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 M30抗原水平对 HBV 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评估价值》

  • 来源专题:病毒性肝炎防治
  • 编译者: 肖宇锋
  • 发布时间:2016-05-12
  • 探索 HBV 感染后不同疾病阶段的肝细胞凋亡水平及其对 HBV 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4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4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HBV-LC)以及54例 HBV-ACLF患者,同时设立40例健康对照(HC)。针对 HBV-ACLF 患者随访3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角蛋白18凋亡特异性裂解片段 M30抗原水平作为反映肝细胞凋亡水平的间接指标。结果 CHB、HBV-LC 及 HBV-ACLF 组血清 M30抗原水平分别为145.24(IQR 86.31,206.39)U/L,213.42(IQR 147.30,391.28)U/L 及762.67(IQR 492.45,1395.24)U/L,均显著高于 HC 组[60.34(IQR 50.58,67.64)U/L](P <0.01)。随着疾病严重程度升高,血清 M30抗原呈现递增趋势,尤以 HBV-ACLF 组最高,显著高于 CHB(P <0.01)及 HBV-LC 组(P <0.01)。M30抗原与 ALT、AST、TBil、PT、INR 以及 HBV DNA 呈显著正相关(均 P <0.01),与 Alb 呈显著负相关(P <0.01)。HBV-ACLF 随访3个月死亡组患者血清 M30抗原水平[1175.18(IQR 756.57,3224.94)U/L]显著高于存活组患者[491.39(IQR 264.23,657.17)U/L](P <0.01)。血清 M30抗原能够良好地预测 HBV-ACLF 患者3个月预后情况,曲线下面积为0.86(95% CI 0.75~0.96,P <0.01)。结论肝细胞凋亡水平与 HBV 感染后的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清 M30抗原可能成为 HBV 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预后的候选指标。

相关报告
  • 《吲哚菁绿清除试验联合甲胎蛋白对 HBV 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的评价》

    • 来源专题:病毒性肝炎防治
    • 编译者:肖宇锋
    • 发布时间:2016-01-07
    • 探讨吲哚菁绿清除试验(ICG)联合AFP对 HBV相关性加急性肝衰竭(ACLF)短期预后的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 HBV 相关性 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患者确诊为肝衰竭24 h内吲哚菁绿15分钟滞留率(ICGR15),同时记录24 h内各项检查指标,并计算MELD评分。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ICGR15和AFP与血 TBil、INR、白蛋白、ALT、肌酐的相关性。对肝衰竭组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确定存活及死亡情况,并对ICG R15、AFP进行分析。结果55例肝衰竭患者死亡25例。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的年龄、TBil、AFP、ICGR15、肌酐、INR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CGR15与TBil和MELD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79、0.766,P均<0.05),与血AFP呈负相关(r=-0.311,P<0.05);血清AFP与TBil呈负相关(r=-0.365,P<0.05)。肝衰竭患者ICGR15≤50%组共17例,死亡3例;>50%38例,死亡22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74,P=0.006)。
  •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对急性肝衰竭的成年美国人的影响》

    • 来源专题:病毒性肝炎防治
    • 编译者:肖宇锋
    • 发布时间:2016-05-26
    • 美国急性肝衰竭研究小组在最新一期Hepatology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急性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是急性肝衰竭ALF的首要原因,西方国家很少对此做研究。由于戊型肝炎病毒的抗体检测并不是常规检测范围,本文的研究者认为与HEV有关的ALF在北美的ALF患者身上存在却无法识别。研究者纳入了681名成人血清样本进行抗HEV IgM和抗HEV IgG水平测试 。患者平均年龄41.8岁,男性占32.9%,包括乙酰氨基酚肝脏毒性的ALF病因占29%,不确定的ALF占23%,急性乙肝感染占12%,特异DILI占22%,自身免疫性肝炎占12%,与妊娠相关的ALF占2%。294(43.4%)名ALF患者是抗HEV IgG阳性,50%血清阳性率来自中西部地区,占比最高,28%血清阳性率来自东南,占比最低。结论是 ,急性HEV感染在患有ALF成年美国人中很罕见,占比仅0.4%,而且病因不能确定,很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妊娠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