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制出轻质高强韧纳米纤维素仿生结构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5-06
  • 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研制了一类天然纳米纤维素高性能结构材料,其密度仅为钢的六分之一,而比强度、比韧性均超过传统合金材料、陶瓷和工程塑料。这种新型全生物质仿生结构材料有望替代现有的工程塑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进展》期刊上。

      航空航天等领域对工程结构材料不断提出新需求,研制全面超越工程塑料、陶瓷和金属材料等传统结构材料的新型轻质高强材料,对相关领域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研究发现,这种材料的轻质高强韧特性主要来自材料微米级层状结构和纳米三维网络结构设计。纤维素纳米纤维内部高度结晶可以提供极高的强度,纤维之间通过大量氢键等可逆相互作用网络进行结合,在外力作用下这种高密度的可逆相互作用网络可以迅速解离和重构,吸收大量能量,使材料在具有高强度的同时实现高韧性,克服了传统结构材料难以兼具高强度与高韧性的问题。此外,这种材料热膨胀系数极低,即使温度波动100℃,其尺寸变化也在万分之五内,远优于航空合金材料和工程塑料,仅为航空铝合金的五分之一,工程塑料的几十分之一,与陶瓷接近。另外,在120℃和-196℃之间进行反复剧烈热冲击循环测试下,其力学性能与尺寸依然高度稳定。在相当于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的高速冲击下,该材料表现出超高抗压强度,有望作为合金的替代品。

      这种可持续新型天然纳米纤维仿生结构材料,集成了轻质高强韧、高尺寸稳定性、抗热震、抗冲击、高损伤容限等优异性能,在轻量化抗冲击防护及缓冲材料、空间材料、精密仪器结构件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0-05/06/content_444261.htm?div=-1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大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出多尺度纤维素膜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12-28
    • 造纸技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中宣纸是我国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是流传至今古籍珍本,书画墨迹,传统艺术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宣纸制作工艺也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是传统手工纸品最杰出的代表,具有绵软坚韧,百折不损,光而不滑,吸水润墨,洁白稠密,纹理纯净,防腐防蛀的优点,宣纸的种类繁多,制作工艺流程复杂,需经过100多道纯手工工序,整个制作周期至少历时一年,故有“纸寿千年”“纸中之王”的美称,居文房四宝之首。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特任副研究员管庆方等通过对传统宣纸的详细结构表征,探究了其高强度高韧性的微观机理,并且受宣纸制造工艺和结构的启发,研制出了一种具有多尺度结构的高雾度透明薄膜,是柔性透明电子器件基底材料的理想选择。在宏观上,宣纸由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经过严格的上百道工序制成。在微观上,该团队发现宣纸内部具有大量的纳米纤维和微米纤维相互交织,形成了微米纳米多尺度的三维网络,这种仿生多尺度结构赋予了宣纸高强度,高柔韧性的力学优势。受宣纸多尺度结构的启发,研究人员通过将微米纤维素和纤维素纳米纤维组装成多尺度结构,制备了高性能高雾度透明薄膜。这种多尺度结构赋予了薄膜高强度、高韧性、高透光率、高雾度、极佳的柔韧性和可折叠性等优异的综合性能,并且可以通过卷对卷的工艺进行连续化生产。基于该多尺度薄膜制作的柔性近场通讯电路电子器件兼具高透明度,高雾度和优异的柔韧性,在弯曲时仍然可以准确地记录和读取信息,展示了多尺度薄膜作为柔性电子器件基底的应用潜力。相关研究成果以“Sustainable Multiscale High-Haze Transparent Cellulose Fiber Film via a Biomimetic Approach”为题发表于ACS Materials Letters上(ACS Materials Lett.2022, 4, 87−92)。 该薄膜多尺度双网络结构通过高密度的氢键网络将应力分散在更广阔的多尺度三维网络之中,避免了应力的集中,同时实现了高强度和高柔韧性,在完全折叠后也不形成破坏性折痕,卷起后也可恢复原状。这种多尺度薄膜还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与广泛使用的不可持续的石油基塑料薄膜相比,在250°C下也没有明显的变化,而广泛使用的石油化工塑料薄膜在这个温度下已经完全变软变形。这些出色的力学、热力学与光学特性,使其成为应用于精密光学器件和柔性电子器件领域的理想薄膜材料。研究人员用该多尺度薄膜作为基底制作了近场通信电路(NFC)。与NFC电路集成的薄膜不仅表现出高透明度和高雾度,而且还具有出色的柔韧性。即使薄膜严重弯曲,写入薄膜的信息仍然可以被智能手机快速,准确地读取。
  • 《我国科学家仿贝壳研制出“超强韧”绿色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10-10
    • 塑料制品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但难以降解的塑料垃圾会对生态形成不利影响。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受天然贝壳启发研制出一种新型薄膜材料,在强度、韧性、透光性等方面表现出远超传统塑料的力学与光学性能,埋进土壤中约两个月即可无污染降解,有望成为柔性电子器件等领域的理想材料。 贝壳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天然材料,由“砖—泥”结构一层层“砌墙”而成。近期,俞书宏院士团队利用纳米黏土片和细菌纤维素两种天然组分,成功构筑了“砖—纤维”的仿贝壳层状结构,采用气溶胶辅助的生物合成法,研制出一种高性能复合薄膜材料。 “简单来说,细菌纤维素就是细菌‘吃了’葡萄糖后分泌出的一种物质,又细又长像绳索。”科研团队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管庆方说,再把它与制成片状的黏土相结合,如同“用绳网把一层层的砖头捆绑起来”,就形成了一种性能强劲的新材料。 实验显示,这种新型薄膜材料的强度达到482兆帕,是目前常用商用塑料薄膜的6倍以上。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可以被折叠成各种形状,再展开后没有明显损伤。这种新材料还具有优异的透光性,在人眼可见光范围内实现超过73%的高透明度和超过80%的高光学雾度。 “如同毛玻璃的效果,既让光透进来但又不刺眼,这种‘匀光性对制作手机屏幕等器件很重要。”管庆方说。 传统塑料薄膜在高温下极易软化变形,相比之下这种新材料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温度每改变100摄氏度,其尺寸变化仅为万分之三,在250摄氏度环境下仍能保持结构和性能稳定。 更重要的是,独特的原材料成分,使这种新材料全生命周期绿色无污染,细菌纤维素在土壤中约两个月就会自然降解。 近期,《细胞》出版集团旗下学术期刊《物质》发表了该研究成果。据了解,由于兼具高性能、低成本、工艺简单等优点,这种新材料在柔性电子器件、新型显示、光电转换等领域很有竞争力。目前,科研团队正积极推进应用与产业化。