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和生活方式如何驱动扩张型心肌病》

  • 来源专题:重大慢性病
  • 编译者: 李永洁
  • 发布时间:2025-08-18
  • 由Victor Chang心脏研究所的科学家领导的一个国际团队研究了大约3000名患有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人,这是心力衰竭和心脏骤停的驱动因素。他们发现,在一种叫做TTN的特殊基因中发生突变的人患这种疾病的可能性是没有携带这种突变的家庭成员的21倍。研究小组首次发现,一个人的总体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因素,如超重或酗酒,有助于早期诊断DCM。这项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上的研究涉及了1000个受DCM影响的家庭,研究还发现,携带这种突变的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在年轻时患上DCM。研究人员从1043个受TTN突变影响的家庭中招募了3158名患者。这是迄今为止同类研究中规模最大的一项,涉及来自澳大利亚、北美、英国、欧洲和韩国的患者。对家庭成员进行了临床评估,并进行了基因检测,以确定他们是否携带TTN突变。研究人员首先检查了诊断年龄与突变类型之间的联系,然后调查了DCM诊断年龄与心脏风险因素(如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肥胖、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和生活方式因素(包括酒精摄入量和运动模式)之间的关系。Victor Chang心脏研究所遗传心脏病实验室的负责人Fatkin教授说:“我们的研究揭示了这种基因的多少突变会增加患DCM的风险。这对病人来说是件好事,因为这意味着医生可以更密切地关注他们,并确保他们尽早获得治疗。“重要的是,我们还表明,这并不完全取决于你的基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药物治疗可以帮助预防或延缓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生。我们希望它能激励那些有风险的人锻炼,吃得好,喝得少,并更好地控制其他风险因素。“全球大约每250人中就有一人患有DCM,也就是大约3200万人。TTN基因的截断突变是DCM最常见的遗传原因,可以通过简单的血液检查进行检测,但直到现在,人们还不知道这些突变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了患该病的风险,也不知道其他风险因素(临床和生活方式)如何导致该病的发病。患有高血压或2型糖尿病等临床因素也会增加患DCM的风险,而有房颤病史的人患DCM的几率会增加一倍。研究结果强调需要更多的研究和临床试验来确定TTN突变的人是否会从症状开始前服用DCM药物中受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我们是否应该更早地为那些有风险的人提供药物治疗?”这能延缓或阻止DCM的完全发展吗?如果可以,这种治疗到底应该在什么时候开始?”
  • 原文来源: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5-08-genetics-lifestyle-dilated-cardiomyopathy.html
相关报告
  • 《LncRNA DCRT通过与PTBP1结合阻止NDUFS2选择性剪接来预防扩张型心肌病》

    • 来源专题:重大慢性病
    • 编译者:黄雅兰
    • 发布时间:2024-09-29
    • 背景: 扩张型心肌病以左心室扩张和持续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线粒体损伤在扩张型心肌病中至关重要;然而,潜在的机制仍不清楚。在这里,我们探索了富含心脏的长非编码RNA,扩张型心肌病抑制转录物(DCRT)在维持线粒体功能中的心脏保护作用。 方法: 使用CRISPR-Cas9技术开发了DCRT基因敲除(DCRT)小鼠和DCRT基因敲除细胞。使用α-肌球蛋白重链启动子产生心脏特异性DCRT转基因小鼠。进行染色质共免疫沉淀、RNA免疫沉淀、蛋白质印迹和同种型测序来研究潜在的机制。 结果: 我们发现长非编码RNA DCRT在正常心脏组织中高度富集,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肌中其表达显著下调。DCRT小鼠自发出现心脏功能障碍和肥大,并伴有线粒体损伤。DCRT转基因或重组腺相关病毒系统在小鼠中的过表达减轻了由横向主动脉缩窄治疗诱导的心功能障碍。在机制上,DCRT通过直接结合心肌细胞核中的PTBP1(多嘧啶束结合蛋白1)抑制了NDUFS2 (NADH脱氢酶泛醌铁硫蛋白2)的第三外显子跳跃。NDUFS2第三外显子的跳跃通过竞争性抑制线粒体复合物I活性和结合PRDX5 (peroxiredoxin 5)并抑制其抗氧化活性,诱导线粒体功能障碍。此外,辅酶Q10部分减轻了由DCRT还原引起的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 结论: 我们的研究表明,DCRT的缺失导致PTBP1介导的NDUFS2外显子跳跃,从而在扩张型心肌病发展过程中诱导心脏线粒体功能障碍,这可以通过补充辅酶Q10进行部分治疗。
  • 《日本科研人员利用干细胞移植治疗小儿扩张型心脏病》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1-03-08
    • 干细胞移植已被预测是心血管疾病的最具潜力的治疗方法,并且已有了许多成功案例。日本冈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近日出版的Science子刊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发表论文证实,运用心肌球来源细胞(cardiosphere-derived cells,CDCs)动脉内给药在扩张型心肌病(DCM)猪模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了CDC和CDC外泌体介绍心肌修复的机制,并在DCM患儿的初步临床试中评估了CD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DCM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原发性心肌疾病,特征为左或右心室或双侧心室扩大,并伴有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研究人员通过冠状动脉微栓塞建立了左心室扩张和心脏收缩功能下降的DCM猪模型,实验表明CDC冠状动脉内给药使DCM猪的心肌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心肌纤维化程度也相对安慰组降低。进入临床后,研究人员对5名儿科患者的1年期随访的数据也显示CDC治疗安全性也有所保障,且具有较为良好的初步效果。对患者CDC衍生的外泌体的分析表明,miR-14a-5p与抑制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有关,其表达的增加与移植患者的心脏功能恢复程度具有明显关系。 信息编译自https://stm.sciencemag.org/content/12/573/eabb3336.editor-summary 原文标题:Cardiosphere-derived exosomal microRNAs for myocardial repair in pediatric dilated cardiomyopathy 原文链接:https://stm.sciencemag.org/content/12/573/eabb3336.editor-summary#login-p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