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影响南大洋的水循环和二氧化碳浓度》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20-01-20
  • 南大洋是地球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地方之一,连接着世界上所有的海洋。在南大洋海区,水可以从很深的地方通过上涌到达海表,同时表层水也可以通过下沉运动到达大洋深处。南大洋对全球大洋环流输送带至关重要,它将热量、营养盐和二氧化碳输送到很远的地方,因此南大洋是全球海洋环流系统中水团混合的关键区域。由于南半球海洋动力过程受到南半球西风的影响,西风强迫会显著影响这个区域的环流以及水团混合。在目前的间冰期中发现,围绕南极洲吹来的强烈西风发生了几次转变。这些西风驱动了南极绕极流,南极绕极流是一种从海表延伸到海底的冷环流,连接了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并且南极西风带也会驱动底层海水上涌到海表面。

    为了研究南大洋环流是如何响应大气风场的,研究人员对冷水珊瑚化石的钕(Nd)同位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大约7000年前,全新世南大洋水柱的化学成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海水成分的突变持续了大约1000年,另外,南半球西风带的向北移动会增加来自太平洋富含二氧化碳的深层水向德雷克海峡的输送。这项研究还揭示了在这一时间内一系列其他气候变化也伴随着发生,特别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过去的2000年里略有下降,但现在又开始上升。这种现象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南大洋富含二氧化碳的太平洋深水的数量增加。当深层水上升到南大洋海表面时,一些储存在海洋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逃逸到大气中,然后随着风向再次南移,同时上升流增加,大量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到大气中。尽管目前尚不清楚全球温度上升将如何影响南极绕极流,但目前的气候情况表明,南半球西风将进一步向南移动到南极洲。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南大洋水团更强烈的混合以及更多的上升流,这很有可能反过来导致更多的二氧化碳从深海中被释放出来。

    相关论文链接: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9/12/24/1908138117

    (郭亚茹 编译,於维樱 审校)

  • 原文来源:https://phys.org/news/2019-12-conditions-circulation-carbon-dioxide-southern.html
相关报告
  • 《与大气二氧化碳变化有关的远古海洋氧含量》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20-06-01
    • 为什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会随着地球过去的冷暖时期而上升和下降?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多亏了从海底深处提取的沉积物核心中留下的化学线索,他们才开始逐渐解开这个谜团。最近的研究表明,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低于今天的水平时,深海中呼吸碳的储存量就会增加。但是,由德州农工大学的领导的新研究首次揭示了对上一次冰河期前5万年大气二氧化碳水平的洞察。关于过去气候的一个最大的未知数是全球暖-冷循环中大气二氧化碳变化的原因。了解地球碳循环的过去动态,对于在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的气候变暖的世界中,为社会决策提供信息和指导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中调查了二氧化碳在这是如何变化的,东赤道太平洋,是当今世界海洋的一个重要区域,那里的二氧化碳含量非常高,并被排放到大气中,浮游植物的生长速度也最快。为了研究古代二氧化碳的含量,研究人员分析了从赤道太平洋东部深海提取的海底沉积物核心。这个10米长的核心跨度约18万年,沉积物层的化学成分为科学家提供了一扇了解过去气候的窗口。他们所做的化学测量可以作为深海氧含量的一个指标。通过测量微量的铀和钍同位素,研究小组能够将呼吸碳储存增加的时期(以及深海低氧水平)与过去70000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水平下降的时期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在赤道东太平洋和太平洋及南大洋其他地区的深海氧化的高分辨率沉积物记录,发现太平洋和南大洋一样,是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下降期间深海呼吸碳储存的重要区域。另外,在寒冷时期,研究者们限制了在水柱中储存碳的范围。在未来,通过在覆盖更广阔的太平洋深海区域的沉积物中进行类似的研究,科学家们将能够在空间上绘制出过去深海碳池的范围。 相关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0-63628-x (郭亚茹 编译;张灿影 审校)
  • 《测量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海洋汇》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cancan
    • 发布时间:2019-03-22
    •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科学家领导一个国际研究项目确定了1994~2007年间海洋吸收的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并非所有在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都留在大气中从而导致全球变暖,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从大气中吸收了相当数量的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 海洋分两步吸收二氧化碳:首先,二氧化碳溶解在表层水中。之后,海洋的翻转环流将其重新分布:洋流和混合过程将溶解的二氧化碳从表层输送到海洋的内部,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起来。 这种翻转环流是海洋二氧化碳吸收的驱动力。如果没有这个碳汇,我们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和人为气候变化的程度将会大大提高。 长期以来,确定海洋吸收的人为二氧化碳份额一直是气候研究人员的首要任务,研究人员发现1994~2007年间海洋从大气层中吸收了34亿吨(数十亿公吨)的人造碳。这一数字相当于在此期间所有人为排放二氧化碳的31%。 与前200年相比,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百分比保持相对稳定,但绝对数量大幅增加。这是因为只要二氧化碳的大气浓度上升,海洋的碳汇就会或多或少地按比例增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越多,直到最终饱和。 虽然总体结果表明,人造二氧化碳在海洋中存在完整的碳汇,但研究人员还发现,在不同的海洋盆地中,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与所预期的吸收相差很大。例如,北大西洋在1994~2007年期间吸收的二氧化碳比预期减少了20%。“这可能归因于20世纪90年代末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的减缓,而这本身极有可能是气候变化的结果。”Gruber解释道。但是,北大西洋较低的碳汇被南大西洋的大量吸收所抵消,因此整个大西洋的吸收量按预期发展。 通过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人造二氧化碳的海洋汇为人类提供了一项重要的服务,但它也付出了代价:溶解在海洋中的二氧化碳使海水酸化。Gruber说:“我们的数据显示,这种酸化作用深入海洋内部,部分延伸到3000多米的深处。” 这可能对许多海洋生物造成严重后果。碳酸钙在酸化的环境中会自动溶解,对贝壳和骨骼由碳酸钙构成的贻贝和珊瑚构成威胁,海洋化学成分的变化也会影响诸如鱼类呼吸等生理过程。Gruber确信:“记录人类活动给海洋带来的化学变化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要了解这些变化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侯颖琳 编译;於维樱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