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影响南大洋的水循环和二氧化碳浓度》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20-01-20
  • 南大洋是地球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地方之一,连接着世界上所有的海洋。在南大洋海区,水可以从很深的地方通过上涌到达海表,同时表层水也可以通过下沉运动到达大洋深处。南大洋对全球大洋环流输送带至关重要,它将热量、营养盐和二氧化碳输送到很远的地方,因此南大洋是全球海洋环流系统中水团混合的关键区域。由于南半球海洋动力过程受到南半球西风的影响,西风强迫会显著影响这个区域的环流以及水团混合。在目前的间冰期中发现,围绕南极洲吹来的强烈西风发生了几次转变。这些西风驱动了南极绕极流,南极绕极流是一种从海表延伸到海底的冷环流,连接了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并且南极西风带也会驱动底层海水上涌到海表面。

    为了研究南大洋环流是如何响应大气风场的,研究人员对冷水珊瑚化石的钕(Nd)同位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大约7000年前,全新世南大洋水柱的化学成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海水成分的突变持续了大约1000年,另外,南半球西风带的向北移动会增加来自太平洋富含二氧化碳的深层水向德雷克海峡的输送。这项研究还揭示了在这一时间内一系列其他气候变化也伴随着发生,特别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过去的2000年里略有下降,但现在又开始上升。这种现象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南大洋富含二氧化碳的太平洋深水的数量增加。当深层水上升到南大洋海表面时,一些储存在海洋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逃逸到大气中,然后随着风向再次南移,同时上升流增加,大量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到大气中。尽管目前尚不清楚全球温度上升将如何影响南极绕极流,但目前的气候情况表明,南半球西风将进一步向南移动到南极洲。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南大洋水团更强烈的混合以及更多的上升流,这很有可能反过来导致更多的二氧化碳从深海中被释放出来。

    相关论文链接: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9/12/24/1908138117

    (郭亚茹 编译,於维樱 审校)

  • 原文来源:https://phys.org/news/2019-12-conditions-circulation-carbon-dioxide-southern.html
相关报告
  • 《与大气二氧化碳变化有关的远古海洋氧含量》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20-06-01
    • 为什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会随着地球过去的冷暖时期而上升和下降?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多亏了从海底深处提取的沉积物核心中留下的化学线索,他们才开始逐渐解开这个谜团。最近的研究表明,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低于今天的水平时,深海中呼吸碳的储存量就会增加。但是,由德州农工大学的领导的新研究首次揭示了对上一次冰河期前5万年大气二氧化碳水平的洞察。关于过去气候的一个最大的未知数是全球暖-冷循环中大气二氧化碳变化的原因。了解地球碳循环的过去动态,对于在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的气候变暖的世界中,为社会决策提供信息和指导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中调查了二氧化碳在这是如何变化的,东赤道太平洋,是当今世界海洋的一个重要区域,那里的二氧化碳含量非常高,并被排放到大气中,浮游植物的生长速度也最快。为了研究古代二氧化碳的含量,研究人员分析了从赤道太平洋东部深海提取的海底沉积物核心。这个10米长的核心跨度约18万年,沉积物层的化学成分为科学家提供了一扇了解过去气候的窗口。他们所做的化学测量可以作为深海氧含量的一个指标。通过测量微量的铀和钍同位素,研究小组能够将呼吸碳储存增加的时期(以及深海低氧水平)与过去70000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水平下降的时期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在赤道东太平洋和太平洋及南大洋其他地区的深海氧化的高分辨率沉积物记录,发现太平洋和南大洋一样,是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下降期间深海呼吸碳储存的重要区域。另外,在寒冷时期,研究者们限制了在水柱中储存碳的范围。在未来,通过在覆盖更广阔的太平洋深海区域的沉积物中进行类似的研究,科学家们将能够在空间上绘制出过去深海碳池的范围。 相关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0-63628-x (郭亚茹 编译;张灿影 审校)
  • 《干旱影响研究显示了植物和二氧化碳的新问题》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11-26
    • 正如《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今天发表的一篇论文所指出的那样,在未来的气候变化中,极端干旱对植物的影响将变得更加明显。分析表明,不仅在未来的气候下干旱将变得更加频繁,而且其中更多的事件将是极端的,从而增加了对人类和动物种群必不可少的植物产量。 “尽管在许多情况下,植物可以从未来大气中预测的二氧化碳水平上升中受益,但严重干旱对破坏这些植物的影响将是极端的,尤其是在亚马逊,南非,地中海,澳大利亚,和美国西南部。”主要研究作者,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许崇刚说。未来的干旱事件通常与低湿度,低降水,高温以及火灾干扰释放的碳变化有关。 在温室气体高排放情景下,每年极端干旱的频率(由植物可利用的土壤水含量低所定义)预计将增加约3.8倍,在中等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将增加约3.1倍。相较于1850-1999年的历史时期,在2075-2099年期间。 干旱已经是通过直接的生理影响(例如水分限制和热胁迫)影响植物生产的最广泛因素。但是,通过增加干扰的频率和强度,例如火和昆虫暴发,将大量碳释放回大气中,它也可以间接地造成破坏性影响。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到生态系统中,这一过程在陆地生物圈净碳平衡中起关键作用,从而有助于调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尽管未来几十年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可以帮助提高植物的产量,但土壤水分利用率低,热胁迫以及与干旱相关的干扰可能会抵消这种施肥的好处。 徐说:“尽管我们了解二氧化碳肥对植物生产力的影响,但在二氧化碳水平升高的情况下,未来植物的生产仍然高度不确定。” 该研究小组分析了13种地球系统模型(ESM)的输出,结果表明,由于极端干旱的发生频率急剧增加,到2015年最后一个季度,全球平均植物产量下降的幅度将接近三倍。相对于研究的历史时期(1850-1999年)而言是本世纪。 对于生活在轻度或中度干旱中的植物,情况并不那么严峻。问题在于,更多的干旱将是极端干旱。 “我们的分析表明,随着大气变暖,极端干旱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增加的风险很高,”徐说,“与此同时,这种干旱风险将通过有利于环境的植物生产的正异常而得到缓解。条件。” ——文章发布于2019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