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菁绿清除试验联合甲胎蛋白对 HBV 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的评价》

  • 来源专题:病毒性肝炎防治
  • 编译者: 肖宇锋
  • 发布时间:2016-01-07
  • 探讨吲哚菁绿清除试验(ICG)联合AFP对 HBV相关性加急性肝衰竭(ACLF)短期预后的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 HBV 相关性 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患者确诊为肝衰竭24 h内吲哚菁绿15分钟滞留率(ICGR15),同时记录24 h内各项检查指标,并计算MELD评分。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ICGR15和AFP与血 TBil、INR、白蛋白、ALT、肌酐的相关性。对肝衰竭组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确定存活及死亡情况,并对ICG R15、AFP进行分析。结果55例肝衰竭患者死亡25例。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的年龄、TBil、AFP、ICGR15、肌酐、INR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CGR15与TBil和MELD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79、0.766,P均<0.05),与血AFP呈负相关(r=-0.311,P<0.05);血清AFP与TBil呈负相关(r=-0.365,P<0.05)。肝衰竭患者ICGR15≤50%组共17例,死亡3例;>50%38例,死亡22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74,P=0.006)。

相关报告
  • 《血清 M30抗原水平对 HBV 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评估价值》

    • 来源专题:病毒性肝炎防治
    • 编译者:肖宇锋
    • 发布时间:2016-05-12
    • 探索 HBV 感染后不同疾病阶段的肝细胞凋亡水平及其对 HBV 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4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4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HBV-LC)以及54例 HBV-ACLF患者,同时设立40例健康对照(HC)。针对 HBV-ACLF 患者随访3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角蛋白18凋亡特异性裂解片段 M30抗原水平作为反映肝细胞凋亡水平的间接指标。结果 CHB、HBV-LC 及 HBV-ACLF 组血清 M30抗原水平分别为145.24(IQR 86.31,206.39)U/L,213.42(IQR 147.30,391.28)U/L 及762.67(IQR 492.45,1395.24)U/L,均显著高于 HC 组[60.34(IQR 50.58,67.64)U/L](P <0.01)。随着疾病严重程度升高,血清 M30抗原呈现递增趋势,尤以 HBV-ACLF 组最高,显著高于 CHB(P <0.01)及 HBV-LC 组(P <0.01)。M30抗原与 ALT、AST、TBil、PT、INR 以及 HBV DNA 呈显著正相关(均 P <0.01),与 Alb 呈显著负相关(P <0.01)。HBV-ACLF 随访3个月死亡组患者血清 M30抗原水平[1175.18(IQR 756.57,3224.94)U/L]显著高于存活组患者[491.39(IQR 264.23,657.17)U/L](P <0.01)。血清 M30抗原能够良好地预测 HBV-ACLF 患者3个月预后情况,曲线下面积为0.86(95% CI 0.75~0.96,P <0.01)。结论肝细胞凋亡水平与 HBV 感染后的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清 M30抗原可能成为 HBV 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预后的候选指标。
  • 《血清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住院期间新发房颤的风险:一项回顾性研究》

    • 来源专题:重大慢性病
    • 编译者:黄雅兰
    • 发布时间:2023-09-12
    • 背景:新发心房颤动(NOAF)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常见不良后果,并与住院时间和预后密切相关。近年来,血清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FAR)作为炎症和血栓形成的新生物标志物,已被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我们的研究旨在调查AMI患者PCI术后住院期间FAR和NOAF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6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NOAF的发生率。收集的数据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史、当前药物治疗、心力衰竭、实验室检查、罪犯血管、超声心动图特征和AMI类型。入选患者被分为NOAF组和非NOAF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并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FAR和NOAF之间的预测相关性。 结果:53名(7.9%)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NOAF。除了年龄较大、中性粒细胞计数较高、左心房较大、入院时Killip分级较差、体重指数较低、血小板计数较低、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和目标性左旋支动脉疾病外,NOAF的发生与FAR较高独立相关。FAR对住院期间NOAF的发生表现出更好的预测值(曲线下面积,0.732;95%置信区间,0.659-0.808)。 结论:FAR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住院期间NOAF风险的可靠工具,比单独使用血清纤维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