种工业化发展不平衡意味着未来机床工具消费的稳定需求,也许总量上没有历史上的大,但附加值一定会比之前高。

      其次,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已建立起完整的产业体系,并拥有众多优质的劳动者。这些优势将有助于中国制造业在未来服务于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由于中国正在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劳动力的质和量都会呈现下降的趋势,为弥补劳动力的短缺和成本上升,未来对制造装备的要求将在高效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方面不断提升。前几年投资高速增长过程中形成的部分中低端机床存量会因为这种提升而被提前淘汰或改造,而并非等到其寿命到期。我们估计,这部分需求将随中国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而形成一定程度的爆发性增长。

      最后,就是与中国经济规模增长和国际地位提升相匹配的节能环保要求和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机床工具消费水平的升级。如医疗、航空航天、国防工业、能源、交通和电子信息等制造领域的高精度、高效率、高性能、自动化和复杂条件下的制造需求解决方案,要在更优的单位能耗生产率下实现中国经济和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有理由对中国机床消费市场的长期发展充满信心。

      (陈惠仁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

相关报告
  • 《中国是全球最大黄金消费市场 黄金生产企业开启扩产计划》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
    • 编译者: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3-12-08
    • 业内人士表示,今年金价波动令实物黄金投资获得较高关注度,金条及金币消费继续较快增长。得益于此,今年前三季度,不少黄金上市公司业绩均呈现较高的增长态势。根据中国黄金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黄金消费市场,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黄金消费量835.07吨,同比增长7.32%;黄金产量271.25吨,同比增长0.47%。
  • 《国产机床装上"智能化"翅膀》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5-10-08
    •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机床行业却面临着“大而不强”的窘境。市场需求结构的不断升级,倒逼着机床企业加快转型的步伐。随着用户需求不断提升和现代科技手段的推广应用,智能化将成为机床业主要发展方向。普通机床产品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中高端市场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宁夏小巨人机床有限公司工人在组装数控机床。该公司数控机床出口欧洲,涉及新能源、航空、电子等新兴产业的机床产品。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机床行业市场消费总量萎缩,国外市场疲软,国产机床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   “我国机床行业最大的软肋,就是产业结构长期处于中低端,迟迟迈不上中高端。”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惠仁说。    转型升级是唯一出路       “当前,机床行业总体上仍然处于下行区间,并且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一些之前表现强势的子行业也呈现出下行趋势。”陈惠仁说,今年上半年,在市场需求持续疲弱的影响下,机床工具行业运行呈明显的惯性下滑趋势,行业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下滑,并且亏损面不断扩大。   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重点联系企业反馈的数据,6月份,主营业务收入、工业总产值和销售产值呈同比下降的企业已经接近全部的70%,其中亏损企业占比接近40%。   “机床行业的市场需求总量明显减少,不过需求结构显著升级的市场变化特征日益明显。”陈惠仁说,中国机床消费市场需求升级主要体现在自动化、客户化、换挡升级。    市场需求结构的不断升级,也倒逼了机床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数据显示,金属加工机床产品产值数控化率持续上升,主要原因是非数控机床产品产出大幅下降。    陈惠仁表示,以投资拉动为主的传统重化工业需求正在被以消费拉动为主的新兴制造业快速赶超,在此过程中不同细分市场、细分行业和企业的运行正在进一步分化。从全行业看,无论是金属加工机床,还是工量具、功能部件和数控系统,都面临低端普通产品市场需求大幅萎缩的情况。    产需两端逐渐迈向中高端,加速了普通机床产销量的“断崖式”下滑。加快产品结构升级,也成了机床行业应对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的首要任务。    智能化是发展方向       在不久前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上,沈阳机床展出的“I5智能化数控系统”智能机床体系成为展会的焦点产品之一。    “I5”系统是工业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的有效集成,该系统误差补偿算法、五轴控制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基于这项技术,沈阳机床制造出了具有网络智能功能的机床,能够实现网络化的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是世界上首批智能化机床。一个不懂技术的人稍加培训就可以使用该机床,它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沈阳机床董事长关锡友表示,沈阳机床已确定由“工业制造商”向“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有关专家指出,21世纪的数控装备将是具有一定智能化的系统。目前,国内已经有多家机床企业将“智能”、“云”等概念融入产品中,智能化要素被嵌入到数控系统的各个方面。    随着用户需求不断升级和现代科技手段的推广应用,自动化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国产机器人如雨后春笋般迅速萌生。    广州数控推出了“勤快”的RJ系列机器人,结构紧凑、运动节拍更快、性价比更高,适用于车、铣等多种机床的加工自动化。大连光洋推出的强力搬运机器人,是垂直多关节型六轴机器人,轻量化设计,实现最优机械结构设计,腕部可搬运165kg的零件。华中数控推出了配备机器人的3C钻攻中心生产线,是一套钻攻中心机器人自动化整体方案。    “对待互联网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主动融合。”陈惠仁说,互联网思维、大数据等本质是提供了更先进的工具,使企业的生产效率更高,和用户的交流更密切,信息获取更方便,是实现传统产业升级的一种重要有效手段。这也意味着,对于机床工具行业这样一个生产装备的产业而言,互联网只能是发展的工具、手段,不能是主体,主体只能是制造本身,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市场将差异化竞争       今年5月份,济南二机床集团与美国福特签订了大型快速冲压线订单。这是济南机床向福特公司提供的第8条汽车冲压生产线。    先后为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美国本土的4家工厂提供了8套高速冲压生产线,是中国机床装备走向国际高端市场的典型案例,代表着济南二机床冲压装备在技术、质量、可靠性方面全方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长期以来,由于技术水平有限,高端机床主要依靠进口,而低端机床产能过剩,库存居于高位,利润空间较小。且行业内同质化竞争严重,低端市场甚至出现恶性价格竞争苗头,部分企业利用低于成本价等不正当竞争手段获取市场份额,这种局面也造成了在过去10年,我国机床企业能“做好”高端产品和细分市场的少之又少。    “不少国产高端机床虽然基本具备了高端产品的功能要求的五轴联动、车铣复合、大规格龙门等指标,却往往‘形似神不似’,性能方面跟不上,在精度、速度、静态特性、动态特性、可靠度上与国外同行存在较大差距。”陈惠仁说。    “总的来看,市场对机床工具产品的需求已经过渡到中高端领域,普通机床产品的市场空间将越来越小,而中高端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国产机床迫切需要改变急功近利的心态,摒弃短视行为,专注于某一个领域,加强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努力推动产品迈向中高端。”陈惠仁说。    陈惠仁认为,目前高端产品要跨越这几道坎,最大的问题就是认识误区。现在的很多研发人员、企业管理者,甚至业内的专家领导,往往认为由“能做”到“做好”就是“最后一公里”,这其实是错误的。去除浮躁,静下心来,才正是中国机床工具行业要接着练好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